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清後宮等級制度對比,明朝“答應”竟是指太監

1644年, 清順治帝遷都北京, 滿清統治中原的歷史正式開啟。 滿清入主中原後, 很多制度都是沿用明朝, 但後宮管理制度起初沒有沿用, 直到康熙年間, 才把明代的後宮制度拿了過來, 並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

影視劇中的明代後妃

明朝的後宮等級除皇后外, 還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才人、選侍等級別, 一開始只有後、妃(含貴妃), 後妃以下雜置宮嬪, 包括貴人、人才、選侍等名號。 嘉靖十年(1531年)冊立九嬪, 明朝後宮有了嬪, 明憲宗成化皇帝時期出現皇貴妃, 明神宗時期將皇貴妃正式作為妃嬪的封號, 至此, 明朝後宮等級排列基本確定。

影視劇中清朝後妃

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 清皇太極時期, 後宮才有後妃之別, 入關後, 後妃人數有所增加, 名稱也多了起來, 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立了新的後宮制度, 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各30名。 直到康熙時期才借鑒明朝, 完善了後宮等級制度, 設皇后1名、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 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

《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安答應

明清兩代後宮等級對比後我們發現, 其不同是在於最後兩個級別, 事實上, 常在和答應在明朝就已存在, 不過明代的常在和答應地位非常低下, 平時做一些雜役, 地位如同清代的宮女, 只是清代提升了常在和答應的地位, 還將其納入皇帝小妾的最後二個等級。 但有一點可能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那就是明代的答應不僅僅指宮女, 有時還指太監。

明朝太監

清代梁章钜所著《稱謂錄·列宮》中提到:“《明史》御前近侍太監有答應、長隨諸稱, 今以為宮女之稱耳……而貴人之下, 即是常在、答應。 ”意思是說:明代皇帝身邊的太監被稱作答應或長隨, 本朝的答應是由宮女而來, 和常在一樣, 身份在貴人之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