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假如李白李商隱相逢在大唐的紅燈區(2)李白的情人是月亮

推薦:假如李白李商隱相逢在大唐的紅燈區(1)平康裡的酒和淚

文/宋執群

(一組唐朝服飾, 與本文無關)

【作者簡介】宋執群, 生於一九六零年代。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梅雨》《望海門》, 長篇文化散文《錦上姑蘇》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李白的情人是月亮, 李商隱的情人要加“們”

李白特別高調, 也特別高冷, 寧可給遠不可及的月亮寫詩, 也不和“天上人間”那些近在咫尺的人間美女喝一壺?這恐怕還得從他那不同凡響的身世中尋找答案。

唐長安元年(西元701年), 李白李大咖出生在蜀中廣漢, 也有說他出生在山東某地, 還有說他祖籍甘肅天水,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 此事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最為標新立異的, 當屬20世紀70年代學霸郭沫若提出的“碎葉”說, 該說說李白生於今吉爾吉斯境內的托克瑪克附近。 因為一下把我們大唐詩人的Number1(第一名)整成了外國人,

這一不太靠譜的考證長期以來讓好多專家學者在感情上, 而不是在學術上難以接受。

但更為吸引眼球的, 是關於他身世的的夢!據《新唐書》正兒八經的記載:“白之生, 母夢長庚星(太白金星), 因以命之。 ”也就是說, 李白的母親是在夢到太白金星後才有了身孕的,

所以他爹給他取了個星星的字“太白”。 原來是太白金星下凡!怪不得人家的詩大多都是寫給月亮的, 因為只有星星月亮才是配對的。

不管這個傳奇是不是靠譜, 反正李白自己深信不疑。 所以自出生的那天起, 他便用俯視的方式看待人間。 在這種視角下, 凡塵中的女性怎麼可能打動得了的心弦, 而配做他情人的, 也就只有天上的月亮了。 雖然他也有著塵世的婚姻。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看看, 他的情詩只寫給月亮。

如果說李白的情詩是寫給天體月亮的, 那麼李商隱的情詩則是寫給人間女人的。

就像民間戲說的那樣:官場失意, 情場得意。 狼狽不堪的李商隱卻很有女人緣, 不經意間贏得了許多女粉的愛情, 許多到甚至有些迷亂。 雖然查無實證, 但還是有人從他大量的朦朧詩中發現了不少蛛絲馬跡:

比如那《錦瑟》中的“錦瑟”就是他恩人令狐楚十分鍾愛的一位侍兒, 後移情別戀於他, 所以他才“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比如他那《碧城三首》, 通篇都在讚美和愛戀一位有婦之夫, 所以他要“檢與神方教駐景, 收將鳳紙寫相思”;再比如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因為不是想和妻子“共剪西窗燭”, 所以才要把哪位女粉絲的名字抽象成一個方位——北。

且不論這些推測是不是過於捕風捉影, 但李商隱那些難於言說的《無題》詩確似在回味與咀嚼愛情, 因為只有愛情, 才可能那麼迷惘和疼痛。

——盛唐氣象與晚唐風景

說詩人,不能不說說詩,那才是他們最精彩產品。

李白詩心向外,因為身外的盛唐氣象足夠吸引眼球,足夠激發詩人的興奮,再加上人生中還曾擁有過公主皇上這樣的超級粉絲,所以他動輒“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動輒“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動輒“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動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恣肆快意的李白簡直就像下凡的天仙,把大唐當作一個大秀場,杯不離手酒不離口到處刷存在感,一舉一動都要耍出動靜,引人注目。在他那酒氣沖天的詩行中,激蕩著澎湃洶湧的生命熱情,噴薄著詩人狷狂、高傲和蔑視一切的風流。

所以,當李白坐在大唐的“天上人間”把酒吟詩時,大唐的人間天上便會迴響起輝煌壯麗的旋律,盛唐詩壇的夜空也就會被點亮照明。

李商隱則詩心向內,因為他眼前的晚唐風景是黯然神傷的,只能在他的心中迴旋出挽歌的哀愁。於是他要反復地慨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與李白的痛快與享樂的酒相比,李商隱的傷痛與受難的淚,太讓人傷心了。

