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成都市泉驛區洛帶鎮劉氏(劉子華)族譜

一世道先, 生於元順帝(1333~1368), 原籍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換鵝嶺, 明洪武初年(1368)因陳友諒大戰濮陽河, 同妻弟文公金榜二人由楚入川。 明初插業于成都所屬之簡陽甘泉鄉(今簡陽市湧泉鎮)涼水鋪桐麻溝。 配文氏, 夫妻二人生卒失考。 生一子:覺槐。

二世覺槐, 系道先公之子, 生卒失考, 配偶失考, 生二子:還德、明德。

三世還德, 系覺槐公長子, 住桐麻溝, 生卒失考, 配偶失考, 生一子:公郎。

三世明德, 系覺槐公次子, 住皮匠街石道場, 後裔失考。

四世公郎, 系還德公之子, 生卒失考, 配偶失考, 生一子:萬珠。

五世萬珠, 系公郎公之子,

生卒失考, 配偶失考, 生子:廷光。

六世廷光, 系萬珠公之子, 生卒失考, 配偶失考, 生一子:斌。

七世斌, 系廷光公之子, 配汪氏, 生卒失考, 生四子:國枝、進枝(生二子:洪輿、洪魁)、繼枝。 金枝(撫汪姓)。

八世國枝, 系斌公長子, 生卒失考, 配偶失考, 生子:應祿。

八世進枝, 系斌公次子, 大明萬曆三年(1575)乙亥十二月初五日午時生於簡陽甘泉鄉桐麻溝, 崇禎六年(1633)癸酉九月十日子時, 卒于桐麻溝, 終年58歲, 葬于砂孔咀祖墳下右側。 配巫氏, 大明萬曆十三年( 1585)乙酉十月初十日子時生於簡陽, 明天啟二年( 1622)壬戌九月初九日巳時, 終年38歲, 葬于砂孔咀祖墳下左側。

九世應祿, 系國枝公長子, 配黃氏, 生二子:承亨、承芳。

十世承亨, 系應祿公長子, 明萬曆四十八年( 1620)庚申正月初十日巳時,

生於簡陽甘泉鄉涼水鋪桐麻溝,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五月二十日卯時, 卒於洛帶仁鄉七甲一支瑞應寺山下吳家壩(後改為劉瑾壩子, 今屬雙槐村10組, 龍洪路加油站下手), 終年84歲, 葬于大柏樹牛眠穴。 生四子:文英、文傑、文燦、文俊。

清初時分遷至雙槐村。

十一世文傑, 系承亨公次子, 字燕山, 康熙四年年( 1665)乙巳九月初六日卯時, 生於洛帶吳家壩, 卒於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六月初九日亥時, 終年86歲, 葬于大柏樹。 配李氏, 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二月初三日亥時生於野羊口仙家林, 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十一月初五日亥時葬于大柏樹。 生三子:琳、瑋、瑾。

十二世瑾, 系文傑公三子, 字懷庵, 康熙三十八年(1699)已卯十月初四日亥時, 生於洛帶吳家壩,

乾隆三十一年( 1766)丙戌二月初二日酉時卒于吳家壩, 合葬于大柏樹。 生四子一女:玉祥、懋祥、現祥、啟祥。

十三世玉祥, 系瑾公長子, 字昆山, 雍正二年(1724)甲辰九月二十七日亥時, 生於洛帶吳家壩, 嘉慶五年(1800)庚申十一月十八日午時卒于吳家壩, 享年77歲。 配柳氏, 裔公之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壬寅四月初一日丑時生於新都縣具慈雲庵, 嘉慶五年(1800)庚申八月初七日酉時, 卒于吳家壩, 享年79歲。 合葬於自家屋後。 生二子:鐘元、鐘文。

從十三世開始, 其字輩排行為:

鐘澤廷(單)國、士子賢良;詩書世寶, 孝友家光;

清暉自遠, 景福孔長;貽謀克守, 萬代榮昌;

十四世鐘文, 系玉祥公次子, 學名繼元, 字一善,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三月初五日辰時, 生於洛帶吳家壩, 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十月十八日午時卒於老屋,

享年92歲。 配李氏, 生卒失考, 生一女。 繼配柳氏, 祖璞公之女。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七月十三日子時生於華陽縣新店子(今新都區泰興鎮)柳家碾, 咸豐三年(1853)癸醜十月初七日申時, 卒於老屋, 享年88歲。 三人合葬。 生三子:澤清、澤熏、澤純。

