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三國的吃穿住行

整理/白偉志

吃在三國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人們的主要食物為米、麥、大豆, 主要飲料是酒漿湯之類, 漿是冷飲, 湯是熱飲。

在飲食烹飪方面,

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都帶到了中原腹地, 從西域來的人傳入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制法;從東南來的人傳入了叉燒、臘味等制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則帶來了烤鵝、魚生的制法。

至北魏時, 西北少數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 又將胡食及西北的確的風味飲食大量傳入內地, 使宮廷飲食也出現胡漢交融的特點。

麵食在民間因發酵技術更加成熟有了進一步推廣。 中國食面習俗形成于秦漢時期,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擴大和推廣。

饅頭。 據宋人《事物紀原》中說:“諸葛公之征孟獲。 人曰:‘蠻地多邪術, 須禱於神, 假陰兵以助之, 然其俗必殺人以其首祭, 則神享為出兵。 ’公不從, 因雜用羊、豕肉,

而包之以面, 像人頭以祀。 神亦享焉, 而為出兵, 後人由此名饅頭。 ”由此而見, 那時的饅頭不但夾有牛、羊、豬肉餡, 而且個頭比較大, 與頭相似。

乳製品。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 大批西北遊牧少數民族入居中原, 中原畜牧業發展, 乳製品成為經常性的食品。 當時乳製品主要有酪(發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 其食法主要是放入麵點之中或作飲料之用, 也可直接食用。

這一時期, 筵席也出現了新特點。 筵席場面更為宏大, 禮儀複雜、菜肴豐富。 例如, 元旦向君王行朝賀之禮, 君王大宴群臣。 曹植在《元會》詩中寫道:“初歲元祚, 吉日惟良。 乃為嘉會, 宴此高堂。 ”朝賀赴宴的官員要“衣裳鮮潔, 黼黻元黃”。 宴席上“珍膳雜遝”, 冷盤、熱菜, 分層推上, 君臣一堂, “歡笑盡娛,

樂哉未央!”

在三國時期之前的文獻中, “茶”字不見經傳, 只有“荼”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荼, 苦菜也。 ”由於茶樹種植的增加, 茶葉在南方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通飲料, 蜀人飲茶習俗已傳至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一時期流行的名菜有:魚鮓、五味脯、胡羹、胡炮肉、蓴羹、蒸豚(就是蒸小豬)、跳丸炙、武昌魚。

穿在三國

三國服飾按其組成可分為:冠、衣、裳、襪、履、飾品等六部分, 材料為絲、麻、葛諸種織物。

冠。 《三國志》中可供查考的冠只有兩頂:一頂為曹操所擁有, 稱作“遠遊冠”, 《後漢書•輿服志》說:“遠遊冠, 制如通天, 有展筒橫之於前, 無山述, 諸王所服也”。 一頂是楊彪的, 稱作“鹿皮冠”。

與冠作用相當的巾則廣為流行。 有質地為絹的幅巾, 細絹製成的縑巾, 平常百姓則戴蔓草莖纖維製成的葛巾,

葛巾布衣成為平民式的典型裝束。 綸巾與由青絲帶編成, 質地較葛巾為佳。 此外, 三國時的帽子還有帢、繡帽、皂帽、絮巾等。

綸巾

衣。 三國時衣的種類較多, 大致有單衣、複衣、糯、衫、扭褐、褚、辛圭、褶、裘等, 其中單衣、複衣指衣

三國人著衣以長衣為主, 單衣不僅長且肥大, 由袖子形制的差異又可分為簷榆和褚。 簷榆為直據。 褚, “禪衣之無胡者也, 言袖夾直形如溝也”, 大袖單衣又有縫掖之稱。 貧寒人家則要省去單複的修飾, 只著短衣。 糯為短衣一種, 質地不佳者則稱為很褐。

