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別對孩子說“我們窮”“咱家沒錢”,可能真會讓TA窮一輩子!

Hello~

大家好

我是糖糖媽媽

“這太貴, 咱家窮, 買不起”

“這太貴, 咱家窮, 買不起”

這些是孩子撒潑打滾非要玩具時你的回答嗎?

但在孩子6歲前,

這句話說上100遍, 就會讓孩子的一生都認定:自己註定是個窮人!

這就是著名的“太貴效應”。

1

可怕的“太貴效應”

“太貴效應”的說法來源於一條著名的心理學定律“皮格馬利翁效應”。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

暗示在本質上, 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對於孩子來說, 這個人就是媽媽。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你期望什麼, 你就會得到什麼。

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 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而在“這太貴, 咱家窮, 買不起”這句話背後, 就是媽媽在不斷給孩子輸入“窮”的這個阻力。

孩子將來的一生, 都會在認定自己“窮”的前提下去生活和工作。

“窮”的陰影將揮之不去, 你的孩子就真的不能“富”起來。

2

一句話是怎麼毀掉孩子的一生

曾經見過一個媽媽帶著孩子逛超市, 走到玩具專區的時候...

孩子看上一個漂亮的娃娃, 摸一摸、抱一抱, 愛不釋手, 並央求著媽媽買。

媽媽看了看價簽對孩子說:“這個娃娃太貴了, 你就在這玩會兒吧,

咱不買”

話音未落, 又補了一句:“別給弄壞了, 咱賠不起”。

之前見過一家三口(老人、媽媽和寶寶)在自助餐廳吃飯。

媽媽端來很多菜, 但孩子總是不好好吃。 這個時候, 姥姥很認真的對孩子說:

“寶寶這個菜得吃, 這菜可貴了”

“那個菜可以不吃, 那個菜便宜”

說完,

寶寶似懂非懂的把姥姥說“很貴”的菜一掃而光。

1以錢為核心價值觀, 孩子會走偏

如果你家的核心價值觀是“錢”的話, 孩子的成長就繞不開“錢”這個字。

孩子的所有活動和行為都可能會用錢去衡量, 或為錢去努力。 比如:

“我要好好學習, 將來才能賺大錢”

“我家窮, 我就低人一等”

“因為窮, 我就不能奢望擁有...”

如此的金錢觀、價值觀, 也許孩子真的會很努力的賺錢。

但是卻完全走偏了自我實現的願望和目的, 更有可能一輩子為錢所累。

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越走越遠, 失去了最本真的快樂和價值來源。

2欲望是不可能因禁止而叫停的

是人就會有欲望。 如果我們非要用“窮”來制約孩子的欲望。

連同一起被制約的還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比如“是不是我不夠好”。

往往很多時候, 越是限制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反而越是強烈, 或者以另一種途徑去宣洩。

比如, 媽媽總是過分限制對於孩子的物質滿足...

一直這種狀態, 孩子的需求並不會因此消失, 而是可能被暫時壓抑下去...

然後在某個階段會被某件事燃起, 可怕的也許會是成年後的偷盜、搶劫。

多數孩子不會因此長歪, 但是學會了用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別人。

因為從小就是要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 將來也不會去爭取自己的權益。

3

如何為孩子種下富有的種子

這裡所說的“富有”並不是狹義層面的金錢, 但卻是包含金錢、氣質、眼界、心胸在內的大富有。

老祖宗曾說:“寒門很難出貴子, 三代才能出貴族”。 還有那句俗語:“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一代”。

寒門之所以很難出貴子,是因為祖祖輩輩都在向下傳遞著:

“咱家沒錢”

“金錢很寶貴”

“錢要省著花”

“窮就要有窮的過法”

等等諸如此類的價值觀。如此家庭走出的孩子,會無限刻畫和模仿原生家庭帶出來的“窮氣”。

而“三代出貴族”指的也並不是必須經過三代的財富積累,才能培養出貴族,而是指內心的匱乏感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所以遇到孩子想要買,卻著實貴的東西時不妨這樣做:(適合3歲內的寶寶)

“我知道你很喜歡這件東西,我也覺得它挺不錯的,但是那邊有另外一個玩具也挺有意思,我們去看看吧”

先認可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再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開孩子當下的關注焦點。

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對小寶寶屢試不爽,在此偷笑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並且對錢有一定的認識,不妨這樣告訴孩子:

“這個東西確實很貴,大概相當於...”

