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是誰搶了朱重八的“專利”?

近期, 河北一農戶家裡驚現一副聖旨。 此聖旨距今570年, 是明英宗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所寫。 文保部門認為這道聖旨真實記錄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推恩制度, 對於研究明前期社會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但是, 你們知道嗎?在數不清的歷史劇中, 常會有宣讀聖旨的鏡頭:“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其實明代以前, 聖旨的“開場白”是沒有這八個字的, 凡是出現了的, 都屬於“戲說”和“穿越”。

比如, 《楚漢傳奇》第九集, 趙高和李斯商量偽造始皇帝的遺詔。 李斯大筆一揮, 寫下“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大秦王朝肯定沒有這個說法, 不知道李斯瞎鬧騰個什麼勁。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 是中國封建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 在古代 “聖旨”是帝王所頒佈詔令文書的總稱, 聖旨起源于商周, 規制于秦漢, 發展于唐宋, 完備於明清。 歷代聖旨的名稱、用途和格式屢有變遷。 周以前, 帝王的命令叫“命”, 君臣之間的文書交流可通用“詔”。 秦統一後, 改“命”為“制”, 改“令”為“詔”。 從此, “制、詔、誥、敕”等成為皇帝佈告臣民的專用性文書。

先說“皇帝詔曰”, 應該和秦始皇有點關係, 秦始皇稱雄天下後, 不再滿足于王的稱號, 定名號為皇帝,

自稱為“朕”, 命為制, 令為詔, 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 漢承秦制, 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 “詔曰”這兩個字則最早出現在漢代帝王的文書中。 之後一直被沿用下來。

再說“奉天承運”。 在中國古代, 聖旨的開頭語也不全是“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 歷朝歷代是有區別的。 比如, 唐代的聖旨, 一般由門下省審核頒行, 聖旨正文開頭往往是“門下”兩字, 《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開頭就是“門下, 天下之本……”;元朝時期, 聖旨開頭語一律為“長生天氣力裡, 大福蔭護助裡, 皇帝聖旨……”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聖旨開頭語的, 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權後, 非常喜歡用“奉天”這個詞, 他認為結束了元代的暴虐統治是順應天道的, 所以動不動就跟人家說自己是“奉天而行, 非敢自專也”。 在南京定都後, 便將南京更名為“應天府”, 又將皇宮裡規模最大的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 甚至有時候還會自稱是“奉天法祖”。 這裡的法並不是指法律, 而是指效仿, 這裡的祖也並不是指朱元璋自己的祖先,

而是泛指整個漢族的祖先。

後來, 朱元璋的大明朝廷各方面的機制逐漸完善, 對自己的皇帝位子一再強調是“天意”, 他親自撰寫《禦制記夢》一文, 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夢見天宮, 見到了“道法三清”。 至此, 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他再頒發聖旨時, 便以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了。這在明朝文學家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一書中有記載。

而大清的皇帝們也想學朱元璋,表明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將本族發祥地盛京改稱“奉天府”,同時在詔書中也採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一直用到宣統帝退位。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斷句法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不是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

如今你們已經知道了聖旨的讀法,再想想明朝之前的朝代裡,那些大筆一揮寫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歷史劇,不知有沒有想到,這是搶了朱重八的專利?

便以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了。這在明朝文學家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一書中有記載。

而大清的皇帝們也想學朱元璋,表明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將本族發祥地盛京改稱“奉天府”,同時在詔書中也採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一直用到宣統帝退位。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斷句法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不是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

如今你們已經知道了聖旨的讀法,再想想明朝之前的朝代裡,那些大筆一揮寫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歷史劇,不知有沒有想到,這是搶了朱重八的專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