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為人知的商朝三個典故,你的歷史老師也未必知道!

太甲復位

商湯死後, 又經歷了幾任王。 後來伊尹的扶持下太甲坐上了皇位, 不過太甲沒有遵守祖宗立的法制, 即將成為一代昏君, 伊尹勸說無用, 便放太甲于桐宮三年, 讓他閉門思過, 伊尹耐心的開導太甲, 終於讓他悔過自新, 重新歸朝當政。

約西元前1541年, 成湯的嫡長孫太甲在商朝老臣伊尹的幫助下即位。 太甲當上天子後, 他不遵守祖宗立的法制, 他驕橫、不問民間疾苦、貪圖享樂, 對臣民十分殘暴。 伊尹多次規勸他, 讓他勤政愛民, 可是他並不聽伊尹的勸告, 依然我行我素。

太甲三年, 伊尹將太甲關在王都郊外的桐宮,

讓他閉門思過, 而伊尹自己則攝政當國, 代天子職權。

太甲住在桐宮, 見祖父身為開國君王, 墳墓卻十分簡陋, 又從守墓老人那裡瞭解到祖父的許多艱苦創業, 仁厚省儉的舊事, 對照自己的所作所為, 感到確實不像話, 便暗暗內疚, 決心痛改前非,

開始在桐宮關心孤老, 遵守法制, 與人為善。

三年後, 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 十分高興, 便帶領文武大臣, 攜帶王服, 冠冕, 迎接他回到亳都, 還政於他。

從此, 太甲以自己過去的失足為鑒, 早朝晏罷, 勤政愛民。 遵守湯制定的法律, 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商朝也逐漸繁榮起來, 伊尹見太甲成為明君, 更加高興, 特地寫了一篇《太甲訓》的文章來讚揚他, 稱他為太宗。

盤庚遷殷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 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 今河南商丘)。 在以後三百年當中, 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 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 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 有一次發大水, 把都城全淹了, 同時在統治者之間, 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 有的人說應當父死子繼,

有的人說應當兄終弟及。 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 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 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 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

商王死後, 王位就由弟弟繼承, 一直到沒有弟弟為止, 然後才會傳給兒子, 至於是傳給最大王子的兒子, 還是傳給最小王子的兒子, 則沒有定制。 商朝統治者實行的是多妻制, 一個商王如果不是短命, 就會有許多兒子, 這樣, 子侄之間就會引起爭奪王位的鬥爭。

自仲丁以後, 廢嫡而立諸弟子, 諸弟子或爭相代立, 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亂的混亂局面。 諸侯、方國趁著商王朝內部的混亂之機, 迅速發展起來, 與商王室分庭抗禮。 身為奴隸主的王公貴族整天只顧吃喝玩樂,

忙於爭奪權力, 完全不理國家大事, 不顧奴隸的死活。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奴隸, 紛紛起來反抗, 社會動盪不安。

商朝內憂外患, 危機四伏。 陽甲死, 弟盤庚立。 盤庚是一位能幹的君主, 他深知商朝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 如果再不進行改革, 抑制奢侈惡習,

勢必走向衰亡。 經過長期思考, 盤庚決定遷到殷這個地方。 殷處於黃河之北, 洹水之濱, 從政治上來說, 離舊都比較遠, 能夠削弱王公貴族的舊勢力, 緩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擺脫爭奪王位的混亂局面;從經濟上來說, 避開水澇較多的泗水流域, 更有利於發展農牧業;從戰略上來說, 可以更好地防禦北方地區和西北地方各方國的侵擾, 同時控制四方諸侯。 但是, 當盤庚提出遷都到殷之時, 遭到了大多數王公貴族的公然反對, 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甚至煽動奴隸起來鬧事。

盤庚帶著王公、貴族、百姓和奴隸, 渡過黃河, 搬遷到殷。 在那裡, 盤庚開始大力整頓商朝政治。 茅草蓋屋, 減輕剝削, 反對營造宮室, 嚴懲貴族奢侈腐化。 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盤庚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王。在此後的200多年裡,商朝一直沒有再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稱為商。

盤庚對新的領土採用直接封給征伐的大將的方式,象雀就被封為"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個,伯有近四十個。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國,對王朝不僅有貢納義務,還經常奉命征伐,象倉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武丁中興

