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七月半談“甲馬”

文/默音

甲馬這個詞, 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些陌生。 大多數人也許會問:是想說“馬甲”嗎?又或有熟悉《水滸傳》的人說, 哦不就是那個甲馬嗎?戴宗綁腿上日行千里的。

也對, 也不對。 關於何為“甲馬”, 先引一段古文。

俗於紙上畫神佛像, 塗以紅黃采色而祭賽之, 畢即焚化, 謂之甲馬。 以此紙為神佛之所憑依, 似乎馬也。

——清・虞兆隆《天香樓偶得》

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 “甲馬”是一種用來燒的神像。 日本有所謂“繪馬”, 祈願者在木牌上書寫心願, 掛在神社。 同樣是與馬的實際形態無關的“馬”, 也同樣承載祈願, 但用法有很大不同。

那麼問題又來了, 紙上畫的神佛長什麼樣?

不妨來看幾張甲馬。

其實甲馬最早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敦煌文書的《護宅神曆卷》中的“安心符”“樹神符”, 唐朝的一些佛經的卷首, 也有雕版印刷的神像畫。 這一類神像, 就是後世的“甲馬”(又稱“紙馬”)的起源。 古人點燃甲馬, 和燒紙錢的行為密不可分。 紙錢甲馬化作青煙, 成為連接此世界與彼世界的一種通路, 或者說祈願。

紙馬, 即俗所稱之甲馬也。

古時祭祀用牲幣, 秦俗用馬, 淫祀浸繁, 始用禺馬(即木馬)。 唐明皇瀆于鬼神, 王嶼以紙為幣。 用紙馬以祀鬼神, 即禺馬遺意。 後世刻板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 焚之神前者, 名曰紙馬。 或謂昔時畫神於紙, 皆畫馬其上, 以為乘騎之用, 故稱紙馬。

——《清稗類鈔·物品類》

北京的芝麻胡同, 其實就是“紙馬”的發音在時代變遷中演變而成。 在明代以後, 該地遍佈生產甲馬(紙馬)版刻的手工作坊。 可見甲馬的使用在我國曾經相當普及, 但到了現代, 仍然有甲馬風俗的地方基本只剩下雲南的大理、南澗、保山、昭通等地。 這些地方的甲馬歷史其實並沒有那麼久, 據說現存最古老的雕版是清代乾隆、嘉靖年間之物。 因為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傳播是在明代中後期,

所以雲南省的甲馬應該是在那之後才開始發展。

在中國的整個歷史版圖裡, 雲南有其獨特的脈絡。 滇國、南詔國、大理國。 這裡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混居之地, 也是傳說與信仰薈萃融合之地。 甲馬作為漢族民間的祭祀產物, 在大理又融入了當地的本主信仰, 便延伸出一系列新的圖案。

實際上,甲馬在漫長的歲月中,和年畫也有一定的同化。但究其本質,同是祈福,年畫是貼的,甲馬是燒的。年畫只有迎春才貼上,甲馬則有廣泛的使用時節。

一個是清明。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士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

根據大理當地的甲馬師傅張瑞龍的說法:“七月初一接祖要燒祖先之神、門神、灶君等,燒包的時候燒紙衣服鞋子、帽子、房子、車子等各種民間生活需要物品。七月十五蓮池會老人要舍火衣,放生。”

而在雲南的其他一些地方,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同樣是燒甲馬的時節。此外還有春節、端午、送灶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以及各地的本主誕辰。

可以說逢節就可燒,不過節的時候也可為了消災除厄燒,而且也確實有那麼多種類的甲馬。簡直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甲馬不能涵蓋的。

例如頻繁出現在武俠或奇幻小說中的“蠱”,也有其對應的“蠱神”。

或是雞頭人身的凶神“雌雄殺神”,這是供葬禮出棺時點燃的。

當然也有喜慶的,如:

回到《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中,戴宗笑道:“我的神行法也帶得人同行。我把兩個甲馬拴在你腿上,作起法來也和我一樣走得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不然你如何趕得我走。”

這裡大約是施耐庵奇幻了一把……甲馬在當時當地,應該仍是用來燒的物事,而不是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

甲馬不是馬,是紙上的心願,是寫給彼岸的無字信。

從甲馬這一被現代生活邊緣化的存在出發,產生了一部跨越三代人、可以說是奇幻也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小說——

《甲馬》

默音 著

理想國,近期上市

“從默音的《甲馬》中獲得了喪失了一段時間的純粹的閱讀快樂,這是一個能夠讓人忘記時間的故事。而且巨大的信息量使我覺得我好像同時在閱讀三個小說。默音在上海和雲南的小城間穿梭,在過往與現在間穿梭,非常自由,情感的震盪被席捲入時間的洪流,人們內心的黑暗被某種說不清的溫暖阻隔。”——周嘉寧

“默音將自己的氣息植入一部怪異的小說,在這個故事裡既有奇想異思,也有屬於人間的溫度,仿佛架空的世界就在迎面而來的風裡,又仿佛在夢裡的鏡中照見自己。”——路內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了明治大學教授川野明正關於甲馬的論文,並感謝大理甲馬傳人張瑞龍給予支持。)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轉載:聯繫後臺

實際上,甲馬在漫長的歲月中,和年畫也有一定的同化。但究其本質,同是祈福,年畫是貼的,甲馬是燒的。年畫只有迎春才貼上,甲馬則有廣泛的使用時節。

一個是清明。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士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

根據大理當地的甲馬師傅張瑞龍的說法:“七月初一接祖要燒祖先之神、門神、灶君等,燒包的時候燒紙衣服鞋子、帽子、房子、車子等各種民間生活需要物品。七月十五蓮池會老人要舍火衣,放生。”

而在雲南的其他一些地方,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同樣是燒甲馬的時節。此外還有春節、端午、送灶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以及各地的本主誕辰。

可以說逢節就可燒,不過節的時候也可為了消災除厄燒,而且也確實有那麼多種類的甲馬。簡直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甲馬不能涵蓋的。

例如頻繁出現在武俠或奇幻小說中的“蠱”,也有其對應的“蠱神”。

或是雞頭人身的凶神“雌雄殺神”,這是供葬禮出棺時點燃的。

當然也有喜慶的,如:

回到《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中,戴宗笑道:“我的神行法也帶得人同行。我把兩個甲馬拴在你腿上,作起法來也和我一樣走得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不然你如何趕得我走。”

這裡大約是施耐庵奇幻了一把……甲馬在當時當地,應該仍是用來燒的物事,而不是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

甲馬不是馬,是紙上的心願,是寫給彼岸的無字信。

從甲馬這一被現代生活邊緣化的存在出發,產生了一部跨越三代人、可以說是奇幻也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小說——

《甲馬》

默音 著

理想國,近期上市

“從默音的《甲馬》中獲得了喪失了一段時間的純粹的閱讀快樂,這是一個能夠讓人忘記時間的故事。而且巨大的信息量使我覺得我好像同時在閱讀三個小說。默音在上海和雲南的小城間穿梭,在過往與現在間穿梭,非常自由,情感的震盪被席捲入時間的洪流,人們內心的黑暗被某種說不清的溫暖阻隔。”——周嘉寧

“默音將自己的氣息植入一部怪異的小說,在這個故事裡既有奇想異思,也有屬於人間的溫度,仿佛架空的世界就在迎面而來的風裡,又仿佛在夢裡的鏡中照見自己。”——路內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了明治大學教授川野明正關於甲馬的論文,並感謝大理甲馬傳人張瑞龍給予支持。)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轉載:聯繫後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