雖然李白也有過人生失意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飲與傷懷。但即便是在坎坷、不順的時候,李白也要讓自己過得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而不像李商隱那麼隱忍與愁苦。這一點既有白居易吊李白墓時寫的詩為證:“可憐荒塚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也有杜甫的詩為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與李商隱是兩個極端,李白張揚的是天性——單純、天真、曠放和衝動,李商隱闡釋的則是人性——複雜、深沉、內斂和壓抑。正是“天上人間”的差別。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用“酒”和“淚”來分別作為李白與李商隱的關鍵字,這不僅因為,他倆所處的時代(一盛唐,一晚唐)不同,個性與氣質不同,更因為兩人的人生遭際不同,因而導致的關注點和表達方式不同。

也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詩能夠照亮自然與世界,李商隱的詩則只能照亮內心和靈魂。也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詩是宏大的敘事,什麼“蜀道”、什麼“天臺”,什麼“飛流”……而李商隱的詩則是微小的傾訴,比如“春蠶”、比如“蠟炬”、比如“錦瑟”……

與李白直接寫“酒”不同,李商隱很少直接寫“淚”。但不寫不等於沒有。因為畢竟“淚”比“酒”珍貴多了,哪能隨便就流出來?不信?試想一想,“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對於一個情感豐富,愛情多艱的詩人,有沒有“淚”?“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對於一個人生坎坷、命運多舛的老人,有沒有“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對一個飽經滄桑、看破紅塵的文人,有沒有“淚”?只不過他的“淚”沒有流出眼框,而是迴旋在心底罷了。當然他也直接寫過“淚”,只是極為克制。比如他也寫過“滄海月明珠有淚”“蠟炬成灰淚始幹”“賈生年少虛垂淚”,那“淚”不是珍珠的、不是蠟燭的,也不是賈生(天才少年賈誼,《過秦論》作者)的,是誰的?你懂的。只不過他不像某些特別猛的人那樣,輕易就寫什麼“淚飛頓作傾盆雨”而已。

——李白+李商隱=?

縱觀兩人的一生,李白與李商隱都一直在頑強地尋找著自己,只是兩人尋找的方向不同,甚至是剛好相反。李白一直在往前狂奔,目光關注的是前方,始終張揚著高傲的氣質,而李商隱卻是在往後隱退,目光關注的是自己的來路,和來路上的經歷,追尋我之成為我的原因,處處隱忍著孤苦的氣質。

與身處大唐盛世,曾有皇親國戚為他月臺的李白不同,掙扎在晚唐“牛李黨爭”夾縫裡的李商隱,一生都沒有人來喊他參加朝廷舉辦的文藝座談會,可想而知他的內心該是多麼地失落與苦痛。所以他才要發出“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的慨歎。

這是怎樣一種痛定思痛後的慨歎啊,仿佛被大孤寂撕裂時一聲忍不住的痛喊。那痛喊由“東風無力,相思成灰”的孤寂引爆,是一種愛情到了盡頭,不能再繼續的痛喊。

仿佛由酒至淚,李白渾身洋溢著盛世的簡潔與明快,李商隱則帶著末世的複雜與迷茫。他們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詩人氣質,具有不同的的審美和抒發路線,像方向相反方的兩股旋律,難以形成和聲,但,都是偉大的旋律,偉大的詩歌。

由酒至淚,不也正是一個朝代由興至衰的生動寫照嗎?

那麼,李白+李商隱,李白的酒+李商隱的淚,不也就等於盛唐的酒與晚唐的淚嘛。

(一組唐朝服飾,與本文無關)

桃花塢裡的才子才子唐伯虎:真的是風流甲江南嗎?

戲說唐僧的管理能力:別猜了,不是只念緊箍咒

被元軍俘虜的南宋皇帝的昭儀王清惠,如何與文天祥聯繫在一起的?

