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變著花樣的吃秋——聊聊老北京的秋季吃食

老北京人的飲食習慣頗具特色, 一年四季, 講究什麼季節吃什麼。 時至金秋之際, 氣候漸轉涼, 度過了酷夏桑拿天氣的人們食欲逐增, 慢慢有了好胃口。 此時, 恰好到了莊稼成熟, 果實飄香, 豐收在望的時候。 京郊的玉米、稻穀, 高粱等作物陸續收穫;大棗、核桃、白梨、柿子開始採摘, 各種農副產品也應時上市了。 老北京四合院裡的市民們有了豐盛的吃食, 又該好好地貼點秋膘了。

老北京人不但對吃食上很有研究, 還有個吃鮮的嗜好。 在家庭飲食中, 人們十分注重食品的色澤, 味道和品質。 無論是大米、白麵還是五穀雜糧都要做出不同風味的花樣。 尤其是到了天氣涼爽的金秋季節, 能吃上各種新糧做成的可口飯食, 也算是一種口福了。

先說這嘗鮮, 立秋前後, 其他作物尚未收割, 有一種叫“快籽白”和“小老黃”的玉米就可以入食了。 市民們將籽粒飽滿的青玉米購回家中, 放入大鍋裡用清水煮沸, 撲鼻的香味四溢而出, 濃濃清香在四合院裡飄蕩。 煮熟再看那金黃色白玉般的老玉米, 沒吃到嘴邊就讓孩子們垂涎欲滴了。 人們一邊啃著青, 一邊品著鮮, 談笑風聲樂成一片。 除了煮著吃外, 還可以把青老玉米粒撮下來用微火炒熟,

若放入一點鹽, 炒熟的玉米豆甜鹹可口, 又鮮又嫩, 是一種很好的消閒小吃。 如果把青玉米磨成水面, 蒸成窩窩頭, 那可是一種獨具風味的飯食, 我童年常以此食為美餐。 因為青玉米磨不成細粉, 蒸得的窩頭很粗糙, 表面毛毛烘烘的, 人們就給它起了個土名叫“刺蝟窩頭”了。 這種吃食鬆軟可口, 味道香甜, 只是季節性很強, 玉米硬粒以後就無法享用了。

八九月份以後, 郊區種植的豆角該拉秧了。 農民們把黃了皮的大芸豆、菜架豆剝出粒到市場銷售。 市民將買回的鮮豆子用鍋煮熟, 趁熱放入花椒、大料、食鹽, 撈出來便可食用。 這五香豆吃起來綿潤爽口, 味道十分鮮美。 這個季節可食的豆類還有煮毛豆, 煮豌豆, 煮鮮花生。 若用新鮮花生豆放上作料煮成五香花生米, 那可是一道鮮嫩可口的下酒小菜了。

北京人有吃麵食的習慣, 用麵粉做的吃食種類繁多, 也非常有特色, 麵條的做法就有好多種, 在吃法上很講季節性。 夏天來一碗熱麵條沒吃幾口就會讓人大汗淋漓, 用涼水一過吃得心裡都爽快。 到了秋天氣候不再炎熱, 如果還吃涼麵會傷胃口。 像炸醬麵、打鹵麵、肉絲氽湯麵最適合這時的口味。 日常用餐可分為手擀面、刀削麵、小刀切面和抻麵等幾種。 (咱北京人自己的微信平臺:皇城根胡同串子)家做的手工麵條比機器壓的面味道純正, 特別是抻出來的大條面更讓人喜歡。

過去北京市民婚喪嫁娶或者給老人過生日,人們最講究用大條面做主食。因為這大條面吃起來筋道利索,有咬勁兒,口感好,吃上一碗可以飽一天。再說那用肉片、雞蛋、黃花、木耳、蘑菇、鹿角打成的滷味香色美,誰見誰饞。澆上這種澆頭兒,再配些青豆、黃豆、香菜、菲菜等菜碼兒,味道更加美,讓人吃了這碗想那碗。抻出來的大條面一根就有幾尺長,民間還給它起了個美稱叫“長壽麵”。在人們的心目中,大條面不但是一種京味十足的傳統美食,而老北京人抻大條的技術也稱得上是一絕了。我的父親就是個麵點師,老人抻麵的手藝很高,經他手裡抻出來的麵條又細又長,粗細均勻,在當地很有名氣。趕上大事小情,街坊四鄰都願請他去做廚。至今想想那筋道可口一絲不到頭的大條面,仍讓我情思不斷。

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既經濟又實惠的膳食讓人百吃不厭。把新收穫的綠豆,小豆磨成麵粉,用水調成糊狀做撥魚兒;用豆麵摻上少許白麵或玉米麵做成壓餄餎,熟煮後澆上各種澆頭兒,柔軟滑溜,味道獨特是很好的家常飯。用芥面蒸成扒糕,把蓧面做成切條或貓耳朵;用菲菜花、芝麻醬、油鹽、蒜汁做調料,或涼拌或趁熱吃,味道極佳。新糧製成的吃食營養豐富,各種雜糧還能起到一定的食療作用。

以前,北京居民供應的大米數量有限,蒸小米飯,二米飯便成了百姓生活中很常見的飯食。盛上一碗黃白兩色香噴噴的二米飯,就著熱乎乎的煮鮮茄、燉土豆、熬白菜,吃到肚裡讓人感到舒適和溫暖。蒸包子、烙餡餅更是老北京習以為常的飯食。用玉米麵包上各種幹鮮菜餡蒸團子,發酵後放入大棗,果料蒸成發糕都是調劑生活的好吃食。