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既匈奴)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其中對對方作戰動員的兵力,有時三千,有時甚至達五千;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的配偶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作為武丁的妃子,婦好並沒有呆在豪華王宮裡,享受錦衣玉食,而是經常率兵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同時武丁征伐成功後,也任用方國的首領為將,比如武丁早年征伐西北的沚國,征伐成功後,清除叛商勢力,任命沚國首領為將領,沚國也成為商王朝西北的重要支柱。

面對環伺四周的強敵,武丁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以硬碰硬,以強對強,四處征伐中建立了偉業。最大的對手來自北方,這應該是冷兵器時代,吾華夏亙古不變之鐵律了。當時,商王畿北的土方和西北的工口方,最為強勁,對商的威脅也最大,多次侵入商王畿。

武丁之四方征伐,極大地拓展了商的疆域,北到河套、南達江淮、西抵周境,東至山東半島東北部,都在他的戰車之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疆域廣大的世界強國了,說是僅有的兩三個超級帝國之一也不為過。

武丁大征服,自然離不開能征慣戰的將領。其實,武丁本人就是一個出色的統帥,常親自帶兵作戰。他手下將星璀璨,主要是禽、望乘,還有雀、亙等等。

武丁在位59年開創的盛世,國家持續強盛,民眾安居樂業,對外的征伐不大,西戎的一次也是大勝而歸。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約百年,應該是商代最黃金歲月,文治武功都達至巔峰,完全可以稱得上華夏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大盛世。在武丁統治時期,在丞相傅說的輔佐下,對內大治,對外征伐。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商王朝開始不斷地對外用兵。從武丁時期的甲骨文中可以發現,武丁時期,曾經對於四方用兵,武丁時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後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蹟時,也說武丁曾經奮起武威,攻伐荊楚。可見,在武丁時期,商王朝的勢力已經達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區。 商通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結果使大商國家大治,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諸侯賓服,出現了繁盛的局面。武丁在位一共59年,死後被尊為"高宗"。

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盤庚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王。在此後的200多年裡,商朝一直沒有再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稱為商。

盤庚對新的領土採用直接封給征伐的大將的方式,象雀就被封為"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個,伯有近四十個。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國,對王朝不僅有貢納義務,還經常奉命征伐,象倉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武丁中興

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既匈奴)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其中對對方作戰動員的兵力,有時三千,有時甚至達五千;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的配偶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作為武丁的妃子,婦好並沒有呆在豪華王宮裡,享受錦衣玉食,而是經常率兵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同時武丁征伐成功後,也任用方國的首領為將,比如武丁早年征伐西北的沚國,征伐成功後,清除叛商勢力,任命沚國首領為將領,沚國也成為商王朝西北的重要支柱。

面對環伺四周的強敵,武丁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以硬碰硬,以強對強,四處征伐中建立了偉業。最大的對手來自北方,這應該是冷兵器時代,吾華夏亙古不變之鐵律了。當時,商王畿北的土方和西北的工口方,最為強勁,對商的威脅也最大,多次侵入商王畿。

武丁之四方征伐,極大地拓展了商的疆域,北到河套、南達江淮、西抵周境,東至山東半島東北部,都在他的戰車之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疆域廣大的世界強國了,說是僅有的兩三個超級帝國之一也不為過。

武丁大征服,自然離不開能征慣戰的將領。其實,武丁本人就是一個出色的統帥,常親自帶兵作戰。他手下將星璀璨,主要是禽、望乘,還有雀、亙等等。

武丁在位59年開創的盛世,國家持續強盛,民眾安居樂業,對外的征伐不大,西戎的一次也是大勝而歸。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約百年,應該是商代最黃金歲月,文治武功都達至巔峰,完全可以稱得上華夏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大盛世。在武丁統治時期,在丞相傅說的輔佐下,對內大治,對外征伐。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商王朝開始不斷地對外用兵。從武丁時期的甲骨文中可以發現,武丁時期,曾經對於四方用兵,武丁時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後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蹟時,也說武丁曾經奮起武威,攻伐荊楚。可見,在武丁時期,商王朝的勢力已經達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區。 商通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結果使大商國家大治,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諸侯賓服,出現了繁盛的局面。武丁在位一共59年,死後被尊為"高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