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間故事:“山東茌平在明洪武二十五年 , 就已經名揚國內外”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棗劉莊的故事

茌平縣博平鎮北十裡有個村叫棗劉莊。 據傳, 明洪武二十五年, 劉氏祖劉學本從山西洪洞縣大柳樹村遷居博平縣十裡棗園(因距縣城十裡) 當地所產的紅棗是博平縣內產量最多, 品質最好的棗而揚名全國。 棗子個大、皮薄、肉厚、脆而甜, 是年年向朝廷進貢的美味佳品。 因劉氏居住多代, 後改名劉家棗園, 到了清朝末期。 才改名叫棗劉莊。 現在全村200多人, 500多畝耕地, 多是棗糧間作, 棗棉間作, 一舉兩得 直到現在, 當地還流傳著進貢春的故事,

配圖

相傳, 博平縣年年向朝廷進貢紅棗, 而且一年比一年多, 十裡棗園的棗遠遠滿足不了向朝廷進貢的需要。 開始, 十裡棗園向村外買棗進貢, 有一年縣官把博平是的棗統統都貢獻給朝廷, 結果, 全縣人民不但吃不上自己生產的棗, 而且還背起了進貢棗的沉重包袱,

壓的喘不過氣來。 有一年皇貴妃的弟弟潘維高, 人稱小老高的來博平縣任縣令。 年齡才十二歲。 上任前, 他姐姐皇貴妃給他說: 原博平縣令曾上書給皇上, 要求減免免進貢博平棗的數量。 你上任後要查清事實, 稟告皇上。 果然, 小縣官到任後立即進行了調查。 報告皇上說:茌平縣小, 產棗不多。 朝廷要的太多, 人民只好到外地買棗進貢, 棗子也不好吃。 博平縣只有劉家棗園的棗最好吃。 可以向朝廷進貢嘗鮮。 請皇上開恩, 減免博平棗的進貢, 以養息人民。 縣官在姐姐皇貴妃的幫助下, 皇上批准博平只進貢劉家棗園的棗, 其他棗園的棗不再進宮了。 若干年後, 老皇上病駕, 小皇帝繼位, 皇宮的官員們又向小皇帝奏本,
增加博平棗的進攻數量。 博平縣的人民又背起了進貢棗的包袱。 縣官心想, 常言說, 外甥分家, 老舅當家。 我今年將棗樹獻上幾棵, 到明年就可以不進貢棗了。 縣官派人拋了三棵結滿棗的棗樹, 在中秋節這天用大車護送到京城, 獻給了朝廷。 皇上和官員們很高興, 邊吃鮮棗邊誇獎縣官能幹。 到了第二年中秋節, 皇上和宦官們都準備吃鮮棗, 這時, 只見有一宦官報告說:博平縣令要求面君奏本。 皇上傳旨召問道:去年你送來的棗很好吃, 今年又送來了多少?縣官回答道:因為去年把幾棵最好的棗樹都送來了, 所以今年就沒有好棗進貢了, 《博平縣誌》說:潘維高, 龍門所貢生, 萬曆十五年任縣令, 因失報災傷, 被論調去, 人皆惜之。

配圖

據考證, 博平以北。 地處黃河故道沖積平原, 紗質土壤, 水質味甜, 宜於棗樹的生長, 所以博平紅棗馳名中外。 大棗可分為鮮棗, 幹棗。 烏棗三種。 鮮棗吃起來脆甜。 把鮮棗用酒洗後放入罐中發酵, 待到春節時再吃, 更是鮮美味醉, 俗稱泵棗。 幹棗煮熟後。

可製成各種食品, 也是益氣補血, 活胃健脾的滋補藥材, 鮮棗煮半熟後, 用火烤熏多次, 為烏棗, 是茶話宴會的美味, 幹棗和烏棗是著名的士特產, 暢銷國內外市場。

聊城村村通, 掘民俗風情, 記錄城鎮。 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 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