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五十萬遠征軍覆滅,中國的邱吉爾挺身而出,一身擔負力挽大明社稷

大明正統十四年, 1449年7月, 蒙古軍隊分四路大舉進犯內地。 東路, 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 進攻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 又分為兩支, 一支直接進攻宣府, 另一支由蒙古太師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宣府和大同統稱為宣大, 這兩地緊緊保護著山西、河北的北邊, 是明朝九邊重鎮中最為重要的兩處。 其中, 大同是北京西部至關重要的防線, 也是蒙古軍隊主攻的方向, 由太師也先親自率領。 戰鬥非常激烈, 戰報上說蒙古“兵鋒甚銳, 大同兵失利, 塞外城堡, 所至陷沒”, 大同參將吳浩也戰死於前線。

蒙古軍隊如果順利攻克大同,

就可以沿著桑乾河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向東進入河北, 輕鬆抵達宣化、懷來一線。 1214年, 蒙古攻打金國, 就是先攻其西京大同府, 然後以“勁卒搗居庸, 北拊其背, 大軍出紫荊, 南扼其吭”, 最後圍攻金國中都(北京)。

此時, 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伐蒙古不過20多年, 餘威猶在。 天子守國門, 年輕的正統皇帝不顧部分大臣勸阻, 于7月16日率領五十萬大軍, 浩浩蕩蕩從德勝門出北京, 經居庸關出塞後, 途徑懷來、宣化, 直奔戰火最為激烈的大同而去。

明英宗行軍路線

為了表示決心, 正統皇帝不僅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 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沒想到, 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五十萬大軍這一去, 就再也沒能回來。

十多天以後, 在京留守的皇弟朱祁鈺和文武百官接到戰報時, 驚愕之下心膽俱寒:

明軍在距離居庸關只有60公里的土木堡被蒙古軍隊全殲, 包括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在內的明朝最精銳野戰部隊悉數覆沒, “傷居半, 死者三之一,

騾馬亦二十余萬, 衣甲, 兵器盡為胡人所得, 滿載而歸。 ”

此外, 太師英國公張輔、泰甯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 大明王朝共有五十多位文武中樞幾乎被一掃而空!

皇帝陛下本人也生死未蔔!

明英宗朱祁鎮:三十七年的人生, 七年太子, 十四年皇帝, 八年幽禁, 最後八年又當皇帝。

更重要的是, 京師門戶洞開, 土木堡距離北京只有100多公里, 蒙古軍隊只要一個突擊就能打到城下:這是大明王朝立國100年來最危險的時刻!

相比之下, 除了負責掩護的兩萬法國軍隊以外, 英國從敦克爾克撤回了總數32萬的軍隊。 此外, 英國皇家空軍、皇家海軍, 也牢牢控制著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北京城還能不能守得住?

這個問題在所有人的腦海中盤旋, 很快, 一個念頭冒了出來:遷都。 最早提議遷都的是侍講徐有貞說, 他上奏太后稱星象有變化, 應當遷都南京, 建議一出, 立即得到許多朝臣的附和。

畢竟, 從南京遷都而來不過才二十多年, 遷都, 不僅理由很充分, 而且動機也很高尚。

然而, 提議遷都的人並沒有說, 放棄北京會有怎樣的後果, 或者說對這座城市裡的人民有何後果。 明初, 北京戰亂頻仍, 居民大量流失, 最少時只有十萬不到。 明成祖朱棣篡位後, 為了定都北京, 下詔遷發各地人民以充實北京:當時, 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江南富戶、山西商人以及各地匠人百姓等數十萬人。

《晩笑堂竹莊畫傳》中的於謙像

如果政府南遷,那麼倒楣的只有這些當量被強制遷入的百姓,等待他們的命運,不是被當成羔羊一般屠戮,就是被強行擄走世代為奴,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將就此走到終點。

讀歷史,不能事後諸葛亮,一味指責提議遷都的人是膽小鬼,賣國賊。因為遷都的理由很充分: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已經覆滅,北京只剩下幾萬老弱病殘,即便立刻從南方調兵勤王,也遠水解不了近火,能指望這點人守住北京嗎?

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一般都會轉身而跑,這是動物的本能。但是也有一種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不怕死不畏難,能夠克服恐懼並且勇敢面對,這樣的人就是英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邱吉爾在最危急的時刻,挺身而出帶領人民堅決抵抗德國。大明王朝應該慶倖的是他們也有這樣一位英雄,能夠在最危急的時刻挺身而出,不為個人,只為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

這個人,就是於謙。

儘管今天百度“於謙”,排第一個的居然只是一個說相聲的戲子。但是,這並沒有關係,因為哪怕再過五千年,當浮華散去,人們所記得的於謙,只會是大明王朝的社稷功臣,力挽狂瀾令金甌無缺的中流砥柱,更是千秋不滅的華夏民族英雄。

百度排名第一的於謙

回到1449年8月,就在所有人彷徨無措的時候,於謙站出來了,針對遷都的提議,他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什麼叫挽狂瀾於既倒,什麼叫扶大廈於將傾?什麼叫雖千萬人吾往矣?

於謙就是!

