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街柳 斷牆 堤岸

街柳 斷牆 堤岸

秦俊芬 微趙州

古城趙州, 風景名勝薈萃。 隨便一個人都會如數家珍:趙州橋, 柏林寺, 陀羅尼經幢……當四方遊客雲聚于此,

盛讚家鄉勝景時, 我卻流連于古城的邊邊角角。 那一街煙柳, 幾處斷垣, 段段堤岸也能引人情思, 動人心腸。

一街煙柳滿城春

平棘大街是古城一條極平常的街道, 街道並不寬敞, 兩旁不起眼的柳樹或高或低地站立在兩側, 其後是各色的商店密佈。

白日裡, 車來人往;夜色中, 燈火闌珊。 這條街似乎並無十分特殊的地方, 但每每春節過後, 我都會將視線鎖定在這裡。 當城市的地面被冬雪覆蓋的時候, 雖有不見“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之景的悵惘, 但也有借助這一街柳樹傾聽早春腳步的歡躍。

寒風裡, 緊裹著棉衣的人們似乎無意間就發現柳樹的枝條上突起了一個個小東西。 只幾天再看, 那枝條兒柔軟了腰肢, 讓風兒推著搖擺。 在樹下行走, 她就會輕輕地拂著你的頭和臉, 一點兒不覺得疼。 吟詠“吹面不寒楊柳風”時, 那枝條兒泛起了一片嫩色, 油油地閃著光澤。 站在街頭遠看這一條街, 灰色冷清的色調中融入嫩黃淺綠的色彩, 一條街因此也變得婉約而生動起來。 漸漸地,

那嫩綠的柳芽出來了, 一側吐著它的花穗, 似乎是眨眼間便鼓鼓地膨脹開來, 如同一個個調皮的小蟲就那樣探出了頭露出了臉, 向外伸著短短的柔毛, 嫩黃嫩黃的, 蓬鬆松的惹人愛憐, 忍不住想去撫摸玩賞一番。 往昔, 這時節, 村裡的孩子折柳做柳哨、編柳帽樂此不疲, 現在的人們已習慣于隨意中欣賞, 不願意破壞這些捎寄春意的信使。

春雨悄然而至, 街上的行人便少了許多, 是去賞一街煙柳的最好時節。 斜雨如織, 如煙似霧, 窄窄的柳葉被洗滌過後更是清清亮亮, 一股帶著泥土和草木的氣息撲面而至, 誰說香味和色彩是花的特例? “嫋嫋城邊柳, 青青陌上桑。 ”聯想古時的那些羅敷們, 笑語盈盈地行走陌上“採桑東南隅”,

可是此時?細細地打量這一街的柳樹便真的如同一個個嫋嫋娉婷的女子, 就那般靜立著, 垂著千條萬條綠綠的絲絛, 在薄煙輕雨裡, 無需騷首弄姿已是風情萬種。 沒有車水馬龍, 人群紛擾, 這時的靜寂最好。 倘若持一把細花小傘, 輕弄柳枝, 從這個街口走向那個街口, 看街面水窪低處積存的水光粼粼, 悠悠蕩開, 映襯一街明麗, 舒懶臂笑挽一縷清風怡人, 啟紅唇唱一曲清音婉轉, 你一定會要疑心身邊是北國小城, 還是江南水鄉了。 “紅酥手, 黃縢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何用去沈園尋一份寂寞情懷, 這一街煙柳讓你有的是流連悵惘和詩情畫意。

這一街柳色是古城春天的引子, 一旦潤足了色彩, 滿城的春色也便蔓延開來。 一街煙柳滿城春,

好喜歡。

幾處斷垣搖斜陽

三十年前我在古城讀書的時節, 這裡還是一片阡陌原野, 如今早已是樓房屋宇林立了。 那時, 原野的盡頭是蜿蜒起伏的古城牆。 順著城牆根兒, 向北, 向東, 再向南, 轉著轉著, 就能圍著縣城繞一圈兒了。