秋季裡北京市民的吃食種類很多,日常的飯食也較容易調配。吃饅頭時煮點倭瓜小米粥,做點豬肉熬粉條,開胃又滋潤。吃烙餅做碗蘿蔔湯,放點香菜末,通氣又補陽。蒸小豆飯,煮棒米查粥,炸丸子,攤雞蛋。吃得實在又省錢。新鮮的紅薯糖分大,蒸熟後吃到嘴裡又軟又甜,老少皆宜人人饞。過去每到秋涼以後,街市店鋪裡賣一種鹵蝦醬,有些市民把它買回家用油炸熟,愛吃辣的蘸點青椒油,再把豆腐切成小方塊用清水煮熟,然後用白豆腐蘸蝦醬吃起來細嫩可口,海鮮味十足很有特色。享有盛名的涮羊肉、爆肚,更是老北京極好的吃食。

秋天,各種水果該採摘上市了,此時價錢較便宜。城裡大街小巷推車的,挑擔的小販吆喝聲招攬胡同裡的市民前來品嘗。最讓孩子們高興的要說那打棗的情景,北京較大的四合院栽種棗樹的人家很多,值此時節,大棗成熟,累累的果實掛滿了枝頭,瑪瑙般的棗兒讓人們喜出望外。俗話說:”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撂杆“。秋分一過,有棗樹的人家要開始打棗了。住在大雜院裡的居民湊個星期天一起動手,大人們用長竹竿敲打著樹枝,滴溜圓的大紅棗劈裡啪啦落在地上,婦女和孩子們忙著往簸箕、臉盆裡揀,當時的場面十分熱鬧,最後鄰里們把大棗分給各戶。人們品嘗著甘甜鮮脆的豐收果實,心情感到無比愉悅,整個四合院裡充滿了溫馨和諧的氛圍。

(來源/北京晚報 )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是抻出來的大條面更讓人喜歡。

過去北京市民婚喪嫁娶或者給老人過生日,人們最講究用大條面做主食。因為這大條面吃起來筋道利索,有咬勁兒,口感好,吃上一碗可以飽一天。再說那用肉片、雞蛋、黃花、木耳、蘑菇、鹿角打成的滷味香色美,誰見誰饞。澆上這種澆頭兒,再配些青豆、黃豆、香菜、菲菜等菜碼兒,味道更加美,讓人吃了這碗想那碗。抻出來的大條面一根就有幾尺長,民間還給它起了個美稱叫“長壽麵”。在人們的心目中,大條面不但是一種京味十足的傳統美食,而老北京人抻大條的技術也稱得上是一絕了。我的父親就是個麵點師,老人抻麵的手藝很高,經他手裡抻出來的麵條又細又長,粗細均勻,在當地很有名氣。趕上大事小情,街坊四鄰都願請他去做廚。至今想想那筋道可口一絲不到頭的大條面,仍讓我情思不斷。

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既經濟又實惠的膳食讓人百吃不厭。把新收穫的綠豆,小豆磨成麵粉,用水調成糊狀做撥魚兒;用豆麵摻上少許白麵或玉米麵做成壓餄餎,熟煮後澆上各種澆頭兒,柔軟滑溜,味道獨特是很好的家常飯。用芥面蒸成扒糕,把蓧面做成切條或貓耳朵;用菲菜花、芝麻醬、油鹽、蒜汁做調料,或涼拌或趁熱吃,味道極佳。新糧製成的吃食營養豐富,各種雜糧還能起到一定的食療作用。

以前,北京居民供應的大米數量有限,蒸小米飯,二米飯便成了百姓生活中很常見的飯食。盛上一碗黃白兩色香噴噴的二米飯,就著熱乎乎的煮鮮茄、燉土豆、熬白菜,吃到肚裡讓人感到舒適和溫暖。蒸包子、烙餡餅更是老北京習以為常的飯食。用玉米麵包上各種幹鮮菜餡蒸團子,發酵後放入大棗,果料蒸成發糕都是調劑生活的好吃食。

秋季裡北京市民的吃食種類很多,日常的飯食也較容易調配。吃饅頭時煮點倭瓜小米粥,做點豬肉熬粉條,開胃又滋潤。吃烙餅做碗蘿蔔湯,放點香菜末,通氣又補陽。蒸小豆飯,煮棒米查粥,炸丸子,攤雞蛋。吃得實在又省錢。新鮮的紅薯糖分大,蒸熟後吃到嘴裡又軟又甜,老少皆宜人人饞。過去每到秋涼以後,街市店鋪裡賣一種鹵蝦醬,有些市民把它買回家用油炸熟,愛吃辣的蘸點青椒油,再把豆腐切成小方塊用清水煮熟,然後用白豆腐蘸蝦醬吃起來細嫩可口,海鮮味十足很有特色。享有盛名的涮羊肉、爆肚,更是老北京極好的吃食。

秋天,各種水果該採摘上市了,此時價錢較便宜。城裡大街小巷推車的,挑擔的小販吆喝聲招攬胡同裡的市民前來品嘗。最讓孩子們高興的要說那打棗的情景,北京較大的四合院栽種棗樹的人家很多,值此時節,大棗成熟,累累的果實掛滿了枝頭,瑪瑙般的棗兒讓人們喜出望外。俗話說:”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撂杆“。秋分一過,有棗樹的人家要開始打棗了。住在大雜院裡的居民湊個星期天一起動手,大人們用長竹竿敲打著樹枝,滴溜圓的大紅棗劈裡啪啦落在地上,婦女和孩子們忙著往簸箕、臉盆裡揀,當時的場面十分熱鬧,最後鄰里們把大棗分給各戶。人們品嘗著甘甜鮮脆的豐收果實,心情感到無比愉悅,整個四合院裡充滿了溫馨和諧的氛圍。

(來源/北京晚報 )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