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培養孩子自主性 家長別啥事都包辦

新聞背景

家長替孩子背負“重擔”

孩子卻在一邊聊天

近日, 杭州市某小學副校長吳海燕在一個下雨天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進校門的家長90%的人都是一手攙著孩子, 一手撐著傘, 身上掛著沉重的書包。 到了教學樓後, 幾個孩子坐在凳子上蹺著腿聊天, 前面是爸爸媽媽, 甚至是頭髮花白的爺爺奶奶, 或蹲或跪, 替孩子換好鞋子, 再目送孩子走進教室。

看到這樣的情景, 吳海燕很是難過,

於是深思過後發出了“從今以後, 下雨天將不允許家長進校園接送學生”的通知, 並強調本項決定是為了更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同時, 她還給全校600多位家長陸續發了3條短信, 要求家長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誰知僅有兩位一年級的家長回復, 她覺得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不受歡迎的事。 吳海燕因此被線民稱為“最鬱悶校長”, 她的“鬱悶”也引發了社會對孩子家庭教育的廣泛熱議和反思。

現如今, 越來越多的家長都認識到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很重要, 但在教育方式和培養方法上都有一些不太科學:經常會出現事事驕縱孩子, 對孩子的事情事必躬親, 包辦代替。 又處處給孩子講大道理, 要求孩子應該這樣或者應該那樣,

但就是不給鍛煉的機會。 專家則指出, 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要從小培養, 二是要大膽放手。

家長說法

培養孩子獨立性就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2015年12月, 全國婦聯發佈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 父母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 七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部分父母缺乏對孩子勞動、運動等能力的培養, 父母認為孩子最差的是“家務勞動能力”。 榆林的家長們都是怎麼做的呢?

家住榆林市航宇路的劉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 養育了一對兒女, 女兒今年13歲上小學六年級, 兒子9歲上小學三年級, 在她看來讓孩子幹活他們總是不情願,

她也不放心。 “孩子長大了, 自然就有獨立的生活能力了, 沒有必要進行刻意的引導。 ”劉女士說, 孩子現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學習, 獨立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就是獨立生活的能力。

何先生則表示, 孩子的獨立有很多方面, 他女兒今年12歲了, 他也刻意引導女兒從小就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從小時候吃飯, 到大一點的洗衣服, 再到力所能及的家務, 可是孩子總是會反駁道:“小孩的事情大人自己做。 ”再加之爺爺奶奶總是幫孩子代辦, 每次的嘗試都是前功盡棄, 這讓他很是無奈。

榆林市某保險公司職員韓女士說, 現如今年輕人忙於工作, 帶孩子的任務難免會落到老一輩人的肩上, 而老人帶孩子, 給孩子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

甚至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 這其實阻礙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我兒子就是典型的例子, 今年10歲了, 有時候還鬧著不吃飯, 我教育的時候我媽總是說我, 然後就給孩子餵飯吃。 ”

採訪中, 華商報記者發現, 很多家長把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總結成一句話, “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也有一些家長說, 為了讓孩子獨立, 無限度“放手”, 也向其他的家長請教方式方法, 然後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孩子, 可有時結果越來越差, 適得其反。

走訪校園

“用心”的教育方法 培養學生獨立性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 培養孩子自主能力, 學校更是非常重要的場所。 華商報記者走訪榆林市各小學以及幼稚園發現, 各家學校的做法不僅特別“用心”, 更是別出心裁。

據榆林市高新小學副校長李寶軍介紹,該校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開學第一天就會給家長發放“好習慣養成記錄冊”,並有具體的量化標準,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完成填寫,並定期檢查評價。如,起床:自然醒5分,鬧鐘叫醒3分,父母叫醒0分;穿衣服:獨立穿衣服5分,父母幫忙穿0分;洗漱:獨立洗漱5分,父母幫忙洗漱0分;吃飯:自己吃飯飯桌乾淨5分,自己吃飯飯桌掉下飯3分,家長餵飯0分。還有一個做法就是最近就是制定了“學生思想道德評價要點”,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1-2年級“3個好習慣”:分別為獨立自主好習慣、文明有禮好習慣、按時作息好習慣;3-4年級“3件小事情”:每週洗一次衣服、每週在家裡做一次清潔、每週為學校做一件好事;5-6年級“3種好品質”:尊師、孝親、感恩社會。