我曾無數次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攀爬過。 高高的、厚厚的黃土城牆,裸著原色,如山巒般連綿起伏,中間有那麼幾處斷口,但並不影響著它的壯觀,反而凸顯它的滄桑,它就像一道屏障包裹著小城人的幸福。尋著平緩的地方攀上去,曾經用作防禦的痕跡早已不見。風雨侵蝕的牆體極不平坦,坑坑窪窪的,叢生著雜草和荊棘,讓黃土的顏色多了色彩。貼著地面的無名小花們 “寂寞開無主”,幽香引來的蝴蝶,讓淒涼冷清的花花草草有了幾許生機。略高的是那些酸棗樹,簇生著不高的主幹,張牙舞爪地伸著枝條,米粒狀的棗花開過,並不見結實,可到了秋季或紅或綠的小酸棗就那樣大咧咧地掛滿枝頭。采幾粒紅的放在嘴裡,無盡的酸澀迅速擴散,緊著吐出來,心裡卻感謝這大自然的饋贈。最高的植物便是瘦骨嶙峋的槐樹,古畫卷般的展開與天地間,那幾株楊樹,並不蔥郁,撐起的樹冠不能完全遮住陽光,在地面形成了透著斑點光影的綠陰。牆體內外兩側稀稀落落地斜逸著幾株雜樹,不知什麼時候就生了根,身子使勁兒地向遠處探出去,虯枝盤曲著向上掙扎。那根就露了出來,褐色的如同一根根粗粗的繩索,把自己和牆體緊緊地捆在一起。落日餘暉中,那殘陽就如同落在了這些樹的枝杈間,給枝枝葉葉渡上一層金色的光芒,隨著枝葉的搖擺而搖擺,陪伴著厚重的城牆在風雨飄搖中默默地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那個放羊的老人還好吧,最喜歡你帶著一群羊兒在這裡出沒。不可否認,荒蕪寂靜是滋生愛情和浪漫最好的地方,我的青春在滄桑的古城牆上烙下了銘心刻骨的記憶。三十年歲月悠悠,古城牆也只能是留在夢境裡了,現實中的古城牆已被挖得幾乎絕跡,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剩下那幾處殘垣斷壁,恰似掉了牙齒的老人,佇立在黃昏的風中。

我的古城牆,你承載的歷史記憶並不比趙州橋淺薄,但你的低沉內斂,讓人幾乎忽略了你的存在。前幾日讀到了姚宏志先生的《行走城牆根》,一段段文字刺激著我的心。“我不禁心生感歎,這裡也是古城牆的遺跡呀!可惜現在早已沒有誰在意他了,如果在意的話,也是覬覦他腳下的土地。他一如咋日黃花,光華盡褪。……他沒有了刀光劍影,沒有了炮火無情,沒有了人喊馬叫,沒有了銅邦鐵底,沒有了繞城河水,如同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被遺忘在這裡,任其自生自滅。睹此,不禁悲從憫生,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古老的城堡之牆大都已灰飛煙滅,如果說老人傳承了家族的記憶,那麼城牆則延續著城市的記憶。”好一個悲從憫生!這幾乎被人遺忘的古城牆,是記載歷史風雲的最好書籍,雖然殘破,但仍然遮不住它的風華與厚重。

幸哉,南門那一段古城牆被有關部門保存下來,並開闢成古城牆遺址公園。那幾段殘破的城牆如同一位歷史老人,眼神裡依然無限深情地凝望著趙州這片土地……

洨河堤岸逸新翠

趙州橋下流淌一條河,叫洨河。人們觀賞橋的時候,抑或會忽略河的風采,我也一樣。然而去年暑假時的一個早晨,偶爾騎行的我卻是醉在了小河堤岸的風景裡了。

穿過洨河大橋直向西北而去,村莊在早晨的霧氣裡都罩上了一層淡淡的白色,蒙朧著,氤氳在一片綠色中。左側的河道裡,滿是樹苗。到處都是綠,綠的似乎能凝成汁液一般的,仿佛能從枝葉間滲出來似的,我的心隨著這綠意而飄搖。那醉人的綠,仿佛是一條極長極長的綢帶在蜿蜒浮動。幾種樹相間而種,這帶綠綢子也便有了明暗的色彩。那墨玉般的是楊樹,葉片在風的吹動下嘩嘩啦啦地歌唱,如同一個個威武的士兵在列隊鼓掌,迎接著隨意而行的人們。那泛著淺綠色的是柳樹,我都能看到它嫩嫩的葉子上那層白絨毛,無處不張揚著它生長的熱情。低處平鋪的幼苗,初綻著新綠,著實可愛,與泥土的色彩混做一體,像是皺著臉兒的娃娃。

