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迫害女子守貞節的鍋該不該由朱熹背?

“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一直被認為是宋代程朱理學迫害女性的直接罪證, 因為要求女子寧死也要守貞節, 是十分不人道的。 但是, 歷史真實或許並非這般想當然, 程頤、朱熹等理學大儒雖然有推崇封建思想的過失,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後代“進步分子”妖魔化了。

“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最早出現在《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 有人問程頤:“寡婦孤苦無依, 能否改嫁?”程頤說:“有人怕凍死餓死, 才用饑寒作為藉口。 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 ”表面上看, 這是在要求女子守貞節, 但實際上是在借此表達“君子當捨生取義”的觀點。 朱熹也說過“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 是在《與陳師中書》裡:“……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 自世俗觀之, 誠為迂闊, 然自知經識禮之君子觀之, 當有知其不可易也。 ”閱讀原文不難看出, 這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 就是要求士大夫要不畏強暴,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而非要求女子守貞節。 這裡的“節”並非女子的貞節, 而是君子的氣節。 只是在後世有心人的扭曲下, 斷章取義下, 只說它的表意, 而不提它的深意, 這才造成了誤解。

明朝到民國延續了幾百年的“貞節牌坊”,

徹底束縛了封建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而“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也成了專門對付女性的教條口號, 這與宋朝程朱理學的本意已經差之千里了, 是被狹義化、曲解化、妖魔化了的結果。

南宋盛行的程朱理學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

大宋王朝經歷了靖康之恥, 從盛極一時到偏安一方, 士大夫階層深感悲痛, 一心雪恥。 所以朱熹發揚了前輩程頤、程顥的思想, 要求君子捨生取義, 誓死捍衛民族尊嚴, 決不讓歷史重演。 這就和陸遊臨終在《示兒》一詩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一樣, 表達的是南宋那一批文人的家國情懷。 或許程朱等人確實有些用力過猛, 禁錮了自由, 迫害了思想, 開了歷史的倒車, 但是論其初衷, 肯定還是積極向上的, 而非狹隘落後的。

作為“男女平等、崇尚自由”的絕對擁護者, 筆者無意給程朱理學翻案, 只是希望讀者理性看待歷史, 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非黑即白, 不要只看表面, 不深究原因。 特定歷史事件要放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去看才會更明朗。 “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在宋朝有其積極的意義, 不能完全否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