“這些雖然都是小事情,但效果卻非常明顯。”李寶軍說,培養孩子獨立,家長首先要做到“放手”,讓孩子做符合自身年齡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學校,也要根據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主動尋求更加適合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榆林市紅山路一幼稚園園長王女士指出,現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孩子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判斷、選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時期是打基礎的階段,而該校提倡的是“家園合作,齊心協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首先,在幼稚園日常生活中,老師要求幼兒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同時,老師也會選擇一些適當內容的學習活動,如利用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誘導幼兒懂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此外,利用遊戲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寓教於玩、寓教於樂,通過遊戲使幼兒自己組織並展開遊戲,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當然,幼兒的獨立能力並不是只在幼稚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煉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待在家裡的,如果家長總是幫著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帶來一定難度。”王園長說,這需要讓家長瞭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他能力也會相應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專家觀點

學會放手、鼓勵並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

有專家指出,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做”,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很多情況下都講不通。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困難要不要求助周圍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別人遇到困難時,孩子是袖手旁觀,還是出手相助?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在生活中學習中要不斷學習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家長的責任正是陪伴孩子成長,陪伴的一部分就是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教會他如何解決。

李寶軍表示,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方式有很多,或者讓他們傾聽我們的感受,或者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來解決事情。鼓勵孩子為自己的小事情負責是觀念的更新,試著將小事情交給孩子,並在想干涉或者幫助孩子的時候思考一下:我一定要插手嗎,有沒有其他辦法讓孩子自己解決。

榆林學院心理學教授賀佩蓉指出,所有習慣的養成都貫穿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孩子想參與時我們不讓參與,我們想他參與時他們不會也不願意參與;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有想參與任何活動的時候,我們就鼓勵他做,給他正確示範,讓他嘗試去做,我們也學會放手,孩子良好的習慣漸漸就養成了,自然就獨立了。 華商報記者 賀靜靜

更是別出心裁。

據榆林市高新小學副校長李寶軍介紹,該校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開學第一天就會給家長發放“好習慣養成記錄冊”,並有具體的量化標準,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完成填寫,並定期檢查評價。如,起床:自然醒5分,鬧鐘叫醒3分,父母叫醒0分;穿衣服:獨立穿衣服5分,父母幫忙穿0分;洗漱:獨立洗漱5分,父母幫忙洗漱0分;吃飯:自己吃飯飯桌乾淨5分,自己吃飯飯桌掉下飯3分,家長餵飯0分。還有一個做法就是最近就是制定了“學生思想道德評價要點”,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1-2年級“3個好習慣”:分別為獨立自主好習慣、文明有禮好習慣、按時作息好習慣;3-4年級“3件小事情”:每週洗一次衣服、每週在家裡做一次清潔、每週為學校做一件好事;5-6年級“3種好品質”:尊師、孝親、感恩社會。

“這些雖然都是小事情,但效果卻非常明顯。”李寶軍說,培養孩子獨立,家長首先要做到“放手”,讓孩子做符合自身年齡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學校,也要根據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主動尋求更加適合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榆林市紅山路一幼稚園園長王女士指出,現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孩子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判斷、選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時期是打基礎的階段,而該校提倡的是“家園合作,齊心協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首先,在幼稚園日常生活中,老師要求幼兒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同時,老師也會選擇一些適當內容的學習活動,如利用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誘導幼兒懂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此外,利用遊戲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寓教於玩、寓教於樂,通過遊戲使幼兒自己組織並展開遊戲,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當然,幼兒的獨立能力並不是只在幼稚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煉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待在家裡的,如果家長總是幫著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帶來一定難度。”王園長說,這需要讓家長瞭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他能力也會相應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專家觀點

學會放手、鼓勵並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

有專家指出,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做”,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很多情況下都講不通。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困難要不要求助周圍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別人遇到困難時,孩子是袖手旁觀,還是出手相助?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在生活中學習中要不斷學習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家長的責任正是陪伴孩子成長,陪伴的一部分就是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教會他如何解決。

李寶軍表示,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方式有很多,或者讓他們傾聽我們的感受,或者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來解決事情。鼓勵孩子為自己的小事情負責是觀念的更新,試著將小事情交給孩子,並在想干涉或者幫助孩子的時候思考一下:我一定要插手嗎,有沒有其他辦法讓孩子自己解決。

榆林學院心理學教授賀佩蓉指出,所有習慣的養成都貫穿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孩子想參與時我們不讓參與,我們想他參與時他們不會也不願意參與;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有想參與任何活動的時候,我們就鼓勵他做,給他正確示範,讓他嘗試去做,我們也學會放手,孩子良好的習慣漸漸就養成了,自然就獨立了。 華商報記者 賀靜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