十五世澤清, 系鐘文公長子, 監生, 號松泉, 字常昭, 嘉慶二年(1797)丁巳八月十八日戌時生於洛帶吳家壩, 同治七年(1868)戊辰六月十五日午時, 卒于洛帶吳家壩本宅, 終年72歲, 配黃氏, 開泰公之長女, 嘉慶元年(1796)丙辰八月三十日卯時生於華陽縣紅門鋪小官堰, 同治十一年( 1872)壬申四月初六日辰時, 卒于洛帶吳家壩, 終年77歲, 二人合葬。 生三子六女:昶、端、穀。

十六世穀, 系澤清公三子, 字善堂, 道光十二年( 1832)壬辰十二月初一日吉時生於洛帶吳家壩,

配呂氏, 義盛公二女, 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三月初九日吉時生於華陽縣新店子(今新都區泰興鎮)柏楊村。 生二子:國中、國坦。

十七世國中, 系穀公三子, 字薪傳, 咸豐八年(1858)戊午十月十八日吉時生於洛帶吳家壩, 配晉氏, 廷壁公之長女, 咸豐八年(1858)戊午四月初八日吉時生於龍泉驛百工堰。 生三子三女:士焯、士溥、士廉。

十八世士焯, 系國中公長子, 字燦陂, 光緒五年(1879)已卯十月初八日吉時生於吳家壩(後改為劉瑾壩子)。 配□氏, 生子:子華。

十九世子華, 光緒二十五年(1899)己亥10月23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泉驛區洛帶鎮, 配曾氏, 生一子一女:

附:劉子華簡介

劉子華於1899年10月23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泉驛區洛帶鎮鎮興村的江西橋側, 世界著名易學天文學家。1919年,與陳毅、李維漢、鄧小平等30多位熱血青年,在祖國“長夜難明”之際,通過勤工儉學留法考試,來到巴黎。

他白天在漆器廠做工,晚上到夜校補習法語。先後在汽車廠、化工廠、油漆廠當過鉗工、磨工、調漆工,在教堂當過雜役和清潔工,在醫院當過護士兼助理。曾攻讀於巴黎工藝科學館夜校,巴黎大學醫科及文學博士班。加入過一些學術團體,聆聽過居里夫人講化學,朗之萬講物理,愛因斯坦講相對論,班諾衛講數學,柏格森講哲學,羅曼•羅蘭講文學。先後獲得巴黎大學醫科預科、工業經濟、工業、生理等專業文憑和其它學科結業證書8張。1933年參加國際學生徵文比賽,獲特別榮譽獎,受到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評委們的讚揚,名聲大振。不少學術團體先後邀請他發表演講,有人要他講《易經》八卦。

他留學法國長達27年之久,於1940年畢業于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1945年以《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日月之胎時地位》一文獲得法國最高學位──國家博士學位。

在以後的日子裡,他致力於探索研究用中國傳統的八卦理論的組合和衍變規律,對太陽系的金、木、水、火、土等各星球,與八卦中的各卦爻的性質描述進行比較後,發現各星球與各卦爻排列組合相吻合,並運用這種平衡比例關係進行運算,從而推算出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平均軌道速度和密度,並將此星球命名為木王星。

1940年已經取得雙料博士的劉子華出版了他的法文專著《八卦宇宙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

劉子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為《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作為博士論文提交給了巴黎大學。巴黎大學專門為此組織了一個論文審查委員會。有名的漢學家馬伯樂這一關開始就過不去,他傲慢地對劉子華說:“我讀的漢文古書不比你少,還沒聽說過《易經》八卦能和天文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可是當他再仔細地讀過劉子華論文之後,卻不得不改口說:“易經是東方智慧的明珠”。法國天文界的學者更為論文的論點、論證,資料和嚴謹的邏輯思維所折服。劉子華聽到一句稱讚:“了不起的中國人!”劉子華的博士論文震驚了世界科學界。

劉子華一舉成名。巴黎報紙上註銷了他的事蹟和照片,到處請他講學,有的國家延聘他去教大學,巴黎一位公爵小姐向他表示了情愛……然而,他拒絕領受這一切。名利觀念淡泊的他只想早日返回苦難的祖國。