——盛唐氣象與晚唐風景

說詩人,不能不說說詩,那才是他們最精彩產品。

李白詩心向外,因為身外的盛唐氣象足夠吸引眼球,足夠激發詩人的興奮,再加上人生中還曾擁有過公主皇上這樣的超級粉絲,所以他動輒“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動輒“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動輒“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動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恣肆快意的李白簡直就像下凡的天仙,把大唐當作一個大秀場,杯不離手酒不離口到處刷存在感,一舉一動都要耍出動靜,引人注目。在他那酒氣沖天的詩行中,激蕩著澎湃洶湧的生命熱情,噴薄著詩人狷狂、高傲和蔑視一切的風流。

所以,當李白坐在大唐的“天上人間”把酒吟詩時,大唐的人間天上便會迴響起輝煌壯麗的旋律,盛唐詩壇的夜空也就會被點亮照明。

李商隱則詩心向內,因為他眼前的晚唐風景是黯然神傷的,只能在他的心中迴旋出挽歌的哀愁。於是他要反復地慨歎“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與李白的痛快與享樂的酒相比,李商隱的傷痛與受難的淚,太讓人傷心了。

雖然李白也有過人生失意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飲與傷懷。但即便是在坎坷、不順的時候,李白也要讓自己過得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而不像李商隱那麼隱忍與愁苦。這一點既有白居易吊李白墓時寫的詩為證:“可憐荒塚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也有杜甫的詩為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與李商隱是兩個極端,李白張揚的是天性——單純、天真、曠放和衝動,李商隱闡釋的則是人性——複雜、深沉、內斂和壓抑。正是“天上人間”的差別。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用“酒”和“淚”來分別作為李白與李商隱的關鍵字,這不僅因為,他倆所處的時代(一盛唐,一晚唐)不同,個性與氣質不同,更因為兩人的人生遭際不同,因而導致的關注點和表達方式不同。

也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詩能夠照亮自然與世界,李商隱的詩則只能照亮內心和靈魂。也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詩是宏大的敘事,什麼“蜀道”、什麼“天臺”,什麼“飛流”……而李商隱的詩則是微小的傾訴,比如“春蠶”、比如“蠟炬”、比如“錦瑟”……

與李白直接寫“酒”不同,李商隱很少直接寫“淚”。但不寫不等於沒有。因為畢竟“淚”比“酒”珍貴多了,哪能隨便就流出來?不信?試想一想,“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對於一個情感豐富,愛情多艱的詩人,有沒有“淚”?“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對於一個人生坎坷、命運多舛的老人,有沒有“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對一個飽經滄桑、看破紅塵的文人,有沒有“淚”?只不過他的“淚”沒有流出眼框,而是迴旋在心底罷了。當然他也直接寫過“淚”,只是極為克制。比如他也寫過“滄海月明珠有淚”“蠟炬成灰淚始幹”“賈生年少虛垂淚”,那“淚”不是珍珠的、不是蠟燭的,也不是賈生(天才少年賈誼,《過秦論》作者)的,是誰的?你懂的。只不過他不像某些特別猛的人那樣,輕易就寫什麼“淚飛頓作傾盆雨”而已。

——李白+李商隱=?

縱觀兩人的一生,李白與李商隱都一直在頑強地尋找著自己,只是兩人尋找的方向不同,甚至是剛好相反。李白一直在往前狂奔,目光關注的是前方,始終張揚著高傲的氣質,而李商隱卻是在往後隱退,目光關注的是自己的來路,和來路上的經歷,追尋我之成為我的原因,處處隱忍著孤苦的氣質。

與身處大唐盛世,曾有皇親國戚為他月臺的李白不同,掙扎在晚唐“牛李黨爭”夾縫裡的李商隱,一生都沒有人來喊他參加朝廷舉辦的文藝座談會,可想而知他的內心該是多麼地失落與苦痛。所以他才要發出“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的慨歎。

這是怎樣一種痛定思痛後的慨歎啊,仿佛被大孤寂撕裂時一聲忍不住的痛喊。那痛喊由“東風無力,相思成灰”的孤寂引爆,是一種愛情到了盡頭,不能再繼續的痛喊。

仿佛由酒至淚,李白渾身洋溢著盛世的簡潔與明快,李商隱則帶著末世的複雜與迷茫。他們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詩人氣質,具有不同的的審美和抒發路線,像方向相反方的兩股旋律,難以形成和聲,但,都是偉大的旋律,偉大的詩歌。

由酒至淚,不也正是一個朝代由興至衰的生動寫照嗎?

那麼,李白+李商隱,李白的酒+李商隱的淚,不也就等於盛唐的酒與晚唐的淚嘛。

(一組唐朝服飾,與本文無關)

桃花塢裡的才子才子唐伯虎:真的是風流甲江南嗎?

戲說唐僧的管理能力:別猜了,不是只念緊箍咒

被元軍俘虜的南宋皇帝的昭儀王清惠,如何與文天祥聯繫在一起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