婦人衣多豔麗, 男子著絹衣, 則會被看作是輕浮的人。 此外, 衣的顏色又可以用來區分人物身份, 如商賈則著白衣。

裳。 《詩經毛仁》中有“上曰衣, 下曰裳。

”三國男子裳有揮、挎、裙。 女子裳為“貫兩腳上系腰中”。

飾品。 婦人飾品有頭飾、腕飾、腰飾,男子則要在腰帶上掛一囊袋, 來盛日常瑣碎物品。 腰帶多為貢獻賞賜之物。

住在三國

這一時期庭院式住宅種類眾多, 五花八門, 既有方形、長方形之分, 也有一字型、曲尺型、三合式、四合式、日字型之分, 但基本結構都是一堂二室, 並且都帶有庭院, 當然面積大小不等。

在住宅平面和立面的處理方法上, 小型住宅比較自由, 中型以上則有明顯的中軸線, 並以四合院為組成建築群的基本單位。 後者主要是以圍牆和廊屋包圍起來的封閉式建築。

從漢代到清代, 這一傳承不但貫穿普通住宅, 而且宮殿與廟宇也遵循此方法。 這使得建築外觀比較簡單, 而內部以院落為中心的各種房屋的空間組合,以及若干院落的聯繫調和與變化自然成為藝術處理的主要對象。

漢代起使用更多磚牆,屋簷結構為了緩和屋溜與增加室內光線向上反曲,這是屋角反翹的主要原因。漢族住宅甚至漢族建築的主要特徵,在兩漢三國時候基本形成。

貧民的住宅一般沒有庭院,十分簡陋,,有些還住半地下室。一些寒士(比如早期的孔明)只能“居山澤,結草為廬。”

秦漢三國時期盛行神仙方士之說,根據“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樓閣式住宅應運而生。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充滿崇拜與嚮往,憑高遠眺也有著其特定的審美趣好,加上居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軍事的需要等,高層樓閣建築形成熱潮。

東漢三國的樓閣一般採用構架式,斗拱的使用進一步普遍化和多樣化,已成為整座建築物有機組成部分。

秦漢三國時期一般民居的結構是一堂二室,建築形式以夯土和木框架的混合結構為主。規模較小的住宅,房屋的構造除少數用承重牆結構外,大多採用木構架結構。磚瓦的普遍應用,是秦漢三國時期民居建築的重要特徵。從東漢起,高臺建築逐漸減少,多層樓閣大量增加。

人們還綜合運用繪畫、雕刻、文字等作各種構件裝飾建築,實現了結構和裝飾的有機結合,成為之後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手法之一。

行在三國

成書于秦或漢初的《山海經》從某種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眼界的開闊,他們不僅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甚至開始涉足海外。秦漢帝國的建立,進一步促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交通體系的建立,天南地北,皆可見官吏、旅人、商賈等奔忙的身影。

三國鼎立以來,道路為之隔塞,然而區域交通卻因此而有了繁盛的可能。儘管通隔交雜,興衰錯落,羈旅之路卻別有風采。

秦漢時期政治上的統一為水陸交通的發達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所以當時的水陸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要發達得多。馳道是秦漢時期陸路交通網的主幹,可通向全國各主要城市。

西漢以長安為中心的主要驛道把當時有名的都會連接起來,如號稱五都的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東漢時期的陸路交通在西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三國時期的戰亂與割據在很大程度上打斷了陸路交通的一體化趨勢,棧道被毀,舊有道路因缺乏維護而日漸荒蕪,原為交通樞紐的城市因戰亂而衰敗,各政權間的邊界也成為無形的阻隔。

不過新興的政治格局也形成了新的陸路交通格局,這一時期先後形成了鄴城、成都、建康、平城等新興交通中心城市,並且區域內次要道路的地位得以抬升。如建業在漢時只是丹陽郡內一縣,然經東吳、西晉的開發,已成為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秦代的海上交通相當發達,漢代的海上交通進一步發展。東漢末的動亂沒有廢止海上交通,東吳政權通過海路與遼東半島以及南海諸國保持聯繫。

南北朝繪畫《洛神賦圖》中的樓船

三國時內河交通也很發達,割據政權出於自身發展需要,十分勉力於溝渠的開鑿。太湖水系、北方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的開鑿溝通了南北交通,不僅促進了物流運輸能力,也促進了地方繁榮,為之後全國運河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一時期的交通工具也是別有特色。車輛就像現在的時裝一樣,翻來覆去的流行。比如漢代時多為中下層官員稱作的軺車(四面無擋板,以敞露為特點),到後來卻逐漸為高官貴胄所青睞。