你喜歡的食物,比如一個月的乳酪,一定要是孩子最喜歡的、經常吃的小零食,給孩子一個直觀的比較和衡量。

“我們可以買,但是……”

可以怎樣獲得,比如當做對於孩子的一種鼓勵,靠ta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是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或堅持。

如此這樣,目的是要告訴孩子:

“這很貴,有多貴,但也是可以得到的,可以怎樣獲得”。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

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往往大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並不十分大。

大的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這將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富足感。

這些話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道理,不要讓孩子的未來為我們現在的“人窮志短”買單。

著名文學家王爾德說: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

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孩子愉快的事物時,還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

“這樣做是為你好”

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孩子也同意毀滅自己。

所以對於孩子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比如買玩具,還包括精神上的,比如想去哪玩~

在家庭經濟範圍內,可以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給孩子你能提供的更好的生活狀態。

不必擔心孩子會需求無度或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而斤斤計較,更沒必要跟孩子“哭窮”,或“打腫臉充胖子”。

4

咱家有錢嗎?

之前看到過中、美兩位爸爸給出的不同回答,給了孩子不同的金錢觀:

美國爸爸:

“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孩子會認為:

我的爸爸有錢,我爸爸的錢是他努力奮鬥得來的,我將來也可以通過努力奮鬥獲得金錢。

中國爸爸:

“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孩子會認為:

我的爸爸有錢,我爸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等著我爸爸給我錢就行了。

對於孩子問“咱家有錢沒錢”這種話題,可以有更巧妙的回答方式:

1如果有錢,可以這樣說:

“咱家有錢,這是我們努力工作獲得的,將來你的努力也可以獲得金錢”。

2如果沒錢,可以這樣說:

“咱家現在沒錢,但我們可以努力工作去掙錢,將來你的努力也可以獲得金錢”。

這樣說,就可以向孩子傳遞一個正向、積極的金錢觀:

“不管我們現在有錢還是沒錢,我們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去獲得金錢的”。

需要提醒媽媽的是:

關於金錢的歸屬,不建議在回答孩子的時候,刻意告訴孩子“這錢是誰的”。

尤其中國式家庭中,親子關係往往是非常緊密且共生的,這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國情和家庭關係。

3錢是我的,不是你的

如果貿然告訴孩子“是我的,不是你的”,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夠愛我?”

“爸爸媽媽的愛是不是有局限的?”

“我是不是不可愛,所以爸爸媽媽才不願意給我花錢?”

......

試想將來,如果孩子告訴你“這錢是我的,不是你的”,這就是幼兒時期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灌輸的金錢觀。

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會樂意聽到孩子這樣的說法。

4錢是我的,也是你的

如果貿然告訴孩子“我的就是你的”,這樣的說法對於孩子來講,很容易混淆ta的物權歸屬感。

ta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搞不清楚: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

“我的可不可以是別人的”

“別人的可不可以是我的”

......

混亂的物權感對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權益的保護是不利的。

我的兒子今年5歲半,我的家庭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也曾給他買很多玩具,反倒是年齡越大買的越少。

雖然孩子從未問過我“咱家有錢嗎”的問題,但是每次給他買過玩具後,他都會說“我對媽媽的愛加分了”。

起初,我也曾擔心和有點難過,覺得孩子是因為我給他每買一次玩具,才多愛我一些。

我就問他:

“是不是我多給你買一個玩具,你就多愛我一些?”

他說:

“是啊”

(好傷心,但不甘心,繼續問)

我問:

“如果我以後不再給你買玩具,你還愛我嗎?”

他說:

“愛啊,但是就不會增加了”

(聽起來心裡涼涼的)

我說:

“那我覺得更愛的是玩具,不是我”

接下來,孩子的回答讓我恍然大悟,成人的思維是有多麼功力和狹隘啊...

他回答:

“不是啊,我更愛你,是因為你給我買了玩具,我就很感謝你啊,所以多買一個,就會更多一些的感謝,我就用愛來加分”

小小的孩子,情感表達竟如此豐富。孩子解釋過後,我的心也坦然了很多。

原來,孩子對於物質的需求並不是我們大人表面看到的那樣,比物質更深層次的,是孩子對父母之愛的需求。

還有那句俗語:“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一代”。

寒門之所以很難出貴子,是因為祖祖輩輩都在向下傳遞著:

“咱家沒錢”

“金錢很寶貴”

“錢要省著花”

“窮就要有窮的過法”

等等諸如此類的價值觀。如此家庭走出的孩子,會無限刻畫和模仿原生家庭帶出來的“窮氣”。

而“三代出貴族”指的也並不是必須經過三代的財富積累,才能培養出貴族,而是指內心的匱乏感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所以遇到孩子想要買,卻著實貴的東西時不妨這樣做:(適合3歲內的寶寶)

“我知道你很喜歡這件東西,我也覺得它挺不錯的,但是那邊有另外一個玩具也挺有意思,我們去看看吧”

先認可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再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開孩子當下的關注焦點。

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對小寶寶屢試不爽,在此偷笑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並且對錢有一定的認識,不妨這樣告訴孩子:

“這個東西確實很貴,大概相當於...”

