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檔案春秋︱董家渡沙船朱家發跡史

從楊浦大橋到南浦大橋, 黃浦江河道呈現了S形的曲折。 南部凸出的端點, 人稱董家渡。

董家渡之名最早見於清嘉慶《上海縣誌》, 溯其淵源, 還須上推二百八十年。 那是1523年(明嘉靖二年), 上海知縣鄭洛書在這兒設了一處義渡, 名為北倉渡, 為當時黃浦江八長渡之一。 後來一位姓董的浦東人, 置了條可坐23人的大船來回擺渡, 這便有了董家渡之名。 另有說法因是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出生在這裡而得的名。 不過, 據《華亭縣誌》《雲間雜誌》等文獻, 董其昌是出生在他家族世居的董家匯, 就是今閔行馬橋董家老宅,

董家渡與董其昌看來沒有什麼關係。 不管此名何來, 一條石板大道將渡口與稍晚些築的上海縣城小南門連了起來, 漸漸地就成了交通黃浦兩岸的一大要津。

就在這兒, 自晚清到民國初年, 崛起了幾個在上海灘甚至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家族, 有朱姓、沈姓、陸姓等等, 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 便使這個地名更加響亮。 這些家族中又以出身沙船世家的實業家朱志堯(1863-1955)、朱季琳(1874-1952)兄弟家族最著名。

印象董家渡

一支疲憊的船隊

1861年(咸豐十一年)3、4月間, 正是太平軍第一次攻打上海的次年, 戰爭硝煙剛散, 就在天主教的復活節後第三、第四天, 一支由大小8條船隻組成的船隊, 靠上了董家渡碼頭, 下來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二三百人, 一張張疲憊的臉上, 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除了少量的家什, 從船上幾乎沒有卸下多少東西。

這是一些什麼人?他們從哪裡來?又為什麼來到這兒?

這群人一共有朱、沈、陸、周、潘、姚、秦七個姓, 就在復活節那天, 他們離開了居住了一百多年的故宅—澱山湖邊的一個名叫諸巷的小鎮(今屬青浦商榻)。

遷移的原因是太平軍東徵引起的上海周邊戰亂。 特別是上年8月西撤太平軍在諸巷一帶的那場突圍戰, 混戰中亂軍對諸巷的劫掠, 使七大家族下了遷移的最後決心, 便在董家渡教堂環周購下了宅地, 年底起各家都派人先來營建新宅。 遷移途中, 他們蒙受了無數的驚嚇和極大的損失, 出發時共有27條船, 19條被亂軍和土匪劫走, 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和稍有價值的東西也被洗劫一空, 還有10多個人喪失了性命。 好在大部分財物早已陸續轉移到了新居, 因此, 除了精神上受到驚嚇外, 財富損失尚沒有傷筋動骨。

若問為什麼選擇董家渡為他們的定居地點, 那完全是他們營生、信仰和董家渡的特點所決定的。

自嘉慶年間起, 當時上海的主要經濟支柱沙船運輸的駁運碼頭已從原先的十六鋪, 向南漸漸延伸到了董家渡。 隨著董家渡天主堂落成, 一些天主教徒, 特別是船民與漁民教徒便大多雲集於此, 使董家渡成為他們經濟活動和宗教生活的中心。 這七個家族都是業沙船運輸的, 又都是天主教徒, 便很自然地將這兒作為遷移安居之所。

董家渡天主堂, 又名聖方濟·沙勿略堂, 是中國近代第一座規模巨大的天主教堂, 足可容2000人做彌撤。 說起這座教堂, 還有一段來歷。 天主教在上海的傳播始於明末, 1640年(崇禎十三年), 義大利傳教士潘國光購下城內原潘家的世春堂舊址, 建造了上海第一座天主堂, 名敬一堂。 清康熙、雍正年間朝廷禁止天主教,