他是第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之八卦組合原理及對應關係與西方現代天文學相結合取得重大成績的先驅。

1945年10月回國,解放後,曾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工作。1992年4月1日逝世,享年93歲,安葬于龍泉桃花溝長松寺公墓。

1999年9月29日,就在“長松之子”劉子華博士誕辰百年之際,英美科學家用在太空飛行了27年的“先鋒10號”宇宙探測器發現“一個新天體正圍繞著太陽運行”,從而再次證明劉子華60多年前的發現。英國科學家馬雷博士宣佈,這個肉眼看不到的第10顆行星比太陽系最大的木星還大數倍,距地球100億億英里,公轉一周需600萬年。英美科學家公佈的各種參數與劉子華推算的參數竟驚的相似。

一千多年過去了,劉子華在冥冥之中,遠在異國他鄉繼承了老祖宗的傳統,並將之發揚光大,推到一個世界矚目的高地。

世界著名易學天文學家。1919年,與陳毅、李維漢、鄧小平等30多位熱血青年,在祖國“長夜難明”之際,通過勤工儉學留法考試,來到巴黎。

他白天在漆器廠做工,晚上到夜校補習法語。先後在汽車廠、化工廠、油漆廠當過鉗工、磨工、調漆工,在教堂當過雜役和清潔工,在醫院當過護士兼助理。曾攻讀於巴黎工藝科學館夜校,巴黎大學醫科及文學博士班。加入過一些學術團體,聆聽過居里夫人講化學,朗之萬講物理,愛因斯坦講相對論,班諾衛講數學,柏格森講哲學,羅曼•羅蘭講文學。先後獲得巴黎大學醫科預科、工業經濟、工業、生理等專業文憑和其它學科結業證書8張。1933年參加國際學生徵文比賽,獲特別榮譽獎,受到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評委們的讚揚,名聲大振。不少學術團體先後邀請他發表演講,有人要他講《易經》八卦。

他留學法國長達27年之久,於1940年畢業于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1945年以《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日月之胎時地位》一文獲得法國最高學位──國家博士學位。

在以後的日子裡,他致力於探索研究用中國傳統的八卦理論的組合和衍變規律,對太陽系的金、木、水、火、土等各星球,與八卦中的各卦爻的性質描述進行比較後,發現各星球與各卦爻排列組合相吻合,並運用這種平衡比例關係進行運算,從而推算出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平均軌道速度和密度,並將此星球命名為木王星。

1940年已經取得雙料博士的劉子華出版了他的法文專著《八卦宇宙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

劉子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為《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作為博士論文提交給了巴黎大學。巴黎大學專門為此組織了一個論文審查委員會。有名的漢學家馬伯樂這一關開始就過不去,他傲慢地對劉子華說:“我讀的漢文古書不比你少,還沒聽說過《易經》八卦能和天文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可是當他再仔細地讀過劉子華論文之後,卻不得不改口說:“易經是東方智慧的明珠”。法國天文界的學者更為論文的論點、論證,資料和嚴謹的邏輯思維所折服。劉子華聽到一句稱讚:“了不起的中國人!”劉子華的博士論文震驚了世界科學界。

劉子華一舉成名。巴黎報紙上註銷了他的事蹟和照片,到處請他講學,有的國家延聘他去教大學,巴黎一位公爵小姐向他表示了情愛……然而,他拒絕領受這一切。名利觀念淡泊的他只想早日返回苦難的祖國。

他是第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之八卦組合原理及對應關係與西方現代天文學相結合取得重大成績的先驅。

1945年10月回國,解放後,曾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工作。1992年4月1日逝世,享年93歲,安葬于龍泉桃花溝長松寺公墓。

1999年9月29日,就在“長松之子”劉子華博士誕辰百年之際,英美科學家用在太空飛行了27年的“先鋒10號”宇宙探測器發現“一個新天體正圍繞著太陽運行”,從而再次證明劉子華60多年前的發現。英國科學家馬雷博士宣佈,這個肉眼看不到的第10顆行星比太陽系最大的木星還大數倍,距地球100億億英里,公轉一周需600萬年。英美科學家公佈的各種參數與劉子華推算的參數竟驚的相似。

一千多年過去了,劉子華在冥冥之中,遠在異國他鄉繼承了老祖宗的傳統,並將之發揚光大,推到一個世界矚目的高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