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的男神,年輕時竟是個一事無成的傢伙!

諸葛亮, 智慧的代言人, 千古流芳。 島主覺得雖然中華上下五千年, 風雲人物不計其數, 但臥龍先生在我們如今廣大百姓心中的歷史地位起碼也能進入top3, 絕對的神話級別的人物。 島主就是他的忠實擁躉, 寫到這都有點後悔起名字叫月島主了, 當初應該叫小諸葛的。

不過今天咱聊的不是諸葛亮, 而是偶像的偶像, 何許人也?《三國志》中記載了隆中對的一段歷史, 是這麼說的:亮躬耕隴畝, 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諸葛亮, 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 樂毅。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擁有諸葛孔明這種超級大咖粉絲的管仲, 究竟是何方神聖。

管仲, 約西元前723年出生, 春秋時期人。 被譽為華夏第一相, 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乍一看介紹, 簡直是狂拽酷炫叼炸天, 但管仲早年間的經歷, 可謂是十分曲折了,

就沒做成過一件事, 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管鮑之交

管仲祖先是姬姓後代, 是周王室的遠房親戚, 要說起來也算個貴族了, 不過劇情的發展一般還是比較俗套的, 果不其然, 偏偏到主角管仲這一代就已經家道中落了。 管仲早年喪父, 家裡有個老母親要照顧, 管仲很小就開始幫人牧馬, 每天風餐露宿, 吃了上頓沒下頓。 直到20歲那年, 管仲遇見了這輩子最愛他的人——鮑叔牙。

還是說明一下, 免得大家誤會了, 鮑叔牙是個男人, 但他對管仲無微不至的照顧, 真的就像對待最親密的愛人一樣, 管仲日後的成功, 與鮑叔牙的幫助是密不可分的。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鮑叔牙呢, 是個商人, 家境不錯, 結識了管仲以後, 非常欣賞他, 就拉他合夥一起做生意。

他們最開始往來于燕、趙、齊等國家, 做一些皮毛類的生意。 前文裡為什麼說管仲早年間成事不足呢, 鮑叔牙家裡條件好, 本錢出得多, 年紀也長, 經商經驗豐富, 按理來說賺來的利潤, 鮑叔牙多拿點, 七三開都不過分, 就算講客氣, 怎麼著也該五五開。 結果呢, 每次賺了錢, 管仲卻堅持要分大頭, 而且有時候錢還沒入帳, 他就已經用來還自己的債了, 這管仲要是當了會計, 夠他坐幾年牢了。

周圍的人都替鮑叔牙打抱不平, 鮑叔牙卻十分大度, 還主動為管仲辯解:“小管本意並不是貪財, 他家中貧困, 比我更需要錢。

管仲的失意經歷還不止這些, 他幾次幫鮑叔牙辦事, 都搞砸了。 四處求官, 可幹不了幾天又被開除了,

周圍的人又都說管仲沒有才幹。 又是鮑叔牙站出來為他說話:”小管不是沒才幹, 只是沒有碰到好的機遇而已。

再後來, 這哥倆又一起去參軍, 管仲呢, 是個著名的逃兵, 每次打仗就變成了百米飛人, 跑的比劉翔還快。 周圍的人譏諷他是個膽小鬼, 這個時候, 沒錯, 你們猜到了, 還是鮑叔牙站出來, 為管仲說話:”小管不是貪生怕死, 只是家中還有老母親照顧, 他放心不下。 “

再後來呢, 齊國出現了內亂, 齊僖公去世以後三個兒子諸兒, 糾, 小白爭王位, 這回管仲和鮑叔牙哥倆終於分道揚鑣了, 管仲投靠了糾, 鮑叔牙投靠了小白, 結果是諸兒坐上王位, 號齊襄公。 管仲與鮑叔牙就隨兩位王子各自逃難去了魯國和莒[jǔ]國。

齊襄公這個人呢,

荒淫無道, 政令無常, 經常濫殺無辜, 為一己私欲還把自己的得力助手彭生給殺害了, 全國上下對他是怨聲載道。 後來有一次齊襄公去打獵, 路上突然出現了一頭大野豬攔住去路, 齊襄公怒斥這頭野豬, 說他就是彭生, 還敢來見我, 下令放箭射野豬。 現如今咱們中國人吵架的時候總喜歡把對方比作豬, 島主研究了一下, 齊襄公就是有史記載以來”你是豬”這個罵法的第一人。

結果這個彭生, 噢, 不是, 這個野豬受了驚嚇, 到處亂竄, 混亂之中齊襄公從車上摔下來, 把腿給摔斷了。 反對派聽說了齊襄公受傷的消息, 趁機殺進宮中, 了結了齊襄公, 齊國又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這時候魯國和莒國見時機成熟, 便分別支持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回國奪位。 兩隊人馬爭先恐後,在路上還碰見了,這個時候管仲終於有了一次把握自己命運功成名就的機會,他趁混亂之中拉弓射了小白一箭。可惜啊,管仲又雙叒叕失敗了,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褲腰帶上,還誤以為自己成功了,下令撤退,和公子糾慢慢悠悠前往齊國,一路走還一邊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結果這頭小白一行人抄小路日夜兼程,搶先一步趕到齊國,小白稱王,這就是日後著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第一件事,先把公子糾殺了。第二件事,就是要把管仲殺了,他對管仲可是恨得牙癢癢,把他最新款褲腰帶射破了,此仇不共戴天。一箭之仇這個典故就是根據這事來的。