1731年(雍正九年)敬一堂被沒收。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簽訂的中法《黃埔條約》, 承認了天主教會傳教權。 次年, 法國傳教士梅德爾便在英國領事的支持下, 稱法軍即將來滬, 恫嚇上海道宮慕久, 索討敬一堂。 因該堂已改建為關帝廟, 宮慕久便將董家渡瀕江的一塊15畝大小的土地作為補償。 該堂始建於1847年, 1853年建成。 一百五十多年中, 因黃浦江岸線向江中推進, 今天的教堂早已遠離了江岸, 但那時是臨江而立的, 在很遠的江面上就可望見教堂頂上的十字架。 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 由西班牙藝術家、耶穌會輔理修士范廷佐設計, 主立面下部4對愛奧尼式壁柱, 中部一對鐘塔和旋渦式女兒牆, 還有頂端三角形式山花, 都表現了濃重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巴羅克風格,加上門側和壁上的楹聯以及大方磚地坪,反映了早期天主堂建築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徵。堂內4根各一米見方的大承重磚柱,宛如擎天巨手托住了簡潔平滑、略呈弧形的堂頂,氣勢相當雄偉。該堂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當時是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也就是江南教區的傳教中心,原在諸巷一帶主持教務的傳教士就是從這兒派出的。所以,這兒早就是七個家族心目中的聖地,

既是信仰聖地,又是業沙船的水陸碼頭,七大家族自然視這兒為理想的定居處了。

朱樸齋發了

自諸巷遷來董家渡的朱家共有三房,都是第三代朱洪昇的後人,各自分宅居住。後來,就以老屋牆體的顏色和居住地,分稱黑牆頭、白牆頭和梅家弄。黑牆頭家長是第六代朱樸齋(1828-1890),白牆頭是他的堂兄弟朱厚齋,梅家弄是遠房的再從兄弟朱萬茂、朱萬順。三房都經營沙船,故又被合稱為董家渡沙船朱家。

董家渡沙船朱家原有《江蘇青浦朱氏金家莊支宗譜》,可惜已佚失於“文化大革命”中。據倖存的一些摘錄,該朱氏出自“沛國朱氏”。其實,朱姓郡望,向無“沛國”,朱元璋定鼎大明天下之後,自忖出身低微貧寒,曾令史官查考家系所出,希冀能與紫陽朱氏大名人文聖朱熹掛點鉤。然而,窮竭眾史官之力,依舊茫然無獲。一怒之下,朱元璋便據《蔡中郎集·朱公叔鼎銘》中“宋微子有子名朱者,由沛遷南陽,以父名為姓”句,以鳳陽的古屬,自立“沛國”郡望。又據傳世的某些沛國朱氏譜本,有雲崇禎于國亡時,遣四子分從東南西北出逃,向東而行的長子攜的信物是朱元璋打天下時的胄甲。民國時代上海房地產大戶叉袋角朱家的宗祠裡,據說就供有這副胄甲。但這些說法,正史上是找不到根據的,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董家渡朱家世代口傳在清初自蘇北遷青浦,聚居於澱山湖西的絲網埭。時有一位寡婦信奉了傳播才不久的天主教,被族人視為另類,便攜了二子二女,被迫離群索居,于極艱難中將子女養大。其中一子,名叫文祥,便是董家渡朱氏的一世祖。朝廷禁教後,便成了漁民,浮家泛宅於澱泖震澤之間,躲避迫害,這大約是在第三代朱洪昇時。在游漁生涯中,朱氏漸而結交了同樣因宗教信仰而拋棄田宅的沈、陸、潘、周、姚、秦六姓,相傍相倚,後來又一起定居于諸巷。

也在遊漁中,朱氏他們由漁兼賈,捎帶貨物,貿易於方圓百里之間。代複一代,又漸而由湖而海。那時上海的沙船販運正方興未艾,沙船是一種適宜航駛于近海淺水中的大型木帆船,方頭平底,分房艙、貨艙,因空航時需裝沙壓重而名。起自宋末元初,至清代,大的上下三層,長四五十米,寬六七米,四桅,載重可達3000石(約240噸)。上海的沙船,主要將松嘉地區的土紗土布及江南的桐油等貨北運燕遼,再帶回產棉區亟需的糧食、大豆、豆油、豆餅諸物,獲利極豐。於是,諸巷各姓也由湖而海,由亦漁亦賈而專事沙船運輸,諸巷也成了澱山湖邊一個相當富庶的鎮市,這也是咸豐兵燹中迭遭亂軍覬覦的原因。

別看沙船販運得利甚厚,但小小的木船,憑仗幾片帆篷,在變化無常的茫茫大海中,其兇險是非曆其境者無法想像的。一船生命貨物,也就是一生的命運,完全懸游於髮絲之間。1855年端午節,梅家弄始祖的胞兄朱萬利與女婿沈珍全分駕利泰、長茂兩條四桅沙船,滿載布紗駛往牛莊(今營口),當駛到今江蘇鹽城大河洋海面,突遭颱風,頃刻之間,利泰號檣斷帆裂,一陣巨浪打來,朱萬利父子4人與14名水手夥計,連同滿船布紗,悉沒大海。