河堤的路不寬,僅容兩輛自行車並行。平坦,安靜,一路走過,除了見過兩個老人散步之外,便再也沒有看見他人的行蹤,更別說遇見轟鳴的汽車或是三輪車了。陪伴我們的只有風聲和自行車碾壓公路的摩擦聲,如同一首不美妙但也不刺耳的曲子在奏鳴。越往前行,我越能感受著這一風景帶給我的舒適。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曾有過“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的描述,最終是因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而去。而這裡的清幽寂靜卻是宜人的,令人感覺無需置放桌椅,無需刻意去選擇,隨處可坐可歇。自然與隨意在這裡融合一起,浸潤著塵世裡倦煩的心。

林間偶爾被中斷的是道口,泛著黃土的色彩與綠色相映,彎曲著向下伸展向對岸延伸。南岸修的較北岸晚些,林帶還沒有起來,正適合我踩著鬆軟的河土下去。河床上青草遍地,農人在河道種的油葵更是發著亮亮的光。青綠色的河水緩緩向東流去,即使我走得這麼近了,也沒有聽到河水擊打浪翻的聲音,沒有聞到任何刺鼻的異味。河面泛起的白沫夾雜著綠色的浮萍,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不知藏匿何處的青蛙低低地叫起來,沒有幾多和聲。古老的小河就是這樣放慢了腳步和聲音,緩緩流動,寧靜的像一個賢淑的女子,一臉青澀,一身清純,讓人不由得從心裡感歎:歲月如此靜好!

擠在紛紛攘攘中去觀賞風光,莫如於平平常常中體悟品味。當你走近一街煙柳,幾處斷垣,段段河堤,你就找到了最美的風景。古城趙州,風景無處不在,又何止簡單的詩意,厚重的歷史,純樸的自然?

風景不僅僅在別處。

高高的、厚厚的黃土城牆,裸著原色,如山巒般連綿起伏,中間有那麼幾處斷口,但並不影響著它的壯觀,反而凸顯它的滄桑,它就像一道屏障包裹著小城人的幸福。尋著平緩的地方攀上去,曾經用作防禦的痕跡早已不見。風雨侵蝕的牆體極不平坦,坑坑窪窪的,叢生著雜草和荊棘,讓黃土的顏色多了色彩。貼著地面的無名小花們 “寂寞開無主”,幽香引來的蝴蝶,讓淒涼冷清的花花草草有了幾許生機。略高的是那些酸棗樹,簇生著不高的主幹,張牙舞爪地伸著枝條,米粒狀的棗花開過,並不見結實,可到了秋季或紅或綠的小酸棗就那樣大咧咧地掛滿枝頭。采幾粒紅的放在嘴裡,無盡的酸澀迅速擴散,緊著吐出來,心裡卻感謝這大自然的饋贈。最高的植物便是瘦骨嶙峋的槐樹,古畫卷般的展開與天地間,那幾株楊樹,並不蔥郁,撐起的樹冠不能完全遮住陽光,在地面形成了透著斑點光影的綠陰。牆體內外兩側稀稀落落地斜逸著幾株雜樹,不知什麼時候就生了根,身子使勁兒地向遠處探出去,虯枝盤曲著向上掙扎。那根就露了出來,褐色的如同一根根粗粗的繩索,把自己和牆體緊緊地捆在一起。落日餘暉中,那殘陽就如同落在了這些樹的枝杈間,給枝枝葉葉渡上一層金色的光芒,隨著枝葉的搖擺而搖擺,陪伴著厚重的城牆在風雨飄搖中默默地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那個放羊的老人還好吧,最喜歡你帶著一群羊兒在這裡出沒。不可否認,荒蕪寂靜是滋生愛情和浪漫最好的地方,我的青春在滄桑的古城牆上烙下了銘心刻骨的記憶。三十年歲月悠悠,古城牆也只能是留在夢境裡了,現實中的古城牆已被挖得幾乎絕跡,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剩下那幾處殘垣斷壁,恰似掉了牙齒的老人,佇立在黃昏的風中。

