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假設假如當年明朝崇禎皇帝把首都南遷至南京,歷史會不會改寫?

一直以來, 清朝的崛起和明朝的倒臺都是富於爭議的話題。 有不少人一直做各種假設和推論, 試圖找到明朝能續命的方法。 而各種推論中, 又以崇禎南遷最為熱門。 畢竟明亡的重要影響因素中, 小冰河影響的主要是北方;而且八旗軍隊擅長的是野外戰場, 對於水網密佈, 城池林立的江南似乎難以應付。 更為重要的是真實歷史上, 南明便是因為缺乏一個核心而導致內訌最後分崩離析的。

人們常常把南明帝國的四分五裂, 歸於崇禎不願意遷都造成的。 一個由眾多軍閥支撐起來的南明帝國, 它註定只能是一個眾多實權派縱橫開合的鬆散組織;一個由眾多軍閥支撐起來的帝國, 它也註定走向滅亡。 提及崇禎皇帝當時是有遷都南京或者杭州的條件的, 畢竟明王朝比起北宋當時的情況, 可是強很多的, 明太祖建都南京, 後來遷都北京, 南京是有成熟的行政體系和國防優勢的,

遷都南京後, 在當時的條件下黃河和長江足可以抵擋滿清南下, 況且江南還有一百萬左右的明軍。 留個青山在, 不怕沒材燒啊。

崇禎皇帝如果遷都南京, 雖然北京失手了, 但皇帝畢竟是皇帝, 到了南京, 是正統皇帝, 而且南京整個政治體制很完善。 可以立馬開用。

朱元璋當年都城建在南京, 到了明成祖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 為防變亂(因為朱棣根據地在北京), 也為了更好發展北方經濟, 所以遷都北京。 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 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 改北京為京師, 但在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每部只設一個尚書, 兩個侍郎。 南京六部衙門行文時要署名“南京X部”字樣。

明朝行使雙京制, 南京和北京一樣, 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 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 北京所在為順天府, 南京所在為應天府, 合稱二京府。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遷都南京是唯一可選擇的良策,並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一 按照明朝祖制,南京一直享有陪都的地位,六部機構等政府管理體系健全,並且東南各省還沒有受到農民起義軍戰火的波及,經濟富庶且人口密集,加之有長江之險,缺乏舟船的滿清鐵騎和農民起義軍在短期內是無法過江的。 假如崇禎放棄北京而遷都南京,依賴富庶的江南經濟和長江天險,如果勵精圖治,東山再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二 1644年的中國正處於小冰河期,氣候異常,中原大地連續災荒幾近絕產,赤地千里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這也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從陝西商洛地區遊擊河南之後,以區區千人之眾迅速擴充為百萬大軍的原因。 長江以北地區已經經濟糜爛,加之鼠疫流行,假如崇禎棄守長江以北而經營東南,留下一個爛攤子讓起義軍與滿清軍隊在爭奪中自行消耗,再整軍備武,待雙方筋疲力盡之時再“王師北歸”,將是一步好棋。

試想,北宋那種情況,遷都杭州後南宋維持了150年,而明朝當時的實力可比南宋牛多了。

可惜,歷史往往沒有假如,崇禎皇帝自己已有南遷的打算,可是最後關頭,那些文臣硬是否決了。(這些文臣在清軍入關後,都投降了,皇帝自己自殺,挺悲劇的)

附注:南京六部的職權幾乎與北京六部相同

南京戶部

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占了明帝國的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明朝從始至終,南京戶部一直負責這一事務,其中只有2年南京戶部不負責這個事務:正德三年,劉瑾變法,由北京戶部負責,“南京引板,俱令銷毀”,但在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後戶部奏請“刷印鹽引,仍隸南京戶部”,獲得批准。此後一直未變)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存於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戶部侍郎因此經常兼任總理糧儲。

南京兵部

負責南京地區的守備,南京地區的49個衛,都隸屬南京兵部尚書指揮。南京兵部尚書一般掛“參贊機務”銜,會同鎮守太監和南京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務。

南京吏部

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

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明史上劉瑾就曾經因為南京刑部尚書吳洪依法斷案不合其意而矯詔令其致仕。可見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權力。

南京工部

南京工部的職責與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轄地區限於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名義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稅權,並非戶部獨有)。另外,南京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

南京禮部

沒有太多職權,因為皇帝鮮少來南京,禮儀祭祀活動並不多。

試想,北宋那種情況,遷都杭州後南宋維持了150年,而明朝當時的實力可比南宋牛多了。

可惜,歷史往往沒有假如,崇禎皇帝自己已有南遷的打算,可是最後關頭,那些文臣硬是否決了。(這些文臣在清軍入關後,都投降了,皇帝自己自殺,挺悲劇的)

附注:南京六部的職權幾乎與北京六部相同

南京戶部

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占了明帝國的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明朝從始至終,南京戶部一直負責這一事務,其中只有2年南京戶部不負責這個事務:正德三年,劉瑾變法,由北京戶部負責,“南京引板,俱令銷毀”,但在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後戶部奏請“刷印鹽引,仍隸南京戶部”,獲得批准。此後一直未變)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存於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戶部侍郎因此經常兼任總理糧儲。

南京兵部

負責南京地區的守備,南京地區的49個衛,都隸屬南京兵部尚書指揮。南京兵部尚書一般掛“參贊機務”銜,會同鎮守太監和南京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務。

南京吏部

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

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明史上劉瑾就曾經因為南京刑部尚書吳洪依法斷案不合其意而矯詔令其致仕。可見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權力。

南京工部

南京工部的職責與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轄地區限於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名義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稅權,並非戶部獨有)。另外,南京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

南京禮部

沒有太多職權,因為皇帝鮮少來南京,禮儀祭祀活動並不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