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乙肝病情“騷動”?名中醫辯證施治,一方湯藥定乾坤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性病變為主, 並可引起多器官損害的一種疾病。 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 少數患者可轉化為肝硬化或肝癌。

乙肝經驗方(甘肅名醫周信有方)

【組成】柴胡9g, 茵陳20g, 板藍根15g, 苦參20g, 當歸9g, 丹參20g, 莪術9g, 黨參9g, 炒白術9g, 黃芪20g, 女貞子20g, 茯苓9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2次或3次溫服。 亦可共碾為末, 煉蜜為丸, 每丸重9g, 日服3丸。

【功效主治】清解, 補虛, 祛瘀。 主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方解】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苦參、茯苓等清解利濕, 抑制病毒;當歸、丹參、我術等養血調肝、和血祛瘀, 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 以防止肝病的發展, 並促使肝病恢復。 黨參、白術、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 為扶正補虛之品。 女貞子補益肝腎, 促使肝細胞功能恢復, 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 降酶作用很好。 上方配伍, 全面兼顧, 整體調節。

【加減】如有濕熱證候或瘀膽現象,

方中茵陳可重用至40~60g;虛贏不足嚴重, 如偏陽虛, 酌加淫羊藿9g、仙茅9g、肉桂6g等;偏陰虛, 酌加生地黃9g、枸杞子9g;若轉氨酶升高, 可加服五味子粉2.5g, 日服3次。

【驗案】李某, 男, 33歲, 某電廠職工。 1986年4月診斷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 曾兩次因病情惡化出現腹水、吐血住院搶救。 1988年1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進某醫除。 經住院治療3個月之久, 病情未見明顯好轉。 患者精神負擔沉重、生活無望、焦苦萬分, 乃出院。 於1988年4月25日來診, 出院時化驗, 表面抗原1:128, 黃疸指數17單位, 麝香草酚濁度21單位, 硫酸鋅濁度20.4單位, 麝香草酚絮狀試驗(++++), 血清總蛋白6.2%, 白蛋白2.6%, 球蛋白3.6%,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325U/L, 血小板計數3.8萬/mm’。 症見:兩脅痛、脅下癮積(肝脾腫大)、觸痛、腹脹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水腫、飲食不進、面色黛黑、牙齦出血、舌質暗淡、小便不利、脈弦澀,

診系肝硬化失代償期, 病情危急。 中醫辨證為虛瘀交錯、血瘀肝硬、脾腎兩虛、水津不化、水邪瀟渚留, 擬培補脾腎、祛瘀化癮、利水消腫法。 治用舒肝消積丸, 配服上面的經驗方, 稍施加減, 連續服丸、湯藥3個月, 腹脹、腹水消除, 諸症悉減, 肝功能已接近正常。 又服藥治療半年多, 於1989年3月6日化驗, 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為弱陽性外, 肝功能和蛋白電泳、血小板計數已完全恢復正常, 脾腫大已回縮, 諸症悉除, 身體無任何不適。 現已上班恢復工作。

降酶湯(貴州名醫孫定隆方)

【組成】茵陳15g, 板藍根30g, 敗醬草15g, 大薊、小薊15g, 生薏苡仁30g, 赤芍15g, 重樓15g, 土茯苓15g, 露蜂房15g。 每日1劑, 水煎取汁300m1, 分早、中、晚三次服, 1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滋陰平肝, 通絡潛陽。 主治乙肝, 肝功能異常。 本方系孫老用治急慢性肝炎肝功能異常的驗方, 對降酶和退黃、消除症狀療效顯著。 對乙肝病毒DNA的下降、HBeAg的陰轉效果較佳。

【方解】本方茵陳、板藍根、敗醬草、大薊、小薊、重樓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為治療之要藥;赤芍清熱涼血, 疏肝理氣;生薏苡仁健脾利濕;土茯苓解毒除濕;露蜂房攻毒殺蟲。