我的古城牆,你承載的歷史記憶並不比趙州橋淺薄,但你的低沉內斂,讓人幾乎忽略了你的存在。前幾日讀到了姚宏志先生的《行走城牆根》,一段段文字刺激著我的心。“我不禁心生感歎,這裡也是古城牆的遺跡呀!可惜現在早已沒有誰在意他了,如果在意的話,也是覬覦他腳下的土地。他一如咋日黃花,光華盡褪。……他沒有了刀光劍影,沒有了炮火無情,沒有了人喊馬叫,沒有了銅邦鐵底,沒有了繞城河水,如同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被遺忘在這裡,任其自生自滅。睹此,不禁悲從憫生,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古老的城堡之牆大都已灰飛煙滅,如果說老人傳承了家族的記憶,那麼城牆則延續著城市的記憶。”好一個悲從憫生!這幾乎被人遺忘的古城牆,是記載歷史風雲的最好書籍,雖然殘破,但仍然遮不住它的風華與厚重。

幸哉,南門那一段古城牆被有關部門保存下來,並開闢成古城牆遺址公園。那幾段殘破的城牆如同一位歷史老人,眼神裡依然無限深情地凝望著趙州這片土地……

洨河堤岸逸新翠

趙州橋下流淌一條河,叫洨河。人們觀賞橋的時候,抑或會忽略河的風采,我也一樣。然而去年暑假時的一個早晨,偶爾騎行的我卻是醉在了小河堤岸的風景裡了。

穿過洨河大橋直向西北而去,村莊在早晨的霧氣裡都罩上了一層淡淡的白色,蒙朧著,氤氳在一片綠色中。左側的河道裡,滿是樹苗。到處都是綠,綠的似乎能凝成汁液一般的,仿佛能從枝葉間滲出來似的,我的心隨著這綠意而飄搖。那醉人的綠,仿佛是一條極長極長的綢帶在蜿蜒浮動。幾種樹相間而種,這帶綠綢子也便有了明暗的色彩。那墨玉般的是楊樹,葉片在風的吹動下嘩嘩啦啦地歌唱,如同一個個威武的士兵在列隊鼓掌,迎接著隨意而行的人們。那泛著淺綠色的是柳樹,我都能看到它嫩嫩的葉子上那層白絨毛,無處不張揚著它生長的熱情。低處平鋪的幼苗,初綻著新綠,著實可愛,與泥土的色彩混做一體,像是皺著臉兒的娃娃。

河堤的路不寬,僅容兩輛自行車並行。平坦,安靜,一路走過,除了見過兩個老人散步之外,便再也沒有看見他人的行蹤,更別說遇見轟鳴的汽車或是三輪車了。陪伴我們的只有風聲和自行車碾壓公路的摩擦聲,如同一首不美妙但也不刺耳的曲子在奏鳴。越往前行,我越能感受著這一風景帶給我的舒適。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曾有過“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的描述,最終是因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而去。而這裡的清幽寂靜卻是宜人的,令人感覺無需置放桌椅,無需刻意去選擇,隨處可坐可歇。自然與隨意在這裡融合一起,浸潤著塵世裡倦煩的心。

林間偶爾被中斷的是道口,泛著黃土的色彩與綠色相映,彎曲著向下伸展向對岸延伸。南岸修的較北岸晚些,林帶還沒有起來,正適合我踩著鬆軟的河土下去。河床上青草遍地,農人在河道種的油葵更是發著亮亮的光。青綠色的河水緩緩向東流去,即使我走得這麼近了,也沒有聽到河水擊打浪翻的聲音,沒有聞到任何刺鼻的異味。河面泛起的白沫夾雜著綠色的浮萍,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不知藏匿何處的青蛙低低地叫起來,沒有幾多和聲。古老的小河就是這樣放慢了腳步和聲音,緩緩流動,寧靜的像一個賢淑的女子,一臉青澀,一身清純,讓人不由得從心裡感歎:歲月如此靜好!

擠在紛紛攘攘中去觀賞風光,莫如於平平常常中體悟品味。當你走近一街煙柳,幾處斷垣,段段河堤,你就找到了最美的風景。古城趙州,風景無處不在,又何止簡單的詩意,厚重的歷史,純樸的自然?

風景不僅僅在別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