除了風浪,還有海盜之險與意外之驚。一次朱家的一條沙船因無風無浪,無法張帆行駛,只能泊於海上等風。水手們都下到艙內賭錢,突覺船身移動,船老大遣人探看,卻打不開艙門。眾人情知遇到海盜,急忙合力頂開艙門,只見船被一條三桅海盜船曳拖而行。沙船為防海盜,于首尾都裝了幾門前膛炮,出航時又都裝上了火藥。這時連取彈都顧不及了,順手就將幾串銅錢塞入炮膛,立即點燃引線,“轟”的一聲,銅錢以霰彈狀發出,殺傷力竟十分強大,那些海盜在冷不防之際多被擊中,眾水手又乘勢執刀躍登盜船,盡殲海盜,還生俘了一人,總算逃過一劫。又有一次,朱家沙船又遇海盜,雙方互射火炮,卻因海盜船小而靈活,船速較快,難中要害,也幸而海盜船上的大炮火力也小,對朱家船隻也無大損,只是擺脫不了,不久炮彈告盡,急切之下,將所運貨物中的鐵釘、鐵圈、鐵尺之物,裝入炮膛,點火轟出,殺傷力反而遠勝炮彈,使海盜人船都遭到重創,終於轉舵逃去。還有一次,朱家一艘沙船到滬,直覺得艙中腥臭,且隨卸貨,氣味愈重。待貨卸盡,只見艙底突起了一個極大的魚翅骨,表面已經腐爛。這時,夥計們才紛紛憶起,航行中曾覺得船身向上一掀,還伴有過一陣震盪,原來是這條大魚作怪,幸虧這條魚以翅刺穿艙底之後就扭斷翅骨逃了,也幸虧這塊翅骨緊緊嵌在破洞之中沒有脫落,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朱家在發家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類似兇險驚嚇之事,是很多很多的。

1853年朱大昌去世時,朱氏的沙船販運基地也已轉移到董家渡了。1861年,就由次子茂興、長孫朴齋和侄子萬茂、萬順率領家族,與其他六姓一起舉行了對他們發展至關緊要的歷史性遷移,成了董家渡的新居民。

不幾年,朱樸齋崛起了。樸齋,名彥生,自幼喪父,是祖父大昌一手拉扯長大的。十六七歲起,就在叔父朱茂興的船上幫助打理。後來自置了一艘沙船往來販運,由於勤奮又善於經營,至光緒初年已為董家渡朱氏三房之首。那時朱家共有30多艘沙船,朱樸齋獨佔一半,在另一半中也佔有不少股份。當時,打一條四桅沙船,約需銀8000兩,另以2000兩作置貨和沿途開銷之資。至於雇請耆民(主持貨物商務者)、老大(航運中主持船務者)、水手和夥計的工資,那是在銷貨後支付的,故一般以一條沙船一萬兩銀子計算船主的資本額。此外,他還擁有一個造船工廠和好些房產和地產,又獨資開設了瑞康錢莊,與姻親沈家等合資開設兩家錢莊。擁有數十萬兩資財的朱樸齋,雖不能與諸如王慶勳、王慶榮、王慶模、郭長祚、鬱泰峰等擁船百數的上海沙船業鉅子並提,卻也稱得上大戶,更因白手起家成為董家渡首戶而得到社會普遍的尊敬,黑牆頭朱家初露頭角了。

天有不測風雲

家族發展與沙船航行一樣,常常充滿了波折和起伏。

朱樸齋先後娶過三任妻室,元配與繼配都出自諸巷世交沈氏,又都在生下一個兒子後去世;再繼夫人馬氏,生了四個兒子。1871年(同治十年),朱樸齋讓長、次兩子分房獨立,又讓長子伯璠幫助打理錢莊,兼理滬地陸上進貨事;次子仲璵幫助主持沙船。出於傳統觀念,朱樸齋希望子孫能光宗耀祖,遂命三子志堯、四子雲佐 (1865-1898)攻讀舉業,謀求仕途。

