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密:永樂帝朱棣為什麼不顧解縉的反對堅決要攻打越南?

永樂二年(1404年), 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為內閣首輔, 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 朱棣曾經召見解縉等人說:“你們七人朝夕相處,

我經常在宮中稱讚你們的勤勉謹慎。 往往最初容易謹慎, 而最終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則很難, 希望你們能夠共勉。 ”於是各賜五品官服等。 恰逢立春時, 朱棣賜其等金綺衣, 與尚書地位相同。 此後內閣進言, 朱棣均虛心採納。

永樂四年七月, 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安南, 就是今天的北部越南, 宣佈反叛。

我們知道, 越南這個國家, 本是“中國的第一個南下幹部”——秦朝嶺南縣令趙佗開創。 在歷史上被稱南越、安南, 是中國傳統的藩屬國, 中國是越南的宗主國, 越南國王要接受宗主國冊封。

但是這個安南反復無常, 對宗主國經常搞些服了又叛, 叛了又降的把戲。 到了永樂初期, 它故伎重演, 又開始反叛了, 宣佈脫離大明這個宗主國。

怎麼辦呢?朱棣傾向堅決討伐。 派兵收復安南。

朱棣為什麼堅決要打呢?這和他的性格有關。 在對外政策方面, 可以說朱棣比他老爹還強硬。 說打就打, 而且動不動就親征。 朱棣一生曾親征蒙古無數次。 而小小安南, 難道比蒙古還難對付?朱棣不信邪。

皇帝決定打了。 識相的大臣們一般會隨聲附和。 然而, 作為內閣首輔, 解縉卻和皇帝唱起了對臺戲, 主撫安南。 解縉說, 對安南這樣的藩屬國, 不要動輒使用軍事手段, 還是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問題更為合適。

他的理由在哪裡呢?

解縉這麼說, 還真不是信口開河, 存心和皇帝作對。 作為一個學者型官員, 解縉對安南人文地理很有研究。 在古代,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比日本還要近——或為中國的藩屬國,

或為中國一部分。 兩國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異之處, 但民風卻有很大差異。 越南民風明顯比中國彪悍。

從生存環境而言, 越南雖然不是“草原部落”, 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 為生存廝殺爭鬥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 舉國抗戰、全民皆兵——越南這些特點,

與“草原部落”特點差不多。 大凡草原部落, 一般奉行兩種法則, 一是叢林法則, 好戰, 認同弱肉強食。 二是實用法則, 見利忘義。 反復無常, 不念舊恩。

解縉看透安南文化——好戰忘義。 覺得安南叛服無常, 即使鎮壓下去, 也會再起波瀾。 於是力勸皇帝“攻心為上”“懷柔遠人”“崇德抑武”, “宜安撫為由”, 不要輕率出兵。

朱棣完全不聽解縉的意見。 以為其是儒生之見, 太過溫柔。

雄武好戰的朱棣, 迅速派出強將, 實行大軍壓境, 安南叛亂很快於永樂五年(1407年)初被初步平定。 朱棣當即詔告天下, 改安南為交趾, 設三司布控, 至此, 安南回歸中國, 正式成為中國的一省。 為了這個交趾新省的重建, 朝廷要抽調一批廣西官員, 派往交趾任職, 這樣一來,

廣西就出現了大量的官員空位, 需要中央選派官員補人任。

朱棣第一想到的就是解縉。 對解縉勸諫罷兵十分惱怒, 這次平叛正想殺殺解縉的銳氣, 此前其又捲入皇室爭鬥, 挑撥皇帝父子關係。 所以, 教訓才子的時候到了。 他宣佈, 任命解縉為廣西布政使右參議, 調離京城。 這次調職, 朱棣是頗有心計盤算的, 為了不傷天下士子之心, 採用“明升暗降”之術。 雖為貶謫, 解縉卻是從朝廷五品官階遷變為行省從四品官, 級別不但沒降, 反而升了半品。 當然, 不排除這樣的處置, 包含著朱棣對解縉的複雜情感, 實際上他這一次並不想把才子置於死地, 只是要把解縉在朝廷的官位罷黜, 逐出宮廷去易地為官, 讓自己眼不見心不煩, 以免在朝廷這個漩渦中再引發事端。

從永樂元年到永樂五年初,解縉這顆明星僅僅在永樂朝閃亮了4年多,就又一次跌落人生的低谷,這個滿腹經綸的才子,再次失寵了。

以免在朝廷這個漩渦中再引發事端。

從永樂元年到永樂五年初,解縉這顆明星僅僅在永樂朝閃亮了4年多,就又一次跌落人生的低谷,這個滿腹經綸的才子,再次失寵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