再比如在漢代時地位低賤的商人才能乘坐的牛車,到三國兩晉時卻成為天子貴族的愛車,發展到晉代,上層社會居然流行起了乘羊車。

此外,當時的陸路交通工具還包括輿轎、輦(人力車)、鹿車(獨輪車)。水路交通工具包括以楫撥水前行的小船,也包括規模宏大的樓船。

而內部以院落為中心的各種房屋的空間組合,以及若干院落的聯繫調和與變化自然成為藝術處理的主要對象。

漢代起使用更多磚牆,屋簷結構為了緩和屋溜與增加室內光線向上反曲,這是屋角反翹的主要原因。漢族住宅甚至漢族建築的主要特徵,在兩漢三國時候基本形成。

貧民的住宅一般沒有庭院,十分簡陋,,有些還住半地下室。一些寒士(比如早期的孔明)只能“居山澤,結草為廬。”

秦漢三國時期盛行神仙方士之說,根據“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樓閣式住宅應運而生。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充滿崇拜與嚮往,憑高遠眺也有著其特定的審美趣好,加上居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軍事的需要等,高層樓閣建築形成熱潮。

東漢三國的樓閣一般採用構架式,斗拱的使用進一步普遍化和多樣化,已成為整座建築物有機組成部分。

秦漢三國時期一般民居的結構是一堂二室,建築形式以夯土和木框架的混合結構為主。規模較小的住宅,房屋的構造除少數用承重牆結構外,大多採用木構架結構。磚瓦的普遍應用,是秦漢三國時期民居建築的重要特徵。從東漢起,高臺建築逐漸減少,多層樓閣大量增加。

人們還綜合運用繪畫、雕刻、文字等作各種構件裝飾建築,實現了結構和裝飾的有機結合,成為之後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手法之一。

行在三國

成書于秦或漢初的《山海經》從某種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眼界的開闊,他們不僅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甚至開始涉足海外。秦漢帝國的建立,進一步促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交通體系的建立,天南地北,皆可見官吏、旅人、商賈等奔忙的身影。

三國鼎立以來,道路為之隔塞,然而區域交通卻因此而有了繁盛的可能。儘管通隔交雜,興衰錯落,羈旅之路卻別有風采。

秦漢時期政治上的統一為水陸交通的發達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所以當時的水陸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要發達得多。馳道是秦漢時期陸路交通網的主幹,可通向全國各主要城市。

西漢以長安為中心的主要驛道把當時有名的都會連接起來,如號稱五都的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東漢時期的陸路交通在西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三國時期的戰亂與割據在很大程度上打斷了陸路交通的一體化趨勢,棧道被毀,舊有道路因缺乏維護而日漸荒蕪,原為交通樞紐的城市因戰亂而衰敗,各政權間的邊界也成為無形的阻隔。

不過新興的政治格局也形成了新的陸路交通格局,這一時期先後形成了鄴城、成都、建康、平城等新興交通中心城市,並且區域內次要道路的地位得以抬升。如建業在漢時只是丹陽郡內一縣,然經東吳、西晉的開發,已成為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秦代的海上交通相當發達,漢代的海上交通進一步發展。東漢末的動亂沒有廢止海上交通,東吳政權通過海路與遼東半島以及南海諸國保持聯繫。

南北朝繪畫《洛神賦圖》中的樓船

三國時內河交通也很發達,割據政權出於自身發展需要,十分勉力於溝渠的開鑿。太湖水系、北方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的開鑿溝通了南北交通,不僅促進了物流運輸能力,也促進了地方繁榮,為之後全國運河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一時期的交通工具也是別有特色。車輛就像現在的時裝一樣,翻來覆去的流行。比如漢代時多為中下層官員稱作的軺車(四面無擋板,以敞露為特點),到後來卻逐漸為高官貴胄所青睞。

再比如在漢代時地位低賤的商人才能乘坐的牛車,到三國兩晉時卻成為天子貴族的愛車,發展到晉代,上層社會居然流行起了乘羊車。

此外,當時的陸路交通工具還包括輿轎、輦(人力車)、鹿車(獨輪車)。水路交通工具包括以楫撥水前行的小船,也包括規模宏大的樓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