伯璠為人忠厚老成,又很早就輔佐父親料理事業,故錢莊及滬地進貨事務在他打理下井井有條。仲璵因父親常常外出,外家又傍鄰而居,繼母難於嚴格管教,結果散漫成習,喜好玩樂。開始時在吳子賢等一些老夥計的輔佐下,尚能循規蹈矩,隨著手中權力日重,漸漸故態萌露。1882年(光緒八年),他帶了十多條船貨赴牛莊,在那裡玩樂揮霍挪用過巨,進貨時發現短缺太多,自忖難以向父親交代,竟與耆民、老大諸人密商欺瞞。挪用揮霍本來就有這些人的份,又是少東家提出,自然樂而從之,還幫著出謀劃策。於是上下裡手,在回程中竟將一條座莊大船自行鑿沉,以海難欺騙老父。事隔不久,朱家最大的一條沙船“朱福泰號”,同樣因船老大在牛莊擅將貨款充抵積欠的嫖賭債務,空船返航,也怕交不了賬,經與幾個水手密謀,在煙臺附近,將船棄於群礁之中,任其在激浪中撞碎沉沒,偽稱遇難向朱樸齋稟報;更可惡的是這個老大竟用千斤秤桿,將苦口相勸的耆民吳子賢一杆擊殺,並將屍身浸在沉船中再撈起,製造了死於海難的假像。朱朴齋聞報,連驚帶急竟至一病不起了。

正如俗語所道“禍不單行”,連續的人為海難之後,朱家又連連遇到倒楣事。先是宅後貨棧倒坍,上百簍牛莊豆油,悉數沒入泥中。數十年後,仲璵宅內的井中,打起的水上還漂著油花。接著宅中失火,大火竟引發了儲放沙船防盜用的彈藥庫,不僅火勢猛烈異常,更在連連的爆炸聲中,彈片橫飛,根本無法接近火場,只能拆去與火場毗連和接近的一些房屋,辟出一條隔離帶阻止蔓延而已,結果房屋積貲損失大半。厄運接踵,人們對朱家錢莊自然失去了信心,瑞康很快在擠兌中倒閉,一些歷年賒貸往來的老客戶也都紛紛上門坐索,朱家瀕臨一蹶不振的境地。

奇女子力挽狂瀾

歷史確實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宛如朱家始祖文祥的寡母那樣,朱朴齋的夫人馬氏一肩砥柱,力挽狂瀾。

馬氏堪稱是位奇女子。她也出身于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原籍丹陽,但一直隨著行醫的父親生活在鎮江。從小在文武兼能的父親教誨下,習文練武,不僅曉經史、明醫道,且諳武術,能在小腿上各綁10斤重的鉛條,縱跑如常,還能平地蹦越兩條相疊的板凳。太平軍攻陷鎮江時,她父親已經亡故,便與母親、幼弟,避戰逃滬,投奔幾年前先後離家去上海教會學校讀書的大弟和二弟。她的三個弟弟,日後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特別是那位活了百歲的二弟,更是傑出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愛國者,他們是馬建勳、馬相伯和馬建忠。到上海後,將幼弟送入徐家匯教會學校,自己與母親寄居在洋涇浜聖母院中。後來,由教友作伐,嫁與朱朴齋為妻。那時,朱樸齋繼配去世不久,伯璠、仲璵都尚年幼,又剛定居董家渡,百事待理,千頭萬緒,亟需一個賢內助主持家政,撫育幼子,否則哪有精力去顧及沙船生意。馬氏嫁到朱家後,精明強幹,治家有方,保證了朱樸齋能全身心地搏擊商海。