還是鮑叔牙,雖然已經各自為政,但他依然勸齊桓公放過管仲,更誇張的是,還極力推薦重用管仲,他告訴齊桓公,管仲是千年難得一遇的王佐之才,治國能力比我強得多,想要稱霸天下,必須靠他。齊桓公倒也夠大氣,真的放過了管仲,還拜他為齊國的相國。

真是忍不住為鮑叔牙與管仲之間情深似海的友誼鼓掌,管仲自己也曾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成語詞典中還專門為他倆的友誼留了一席之地,號曰:管鮑之交。

稱霸春秋

管仲當上相國之後,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這一次他沒有辜負鮑叔牙對他的信任。管仲的治國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商人出身的他與其他國家抑商政策不同的是,他很重視商業的發展,主張貿易興國,富國富民,跟咱們現在的共同富裕差不多。

春秋時代呢,周王朝權勢漸衰,是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大多數國家依靠軍備競賽,依靠戰場上的勝利,來鞏固統治。而管仲的思想呢,有一句他的名人名言是這麼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說吃飽穿暖了,政令自然通暢無阻,百姓們也會懂得自強求富,統治也自然穩固。這個思想就好比咱們政治課本上學的,是一個完美的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等都可以用來形容。

管仲治國,司馬遷是這麼評論的:其為政業,善因禍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重權衡。“這個大意就是管仲對國家的治理就好像一個企業家,注重資源配置,注重提高效率,非常穩健,講究秩序。

總而言之在管仲的治國期間,”區區之齊在海濱“的齊國國富民強,成為了超級大國,齊桓公對外尊王攘夷,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霸主的特權是什麼呢,就是可以沒事找其他諸侯開會,齊桓公九盟諸侯,開了九次會,天下各國皆向齊國低頭。

要說起管仲治國,與齊桓公君臣一心,稱霸春秋的故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裡島主選幾個比較有意思的事例分享一下。

管仲重商大家都知道了,他對於商人非常照顧,也很重視國際貿易,對於外來國家的商人經常弄一些福利,比如減點稅啊建立幾個星級賓館供外商落腳什麼的。更誇張的,管仲為了刺激商業市場,提高財政收入,還首創了風月場所,開了七家夜總會,吸引了大批外商,當時號稱”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倒也是奇聞了。

經濟發展的好,國力自然強大,齊國有三萬精兵,可謂是當時天下最強的一股武裝勢力了。但齊國稱霸之路,管仲也不提倡用武力,而是選擇用商戰來擊垮敵

《管子 輕重戊》中就記載了幾個管仲利用商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妙計。齊國周圍兩個小國,一個叫萊一個叫莒,非常討厭,就和印度和菲律賓一樣,經常無理取鬧,找茬和齊國摩擦。齊桓公這暴脾氣,當下就要出兵滅了他們。管仲是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就建議齊桓公別用武力,我自有妙計。

話說萊莒兩國盛產一種叫紫草的植物,可以當染料用的,齊國的特產是什麼呢,銅礦,可以鑄貨幣用,這倒是有點犯規。管仲就命齊國用銅幣高價回收萊莒兩國的紫草,這兩國一商量,銅幣是珍貴的東西,用我們的特產紫草去換他們的銅幣,早晚把他們掏空,就號召百姓全部別種糧食了,去種紫草。這時候他們就走進管仲的圈套了,第二年管仲突然下令,別鑄銅幣了,全部給我去種糧食,並且停止了紫草進口。這下萊莒兩國傻眼了,糧價暴漲,百姓手裡有錢卻買不到糧食,齊國的糧食卻好吃還不貴,萊、莒兩國的百姓十分之七投奔齊國。沒過兩年萊、莒兩國的國君也都請降了。

管仲,一個商人出身的千古一相,另闢蹊徑,以商立國,揚名天下,也不愧為諸葛亮的偶像了。

關於他的神通是怎麼說也不為過,就拿齊桓公來說,對管仲言聽計從了一輩子,成為春秋一霸,偏偏沒有在意管仲臨終的遺言,在管仲去世後任用佞臣,朝綱混亂。說起齊桓公晚年,這個天下最富裕國家的君主,居然被亂党鎖在宮內,活活餓死,也真是有點諷刺了。