諸藥共用, 清熱解毒祛濕, 活血化瘀, 頗合其發病機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茵陳及其有效成分6, 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增加膽汁的排泄, 有明顯的利膽和防治實驗性肝炎的作用。 板藍根、敗醬草對HBsAg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赤芍可降低血清膽紅素,即利膽退黃。重樓、土茯苓對HBV-DNA有抑制作用,可提高吞噬細胞功能。露蜂房對乙肝病毒有抵抗和抑制作用,能夠增強食欲,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促進轉氨酶降低。

【加減】熱重加大黃10g;濕熱盛重用茵陳、敗醬草;脅痛明顯者加元胡、郁金、丹參;腹脹加山楂、炒麥芽、炒穀芽、萊菔子、枳實;病程長,體虛者加黃芪、白術、太子參。

【驗案】張某,男,25歲。於2007年10月12日初診,患者因右脅隱痛1個多月,伴食欲缺乏,神疲乏力,厭油,腹脹,大便糖秘交替,瘦黃。無噁心嘔吐,無發熱,無腹痛、黑便;無皮膚黃染等症,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體格檢查:體溫36.5℃,呼吸20次/min,血壓110/70mmHg,神清,急性病容,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陰性。肝上界在右鎖骨中線第

6脅間叩出,肝下界在鎖骨中線脅緣下2cm處觸及,邊頓光滑,質中,有觸痛。墨菲征陰性。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移動性濁音陰性。實驗室檢查,肝功能:ALT2143U/L,T-BIL 36µmol/L;乙肝系列:HBsAg(+)HBeHb(+),HBeAg(+),HBV-DNA 2.67×107 copies/ml。中醫辨證為濕熱中阻之脅痛,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用降酶東加減。藥用:茵陳30g,板藍根30g,敗醬草30g,大薊、小薊各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15g,重樓15g,露蜂房15g,丹參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內服1個月後,諸症消失,體格檢查:肝臟回縮、肝區無壓痛。複查肝功ALT 38U/L,T-BIL 12µmol/L。乙肝系列大三陽,DNA 6.54×10°copies/ml。

本文案例出自劉俊著述的《常見病 名醫秘驗良方》。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板藍根、敗醬草對HBsAg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赤芍可降低血清膽紅素,即利膽退黃。重樓、土茯苓對HBV-DNA有抑制作用,可提高吞噬細胞功能。露蜂房對乙肝病毒有抵抗和抑制作用,能夠增強食欲,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促進轉氨酶降低。

【加減】熱重加大黃10g;濕熱盛重用茵陳、敗醬草;脅痛明顯者加元胡、郁金、丹參;腹脹加山楂、炒麥芽、炒穀芽、萊菔子、枳實;病程長,體虛者加黃芪、白術、太子參。

【驗案】張某,男,25歲。於2007年10月12日初診,患者因右脅隱痛1個多月,伴食欲缺乏,神疲乏力,厭油,腹脹,大便糖秘交替,瘦黃。無噁心嘔吐,無發熱,無腹痛、黑便;無皮膚黃染等症,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體格檢查:體溫36.5℃,呼吸20次/min,血壓110/70mmHg,神清,急性病容,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陰性。肝上界在右鎖骨中線第

6脅間叩出,肝下界在鎖骨中線脅緣下2cm處觸及,邊頓光滑,質中,有觸痛。墨菲征陰性。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移動性濁音陰性。實驗室檢查,肝功能:ALT2143U/L,T-BIL 36µmol/L;乙肝系列:HBsAg(+)HBeHb(+),HBeAg(+),HBV-DNA 2.67×107 copies/ml。中醫辨證為濕熱中阻之脅痛,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用降酶東加減。藥用:茵陳30g,板藍根30g,敗醬草30g,大薊、小薊各30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15g,重樓15g,露蜂房15g,丹參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內服1個月後,諸症消失,體格檢查:肝臟回縮、肝區無壓痛。複查肝功ALT 38U/L,T-BIL 12µmol/L。乙肝系列大三陽,DNA 6.54×10°copies/ml。

本文案例出自劉俊著述的《常見病 名醫秘驗良方》。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