變故迭至,朱樸齋又一病不起,真可謂內外交困,連董家渡教堂的神父也以朱家欠債不還,違犯了教規第十戒“不貪人財物”而拒送聖體。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豈甘領受如此懲罰,馬氏發願每天必領聖體,便每天夜半動身,風雨無阻,駕了小船,由董家渡沿護城河(今中華路、人民路),到洋涇浜天主堂(今四川南路),領得聖體返回。賣去了大部分地產和沙船,又在姻親沈家等幫助下,清理了急迫的債務,又合資改組開設了永業錢莊。再將志堯、雲佐兩個年方弱冠的兒子,交給弟弟馬相伯、馬建忠去闖世界。那時,馬氏兄弟已離開教會,入幕李鴻章府中,為李大力推行洋務運動鞍前馬後地奔波,馬氏兄弟對這兩個外甥也確實進行了悉心的栽培和提攜。在馬氏舅舅的一再囑咐下,朱志堯他們特別注重學習外語,都有一口流利的法語,特別是朱雲佐,英、法、日文,門門精通。1880年、1886年馬相伯為籌辦山東礦務和籌建國家銀行二度赴美集資,1885年馬建忠出使歐洲,都分別以志堯、雲佐為隨員。正是歐美之行,使他們大開眼界,特別是使朱志堯深深種下了學習外國先進科技、仿製各類機器的思想。朱雲佐因外文的優勢,還被推薦去山東礦務局和天津鐵路公司任職。當時,雲佐深得李鴻章的信任,甲午戰爭前,曾與姚子常一起接受密令,赴朝鮮調查袁世凱與朝鮮國王矛盾事,事為袁氏得悉,差點被袁捕殺,在一對美國夫婦的幫助下才逃脫險境。馬建忠還介紹了仲璵與他的兒子鳴岡充任赴英國訂購艦船的協辦。1886年,馬建忠任招商局總辦後,又介紹朱志堯、朱雲佐入局,當上了江天輪和江裕輪的坐艙,各承包一條船的客貨運水腳(票價和運輸費)。1889年,法商東方匯理銀行籌建上海分行,經馬氏兄弟和法國神父介紹,朱雲佐被聘為首任買辦。經馬氏的這一番調度,朱家開始站穩了,但債還欠了不少。1890年朱樸齋臨終前,拉著朱志堯的手說:“我給你們留下的不是銀子而是債,不得不讓你們兄弟放棄了考科舉,爹爹對不起你們。但債一定要儘快還上,帶好幾個弟弟,把家撐起來。”

求新製造機器輪船廠創辦人朱志堯

朱樸齋去世後,馬氏治家更嚴了,每每以幾乎破家和遭難時炎涼世態的種種事實教育兒子,處處強調節儉勤奮。後來,季琳也接替雲佐當了坐艙,三兄弟收入都頗豐厚,但仍不得蓄積私產,收入全部交給母親。某年年底,已任東方匯理銀行買辦的朱雲佐,向母親要求換條新的索辮綹帶,馬氏立刻訓斥他不思興家創業只圖修飾,直罵得雲佐俯首認錯才罷。

經過數年的臥薪發奮,1896年終於還清了朱樸齋留下的全部債務。朱志堯兄弟樹立了令人側目的形象,黑牆頭朱家重新恢復了聲譽。

都表現了濃重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巴羅克風格,加上門側和壁上的楹聯以及大方磚地坪,反映了早期天主堂建築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徵。堂內4根各一米見方的大承重磚柱,宛如擎天巨手托住了簡潔平滑、略呈弧形的堂頂,氣勢相當雄偉。該堂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當時是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也就是江南教區的傳教中心,原在諸巷一帶主持教務的傳教士就是從這兒派出的。所以,這兒早就是七個家族心目中的聖地,

既是信仰聖地,又是業沙船的水陸碼頭,七大家族自然視這兒為理想的定居處了。

朱樸齋發了

自諸巷遷來董家渡的朱家共有三房,都是第三代朱洪昇的後人,各自分宅居住。後來,就以老屋牆體的顏色和居住地,分稱黑牆頭、白牆頭和梅家弄。黑牆頭家長是第六代朱樸齋(1828-1890),白牆頭是他的堂兄弟朱厚齋,梅家弄是遠房的再從兄弟朱萬茂、朱萬順。三房都經營沙船,故又被合稱為董家渡沙船朱家。

董家渡沙船朱家原有《江蘇青浦朱氏金家莊支宗譜》,可惜已佚失於“文化大革命”中。據倖存的一些摘錄,該朱氏出自“沛國朱氏”。其實,朱姓郡望,向無“沛國”,朱元璋定鼎大明天下之後,自忖出身低微貧寒,曾令史官查考家系所出,希冀能與紫陽朱氏大名人文聖朱熹掛點鉤。然而,窮竭眾史官之力,依舊茫然無獲。一怒之下,朱元璋便據《蔡中郎集·朱公叔鼎銘》中“宋微子有子名朱者,由沛遷南陽,以父名為姓”句,以鳳陽的古屬,自立“沛國”郡望。又據傳世的某些沛國朱氏譜本,有雲崇禎于國亡時,遣四子分從東南西北出逃,向東而行的長子攜的信物是朱元璋打天下時的胄甲。民國時代上海房地產大戶叉袋角朱家的宗祠裡,據說就供有這副胄甲。但這些說法,正史上是找不到根據的,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董家渡朱家世代口傳在清初自蘇北遷青浦,聚居於澱山湖西的絲網埭。時有一位寡婦信奉了傳播才不久的天主教,被族人視為另類,便攜了二子二女,被迫離群索居,于極艱難中將子女養大。其中一子,名叫文祥,便是董家渡朱氏的一世祖。朝廷禁教後,便成了漁民,浮家泛宅於澱泖震澤之間,躲避迫害,這大約是在第三代朱洪昇時。在游漁生涯中,朱氏漸而結交了同樣因宗教信仰而拋棄田宅的沈、陸、潘、周、姚、秦六姓,相傍相倚,後來又一起定居于諸巷。