至於後來齊國所宣導的各諸侯國之間友好貿易也演變成了兵戈相見,一匡天下異化成了群雄並起,管仲之道也不復存在了。

兩隊人馬爭先恐後,在路上還碰見了,這個時候管仲終於有了一次把握自己命運功成名就的機會,他趁混亂之中拉弓射了小白一箭。可惜啊,管仲又雙叒叕失敗了,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褲腰帶上,還誤以為自己成功了,下令撤退,和公子糾慢慢悠悠前往齊國,一路走還一邊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結果這頭小白一行人抄小路日夜兼程,搶先一步趕到齊國,小白稱王,這就是日後著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第一件事,先把公子糾殺了。第二件事,就是要把管仲殺了,他對管仲可是恨得牙癢癢,把他最新款褲腰帶射破了,此仇不共戴天。一箭之仇這個典故就是根據這事來的。

還是鮑叔牙,雖然已經各自為政,但他依然勸齊桓公放過管仲,更誇張的是,還極力推薦重用管仲,他告訴齊桓公,管仲是千年難得一遇的王佐之才,治國能力比我強得多,想要稱霸天下,必須靠他。齊桓公倒也夠大氣,真的放過了管仲,還拜他為齊國的相國。

真是忍不住為鮑叔牙與管仲之間情深似海的友誼鼓掌,管仲自己也曾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成語詞典中還專門為他倆的友誼留了一席之地,號曰:管鮑之交。

稱霸春秋

管仲當上相國之後,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這一次他沒有辜負鮑叔牙對他的信任。管仲的治國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商人出身的他與其他國家抑商政策不同的是,他很重視商業的發展,主張貿易興國,富國富民,跟咱們現在的共同富裕差不多。

春秋時代呢,周王朝權勢漸衰,是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大多數國家依靠軍備競賽,依靠戰場上的勝利,來鞏固統治。而管仲的思想呢,有一句他的名人名言是這麼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說吃飽穿暖了,政令自然通暢無阻,百姓們也會懂得自強求富,統治也自然穩固。這個思想就好比咱們政治課本上學的,是一個完美的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等都可以用來形容。

管仲治國,司馬遷是這麼評論的:其為政業,善因禍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重權衡。“這個大意就是管仲對國家的治理就好像一個企業家,注重資源配置,注重提高效率,非常穩健,講究秩序。

總而言之在管仲的治國期間,”區區之齊在海濱“的齊國國富民強,成為了超級大國,齊桓公對外尊王攘夷,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霸主的特權是什麼呢,就是可以沒事找其他諸侯開會,齊桓公九盟諸侯,開了九次會,天下各國皆向齊國低頭。

要說起管仲治國,與齊桓公君臣一心,稱霸春秋的故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裡島主選幾個比較有意思的事例分享一下。

管仲重商大家都知道了,他對於商人非常照顧,也很重視國際貿易,對於外來國家的商人經常弄一些福利,比如減點稅啊建立幾個星級賓館供外商落腳什麼的。更誇張的,管仲為了刺激商業市場,提高財政收入,還首創了風月場所,開了七家夜總會,吸引了大批外商,當時號稱”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倒也是奇聞了。

經濟發展的好,國力自然強大,齊國有三萬精兵,可謂是當時天下最強的一股武裝勢力了。但齊國稱霸之路,管仲也不提倡用武力,而是選擇用商戰來擊垮敵

《管子 輕重戊》中就記載了幾個管仲利用商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妙計。齊國周圍兩個小國,一個叫萊一個叫莒,非常討厭,就和印度和菲律賓一樣,經常無理取鬧,找茬和齊國摩擦。齊桓公這暴脾氣,當下就要出兵滅了他們。管仲是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就建議齊桓公別用武力,我自有妙計。

話說萊莒兩國盛產一種叫紫草的植物,可以當染料用的,齊國的特產是什麼呢,銅礦,可以鑄貨幣用,這倒是有點犯規。管仲就命齊國用銅幣高價回收萊莒兩國的紫草,這兩國一商量,銅幣是珍貴的東西,用我們的特產紫草去換他們的銅幣,早晚把他們掏空,就號召百姓全部別種糧食了,去種紫草。這時候他們就走進管仲的圈套了,第二年管仲突然下令,別鑄銅幣了,全部給我去種糧食,並且停止了紫草進口。這下萊莒兩國傻眼了,糧價暴漲,百姓手裡有錢卻買不到糧食,齊國的糧食卻好吃還不貴,萊、莒兩國的百姓十分之七投奔齊國。沒過兩年萊、莒兩國的國君也都請降了。

管仲,一個商人出身的千古一相,另闢蹊徑,以商立國,揚名天下,也不愧為諸葛亮的偶像了。

關於他的神通是怎麼說也不為過,就拿齊桓公來說,對管仲言聽計從了一輩子,成為春秋一霸,偏偏沒有在意管仲臨終的遺言,在管仲去世後任用佞臣,朝綱混亂。說起齊桓公晚年,這個天下最富裕國家的君主,居然被亂党鎖在宮內,活活餓死,也真是有點諷刺了。

至於後來齊國所宣導的各諸侯國之間友好貿易也演變成了兵戈相見,一匡天下異化成了群雄並起,管仲之道也不復存在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