于謙23歲中進士,32歲就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並巡撫河南、山西,官聲顯著,然而,這些只能說明他是一名好官而已。

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當大明王朝被烏雲覆頂的時候,于謙成為了驚濤惡浪中的中流砥柱,終於使得惶恐不安的大明君臣冷靜下來。

臨危受命的於謙代理兵部尚書,開始組織北京保衛戰,應對即將來襲的蒙古大軍。

10月,也先挾持著已經變成太上皇的明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十萬蒙古鐵騎如同潮水一般滾滾而至北京城下。于謙將各路大軍分駐在北京九個城門之外,身為文官的他,選擇親自鎮守最為危險的德勝門。

五天后,在北京城下屢屢受挫的蒙古人撤軍,明朝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得以解除。一年後,蒙古人把沒有利用價值的朱祁鎮送回了北京。

回想當初,京師危如累卵,國家危急存亡之際,留給大明王朝的選項並不多:

或者遷都:一如北宋、南宋,歷史上多了一個南明、北明。

或者北京失陷:歷史將這樣記載,蒙古在退出北京幾十年後,再次入主中原。

無論是哪一種選項,都必然是以把包括北京在內的整個北方丟給蒙古軍隊蹂躪為代價,這將是“五胡亂華”“靖康之恥”之後,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個無比黑暗的時刻。

若非於謙以一肩扛起一國存亡,恐怕明朝的歷史要大大改寫,而北京或許也早已“淚盡胡塵”,成為又一個北宋的開封。

好在中華歷史數千年,有著許多像於謙這樣的英雄,他們許國不復為身謀,苟利國家生死以,以一身擔負起了天下的興亡。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於謙之墓

正統初年,于謙被宦官王振陷害下獄,擬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後來,百姓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一時間群民共憤,包括很多藩王也聯名上書為於謙喊冤。最後,王振被迫把於謙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

老百姓們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聯名挽救的不僅僅是一個叫於謙的好官,而是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和上千萬的芸芸眾生。

老天,畢竟是公平的。

《晩笑堂竹莊畫傳》中的於謙像

如果政府南遷,那麼倒楣的只有這些當量被強制遷入的百姓,等待他們的命運,不是被當成羔羊一般屠戮,就是被強行擄走世代為奴,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將就此走到終點。

讀歷史,不能事後諸葛亮,一味指責提議遷都的人是膽小鬼,賣國賊。因為遷都的理由很充分: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已經覆滅,北京只剩下幾萬老弱病殘,即便立刻從南方調兵勤王,也遠水解不了近火,能指望這點人守住北京嗎?

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一般都會轉身而跑,這是動物的本能。但是也有一種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不怕死不畏難,能夠克服恐懼並且勇敢面對,這樣的人就是英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邱吉爾在最危急的時刻,挺身而出帶領人民堅決抵抗德國。大明王朝應該慶倖的是他們也有這樣一位英雄,能夠在最危急的時刻挺身而出,不為個人,只為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

這個人,就是於謙。

儘管今天百度“於謙”,排第一個的居然只是一個說相聲的戲子。但是,這並沒有關係,因為哪怕再過五千年,當浮華散去,人們所記得的於謙,只會是大明王朝的社稷功臣,力挽狂瀾令金甌無缺的中流砥柱,更是千秋不滅的華夏民族英雄。

百度排名第一的於謙

回到1449年8月,就在所有人彷徨無措的時候,於謙站出來了,針對遷都的提議,他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什麼叫挽狂瀾於既倒,什麼叫扶大廈於將傾?什麼叫雖千萬人吾往矣?

於謙就是!

于謙23歲中進士,32歲就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並巡撫河南、山西,官聲顯著,然而,這些只能說明他是一名好官而已。

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當大明王朝被烏雲覆頂的時候,于謙成為了驚濤惡浪中的中流砥柱,終於使得惶恐不安的大明君臣冷靜下來。

臨危受命的於謙代理兵部尚書,開始組織北京保衛戰,應對即將來襲的蒙古大軍。

10月,也先挾持著已經變成太上皇的明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十萬蒙古鐵騎如同潮水一般滾滾而至北京城下。于謙將各路大軍分駐在北京九個城門之外,身為文官的他,選擇親自鎮守最為危險的德勝門。

五天后,在北京城下屢屢受挫的蒙古人撤軍,明朝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得以解除。一年後,蒙古人把沒有利用價值的朱祁鎮送回了北京。

回想當初,京師危如累卵,國家危急存亡之際,留給大明王朝的選項並不多:

或者遷都:一如北宋、南宋,歷史上多了一個南明、北明。

或者北京失陷:歷史將這樣記載,蒙古在退出北京幾十年後,再次入主中原。

無論是哪一種選項,都必然是以把包括北京在內的整個北方丟給蒙古軍隊蹂躪為代價,這將是“五胡亂華”“靖康之恥”之後,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個無比黑暗的時刻。

若非於謙以一肩扛起一國存亡,恐怕明朝的歷史要大大改寫,而北京或許也早已“淚盡胡塵”,成為又一個北宋的開封。

好在中華歷史數千年,有著許多像於謙這樣的英雄,他們許國不復為身謀,苟利國家生死以,以一身擔負起了天下的興亡。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於謙之墓

正統初年,于謙被宦官王振陷害下獄,擬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後來,百姓聽說于謙被判處死刑,一時間群民共憤,包括很多藩王也聯名上書為於謙喊冤。最後,王振被迫把於謙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

老百姓們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聯名挽救的不僅僅是一個叫於謙的好官,而是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和上千萬的芸芸眾生。

老天,畢竟是公平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