也在遊漁中,朱氏他們由漁兼賈,捎帶貨物,貿易於方圓百里之間。代複一代,又漸而由湖而海。那時上海的沙船販運正方興未艾,沙船是一種適宜航駛于近海淺水中的大型木帆船,方頭平底,分房艙、貨艙,因空航時需裝沙壓重而名。起自宋末元初,至清代,大的上下三層,長四五十米,寬六七米,四桅,載重可達3000石(約240噸)。上海的沙船,主要將松嘉地區的土紗土布及江南的桐油等貨北運燕遼,再帶回產棉區亟需的糧食、大豆、豆油、豆餅諸物,獲利極豐。於是,諸巷各姓也由湖而海,由亦漁亦賈而專事沙船運輸,諸巷也成了澱山湖邊一個相當富庶的鎮市,這也是咸豐兵燹中迭遭亂軍覬覦的原因。

別看沙船販運得利甚厚,但小小的木船,憑仗幾片帆篷,在變化無常的茫茫大海中,其兇險是非曆其境者無法想像的。一船生命貨物,也就是一生的命運,完全懸游於髮絲之間。1855年端午節,梅家弄始祖的胞兄朱萬利與女婿沈珍全分駕利泰、長茂兩條四桅沙船,滿載布紗駛往牛莊(今營口),當駛到今江蘇鹽城大河洋海面,突遭颱風,頃刻之間,利泰號檣斷帆裂,一陣巨浪打來,朱萬利父子4人與14名水手夥計,連同滿船布紗,悉沒大海。

除了風浪,還有海盜之險與意外之驚。一次朱家的一條沙船因無風無浪,無法張帆行駛,只能泊於海上等風。水手們都下到艙內賭錢,突覺船身移動,船老大遣人探看,卻打不開艙門。眾人情知遇到海盜,急忙合力頂開艙門,只見船被一條三桅海盜船曳拖而行。沙船為防海盜,于首尾都裝了幾門前膛炮,出航時又都裝上了火藥。這時連取彈都顧不及了,順手就將幾串銅錢塞入炮膛,立即點燃引線,“轟”的一聲,銅錢以霰彈狀發出,殺傷力竟十分強大,那些海盜在冷不防之際多被擊中,眾水手又乘勢執刀躍登盜船,盡殲海盜,還生俘了一人,總算逃過一劫。又有一次,朱家沙船又遇海盜,雙方互射火炮,卻因海盜船小而靈活,船速較快,難中要害,也幸而海盜船上的大炮火力也小,對朱家船隻也無大損,只是擺脫不了,不久炮彈告盡,急切之下,將所運貨物中的鐵釘、鐵圈、鐵尺之物,裝入炮膛,點火轟出,殺傷力反而遠勝炮彈,使海盜人船都遭到重創,終於轉舵逃去。還有一次,朱家一艘沙船到滬,直覺得艙中腥臭,且隨卸貨,氣味愈重。待貨卸盡,只見艙底突起了一個極大的魚翅骨,表面已經腐爛。這時,夥計們才紛紛憶起,航行中曾覺得船身向上一掀,還伴有過一陣震盪,原來是這條大魚作怪,幸虧這條魚以翅刺穿艙底之後就扭斷翅骨逃了,也幸虧這塊翅骨緊緊嵌在破洞之中沒有脫落,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朱家在發家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類似兇險驚嚇之事,是很多很多的。

1853年朱大昌去世時,朱氏的沙船販運基地也已轉移到董家渡了。1861年,就由次子茂興、長孫朴齋和侄子萬茂、萬順率領家族,與其他六姓一起舉行了對他們發展至關緊要的歷史性遷移,成了董家渡的新居民。

