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騰沖市猴橋鎮:國門新村煥發勃勃生機

一場透雨過後, 薄霧中的猴橋鎮愈顯清新靈動。

正值中午, 騰沖市猴橋鎮國門新村蔡龍貴家的農家小院裡熱鬧了起來, 笑聲陣陣, 飯菜飄香。 從重慶自駕車過來遊玩的林女士和朋友們正在享用傈僳人家的特色美味。 “到騰沖後聽朋友說猴橋口岸好耍, 我們就開車過來, 逛了免稅店後發現國門旁邊還有這麼美麗的傈僳族村寨, 好耍又有好吃的。 ”林女士和朋友們高興地豎起了大拇指。

“幾年前的國門新村, 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子。 ”猴橋鎮猴橋社區副支書歐文龍介紹, 國門新村隸屬猴橋社區,

大夥兒都習慣叫“黑泥塘村”, 有蔡家寨、餘家寨兩個村民小組, 村民全部為傈僳族。

一直以來, 群眾的經濟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增收管道狹窄, 抵禦市場和自然因素能力弱, 是集邊疆、高寒山區、少數民族為一體的貧困村。

“沿邊開發, 脫貧為先。 ”作為國門前的一個村寨, 只有將沿邊開發開放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 才能讓當地群眾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

“2013年, 猴橋口岸新聯檢樓和貨檢中心全面建成並轉場運行, 通關便利化水準顯著提高, 口岸流量也日漸增長。 ”順著歐文龍手指的方向看去, 聯檢樓的另一側是一個互市貿易區域, “這對我身後的這兩個村寨而言是很好的發展機遇。 ”

“當初敢下決心搞農家樂一是看好這裡的開放優勢,

人氣會越來越旺, 二是有黨委和政府對我們的扶持。 ”蔡龍貴的家就在路邊, 現在獨具特色的民俗農家餐館當時還只是一片菜地。

隨著近年來省市各級各部門不斷加大幫扶力度, 猴橋鎮多方整合項目資金, 通過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家居環境提升、村莊環境改造、旅遊示範戶打造、群眾素質能力提升“五大工程”, 國門新村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民俗文化廣場的傈僳族標誌、火炬、三弦琴……讓人眼前一亮;綠樹掩映下黑瓦黃牆的民居, 純樸自然。 國門新村以其新面貌提升著國門形象。

“要讓群眾富起來除了種草果等這些傳統的產業, 還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歐文龍說, 我們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特色、邊境開發開放等優勢,

打好鄉村旅遊牌, 全力打造旅遊示範戶, 除補助資金外, 還幫助協調小額到戶等政策性貸款。

蔡龍貴是6戶旅遊示範戶之一。 “去年僅餐飲這項的收入就有近5萬元, 比種草果的收入要高。 多一樣產業就多了一條增收管道。 ”蔡龍貴樂呵呵地說。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為沿邊開發開放帶來的強勁活力, 地處開放前沿的猴橋, 迎來了新機遇。 口岸經濟的快速發展, 使得邊民互市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們以此為契機, 依託邊民互助小組, 引導邊民健康、規範、有序參與邊民互市貿易, 實現邊民相互幫扶、互助增收。 ”歐文龍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