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一“逃亡政府”擁兵80萬,結果不到一年就被蠻夷一鍋端了

自秦始皇命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之後, 中原王朝同北方少數民族的拉鋸戰就輪番上演。 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牧馬, 往往是造成中原王朝衰落甚至滅亡的原因, 比如兩晉和兩宋還有明朝。

可我們知道不論是東晉還是南宋, 都在南方偏安超過了一百年, 唯獨明朝是個例外, 南明政權維繫了不到五十年就土崩瓦解了。 而且南明政權所控制的勢力範圍也很小, 隔江而治得半壁江山只保持了不到一年半就丟失了一半, 六年後只剩三分之一, 十四年後只剩五分之一, 十五年後僅剩一個島了。 加之滿清修史的緣故, 因此南明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割據小政權。

正因為南明政權持續時間短, 控制地盤小的特點, 往往也讓人誤以為南明政權本身就很弱小。 但從紙面實力上看南明政權並不弱, 1644年的南明依舊佔有中國的半壁江山, 還是最為富庶的南方地區。 兵力上號稱有八十萬之眾, 雖然明朝年間吃空餉問題嚴重, 但排除水分幾十萬人肯定還是有的。 在政治上, 明朝的兩京制度在南京和京師各設一套中央機構, 彼此獨立, 各不統署, 也能在最短時間內確保政權正常運轉。

而當時的清軍剛剛入關, 民心不穩, 在山西又有李自成農民軍的牽制, 也不可能全力來進攻。 可以說南明政權幾乎具備了偏安南方的一系列硬性條件, 但沒幾年就幾乎被滿清一鍋端了, 其問題所在便是一個字—人!

首先在兵力上剛才皮醬已經說過,

所謂的八十萬大軍是有很大水分的, 實際兵力很可能連四十萬都不到, 軍隊的戰鬥力也不怎麼樣, 明軍的精銳大都損失在圍剿農民軍和在關外了。 並且這些軍隊分散掌管在不同將領手中, 比如江北四鎮, 只有挾制朝廷之心, 但無忠貞報國之志。

後來的海盜頭子鄭芝龍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不僅不怕皇帝, 連皇帝都要巴結他們鄭家。 再想想南宋皇帝趙構, 嶽飛說殺就殺, 韓世忠也被嚇得痛哭流涕才保全了性命, 可見南明跟南宋的皇帝實權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南明的皇帝不僅沒實權, 政權的內耗更是空前嚴重,沒人把心思用在怎麼積極抗敵上,大家想的都是如何保存實力並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擁立新皇帝,誰也不服誰,結果清軍還沒殺過來,南明內部自己人先火拼了起來。

很多人都在歎息崇禎朝沒有把握住翻盤的機會,可事實上即便在甲申國難之後,大明朝依舊有機會翻盤或者偏安一隅,只可惜全都消耗在了無休無止的扯皮內鬥上了。

滿清政權一直把自己標榜為剿滅李自成,為大明復仇的一方,自視“得國之正、莫過於本朝”,對南明這段歷史大書特書對於他自己之前標榜的那套理論就自相矛盾了。現如今雖然明粉不在少數,但大家都很迷戀於那句“君王死社稷”,可南明實在是太過窩囊,所以把崇禎當成亡國之君,淡化南明的正統性也合乎了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政權的內耗更是空前嚴重,沒人把心思用在怎麼積極抗敵上,大家想的都是如何保存實力並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擁立新皇帝,誰也不服誰,結果清軍還沒殺過來,南明內部自己人先火拼了起來。

很多人都在歎息崇禎朝沒有把握住翻盤的機會,可事實上即便在甲申國難之後,大明朝依舊有機會翻盤或者偏安一隅,只可惜全都消耗在了無休無止的扯皮內鬥上了。

滿清政權一直把自己標榜為剿滅李自成,為大明復仇的一方,自視“得國之正、莫過於本朝”,對南明這段歷史大書特書對於他自己之前標榜的那套理論就自相矛盾了。現如今雖然明粉不在少數,但大家都很迷戀於那句“君王死社稷”,可南明實在是太過窩囊,所以把崇禎當成亡國之君,淡化南明的正統性也合乎了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