不幾年,朱樸齋崛起了。樸齋,名彥生,自幼喪父,是祖父大昌一手拉扯長大的。十六七歲起,就在叔父朱茂興的船上幫助打理。後來自置了一艘沙船往來販運,由於勤奮又善於經營,至光緒初年已為董家渡朱氏三房之首。那時朱家共有30多艘沙船,朱樸齋獨佔一半,在另一半中也佔有不少股份。當時,打一條四桅沙船,約需銀8000兩,另以2000兩作置貨和沿途開銷之資。至於雇請耆民(主持貨物商務者)、老大(航運中主持船務者)、水手和夥計的工資,那是在銷貨後支付的,故一般以一條沙船一萬兩銀子計算船主的資本額。此外,他還擁有一個造船工廠和好些房產和地產,又獨資開設了瑞康錢莊,與姻親沈家等合資開設兩家錢莊。擁有數十萬兩資財的朱樸齋,雖不能與諸如王慶勳、王慶榮、王慶模、郭長祚、鬱泰峰等擁船百數的上海沙船業鉅子並提,卻也稱得上大戶,更因白手起家成為董家渡首戶而得到社會普遍的尊敬,黑牆頭朱家初露頭角了。

天有不測風雲

家族發展與沙船航行一樣,常常充滿了波折和起伏。

朱樸齋先後娶過三任妻室,元配與繼配都出自諸巷世交沈氏,又都在生下一個兒子後去世;再繼夫人馬氏,生了四個兒子。1871年(同治十年),朱樸齋讓長、次兩子分房獨立,又讓長子伯璠幫助打理錢莊,兼理滬地陸上進貨事;次子仲璵幫助主持沙船。出於傳統觀念,朱樸齋希望子孫能光宗耀祖,遂命三子志堯、四子雲佐 (1865-1898)攻讀舉業,謀求仕途。

伯璠為人忠厚老成,又很早就輔佐父親料理事業,故錢莊及滬地進貨事務在他打理下井井有條。仲璵因父親常常外出,外家又傍鄰而居,繼母難於嚴格管教,結果散漫成習,喜好玩樂。開始時在吳子賢等一些老夥計的輔佐下,尚能循規蹈矩,隨著手中權力日重,漸漸故態萌露。1882年(光緒八年),他帶了十多條船貨赴牛莊,在那裡玩樂揮霍挪用過巨,進貨時發現短缺太多,自忖難以向父親交代,竟與耆民、老大諸人密商欺瞞。挪用揮霍本來就有這些人的份,又是少東家提出,自然樂而從之,還幫著出謀劃策。於是上下裡手,在回程中竟將一條座莊大船自行鑿沉,以海難欺騙老父。事隔不久,朱家最大的一條沙船“朱福泰號”,同樣因船老大在牛莊擅將貨款充抵積欠的嫖賭債務,空船返航,也怕交不了賬,經與幾個水手密謀,在煙臺附近,將船棄於群礁之中,任其在激浪中撞碎沉沒,偽稱遇難向朱樸齋稟報;更可惡的是這個老大竟用千斤秤桿,將苦口相勸的耆民吳子賢一杆擊殺,並將屍身浸在沉船中再撈起,製造了死於海難的假像。朱朴齋聞報,連驚帶急竟至一病不起了。

正如俗語所道“禍不單行”,連續的人為海難之後,朱家又連連遇到倒楣事。先是宅後貨棧倒坍,上百簍牛莊豆油,悉數沒入泥中。數十年後,仲璵宅內的井中,打起的水上還漂著油花。接著宅中失火,大火竟引發了儲放沙船防盜用的彈藥庫,不僅火勢猛烈異常,更在連連的爆炸聲中,彈片橫飛,根本無法接近火場,只能拆去與火場毗連和接近的一些房屋,辟出一條隔離帶阻止蔓延而已,結果房屋積貲損失大半。厄運接踵,人們對朱家錢莊自然失去了信心,瑞康很快在擠兌中倒閉,一些歷年賒貸往來的老客戶也都紛紛上門坐索,朱家瀕臨一蹶不振的境地。

奇女子力挽狂瀾

歷史確實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宛如朱家始祖文祥的寡母那樣,朱朴齋的夫人馬氏一肩砥柱,力挽狂瀾。