你喜歡的食物,比如一個月的乳酪,一定要是孩子最喜歡的、經常吃的小零食,給孩子一個直觀的比較和衡量。

“我們可以買,但是……”

可以怎樣獲得,比如當做對於孩子的一種鼓勵,靠ta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是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或堅持。

如此這樣,目的是要告訴孩子:

“這很貴,有多貴,但也是可以得到的,可以怎樣獲得”。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

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往往大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並不十分大。

大的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這將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富足感。

這些話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道理,不要讓孩子的未來為我們現在的“人窮志短”買單。

著名文學家王爾德說: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

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孩子愉快的事物時,還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

“這樣做是為你好”

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孩子也同意毀滅自己。

所以對於孩子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比如買玩具,還包括精神上的,比如想去哪玩~

在家庭經濟範圍內,可以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給孩子你能提供的更好的生活狀態。

不必擔心孩子會需求無度或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而斤斤計較,更沒必要跟孩子“哭窮”,或“打腫臉充胖子”。

4

咱家有錢嗎?

之前看到過中、美兩位爸爸給出的不同回答,給了孩子不同的金錢觀:

美國爸爸:

“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孩子會認為:

我的爸爸有錢,我爸爸的錢是他努力奮鬥得來的,我將來也可以通過努力奮鬥獲得金錢。

中國爸爸:

“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孩子會認為:

我的爸爸有錢,我爸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等著我爸爸給我錢就行了。

對於孩子問“咱家有錢沒錢”這種話題,可以有更巧妙的回答方式:

1如果有錢,可以這樣說:

“咱家有錢,這是我們努力工作獲得的,將來你的努力也可以獲得金錢”。

2如果沒錢,可以這樣說:

“咱家現在沒錢,但我們可以努力工作去掙錢,將來你的努力也可以獲得金錢”。

這樣說,就可以向孩子傳遞一個正向、積極的金錢觀:

“不管我們現在有錢還是沒錢,我們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去獲得金錢的”。

需要提醒媽媽的是:

關於金錢的歸屬,不建議在回答孩子的時候,刻意告訴孩子“這錢是誰的”。

尤其中國式家庭中,親子關係往往是非常緊密且共生的,這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國情和家庭關係。

3錢是我的,不是你的

如果貿然告訴孩子“是我的,不是你的”,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夠愛我?”

“爸爸媽媽的愛是不是有局限的?”

“我是不是不可愛,所以爸爸媽媽才不願意給我花錢?”

......

試想將來,如果孩子告訴你“這錢是我的,不是你的”,這就是幼兒時期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灌輸的金錢觀。

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會樂意聽到孩子這樣的說法。

4錢是我的,也是你的

如果貿然告訴孩子“我的就是你的”,這樣的說法對於孩子來講,很容易混淆ta的物權歸屬感。

ta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搞不清楚:

“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

“我的可不可以是別人的”

“別人的可不可以是我的”

......

混亂的物權感對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權益的保護是不利的。

我的兒子今年5歲半,我的家庭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也曾給他買很多玩具,反倒是年齡越大買的越少。

雖然孩子從未問過我“咱家有錢嗎”的問題,但是每次給他買過玩具後,他都會說“我對媽媽的愛加分了”。

起初,我也曾擔心和有點難過,覺得孩子是因為我給他每買一次玩具,才多愛我一些。

我就問他:

“是不是我多給你買一個玩具,你就多愛我一些?”

他說:

“是啊”

(好傷心,但不甘心,繼續問)

我問:

“如果我以後不再給你買玩具,你還愛我嗎?”

他說:

“愛啊,但是就不會增加了”

(聽起來心裡涼涼的)

我說:

“那我覺得更愛的是玩具,不是我”

接下來,孩子的回答讓我恍然大悟,成人的思維是有多麼功力和狹隘啊...

他回答:

“不是啊,我更愛你,是因為你給我買了玩具,我就很感謝你啊,所以多買一個,就會更多一些的感謝,我就用愛來加分”

小小的孩子,情感表達竟如此豐富。孩子解釋過後,我的心也坦然了很多。

原來,孩子對於物質的需求並不是我們大人表面看到的那樣,比物質更深層次的,是孩子對父母之愛的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