馬氏堪稱是位奇女子。她也出身于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原籍丹陽,但一直隨著行醫的父親生活在鎮江。從小在文武兼能的父親教誨下,習文練武,不僅曉經史、明醫道,且諳武術,能在小腿上各綁10斤重的鉛條,縱跑如常,還能平地蹦越兩條相疊的板凳。太平軍攻陷鎮江時,她父親已經亡故,便與母親、幼弟,避戰逃滬,投奔幾年前先後離家去上海教會學校讀書的大弟和二弟。她的三個弟弟,日後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特別是那位活了百歲的二弟,更是傑出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愛國者,他們是馬建勳、馬相伯和馬建忠。到上海後,將幼弟送入徐家匯教會學校,自己與母親寄居在洋涇浜聖母院中。後來,由教友作伐,嫁與朱朴齋為妻。那時,朱樸齋繼配去世不久,伯璠、仲璵都尚年幼,又剛定居董家渡,百事待理,千頭萬緒,亟需一個賢內助主持家政,撫育幼子,否則哪有精力去顧及沙船生意。馬氏嫁到朱家後,精明強幹,治家有方,保證了朱樸齋能全身心地搏擊商海。

變故迭至,朱樸齋又一病不起,真可謂內外交困,連董家渡教堂的神父也以朱家欠債不還,違犯了教規第十戒“不貪人財物”而拒送聖體。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豈甘領受如此懲罰,馬氏發願每天必領聖體,便每天夜半動身,風雨無阻,駕了小船,由董家渡沿護城河(今中華路、人民路),到洋涇浜天主堂(今四川南路),領得聖體返回。賣去了大部分地產和沙船,又在姻親沈家等幫助下,清理了急迫的債務,又合資改組開設了永業錢莊。再將志堯、雲佐兩個年方弱冠的兒子,交給弟弟馬相伯、馬建忠去闖世界。那時,馬氏兄弟已離開教會,入幕李鴻章府中,為李大力推行洋務運動鞍前馬後地奔波,馬氏兄弟對這兩個外甥也確實進行了悉心的栽培和提攜。在馬氏舅舅的一再囑咐下,朱志堯他們特別注重學習外語,都有一口流利的法語,特別是朱雲佐,英、法、日文,門門精通。1880年、1886年馬相伯為籌辦山東礦務和籌建國家銀行二度赴美集資,1885年馬建忠出使歐洲,都分別以志堯、雲佐為隨員。正是歐美之行,使他們大開眼界,特別是使朱志堯深深種下了學習外國先進科技、仿製各類機器的思想。朱雲佐因外文的優勢,還被推薦去山東礦務局和天津鐵路公司任職。當時,雲佐深得李鴻章的信任,甲午戰爭前,曾與姚子常一起接受密令,赴朝鮮調查袁世凱與朝鮮國王矛盾事,事為袁氏得悉,差點被袁捕殺,在一對美國夫婦的幫助下才逃脫險境。馬建忠還介紹了仲璵與他的兒子鳴岡充任赴英國訂購艦船的協辦。1886年,馬建忠任招商局總辦後,又介紹朱志堯、朱雲佐入局,當上了江天輪和江裕輪的坐艙,各承包一條船的客貨運水腳(票價和運輸費)。1889年,法商東方匯理銀行籌建上海分行,經馬氏兄弟和法國神父介紹,朱雲佐被聘為首任買辦。經馬氏的這一番調度,朱家開始站穩了,但債還欠了不少。1890年朱樸齋臨終前,拉著朱志堯的手說:“我給你們留下的不是銀子而是債,不得不讓你們兄弟放棄了考科舉,爹爹對不起你們。但債一定要儘快還上,帶好幾個弟弟,把家撐起來。”

求新製造機器輪船廠創辦人朱志堯

朱樸齋去世後,馬氏治家更嚴了,每每以幾乎破家和遭難時炎涼世態的種種事實教育兒子,處處強調節儉勤奮。後來,季琳也接替雲佐當了坐艙,三兄弟收入都頗豐厚,但仍不得蓄積私產,收入全部交給母親。某年年底,已任東方匯理銀行買辦的朱雲佐,向母親要求換條新的索辮綹帶,馬氏立刻訓斥他不思興家創業只圖修飾,直罵得雲佐俯首認錯才罷。

經過數年的臥薪發奮,1896年終於還清了朱樸齋留下的全部債務。朱志堯兄弟樹立了令人側目的形象,黑牆頭朱家重新恢復了聲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