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愛國皇帝宋孝宗:北伐受到掣肘,壯志難酬

南宋王朝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趙構是個有名的賣國皇帝, 可是他的接班人孝宗趙昚 (shen同慎, 用於人名)卻是個胸懷壯志, 奮發有為的愛國皇帝。 父親是堅定的投降派, 兒子是堅定的抗戰派。 表面上兩人的關係很好, 但是彼此志不同、道不合, 內心裡互相較勁。

靖康之變, 徽欽被擄, 朝野上下都希望建立一個新的朝廷, 推動中興大業。 宗澤等人扶立的趙構雖然德才兩方面都很不行, 合法性也有問題, 許多人還是把宋室中興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 直到15年後, 他和秦檜合謀害死嶽飛, 有識之士才看清了他這個賣國賊的真面目。

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他的接班人趙昚身上。

比較而言, 趙昚在南宋的9個皇帝之中還算是個拔尖人物, 他不僅比較能幹, 而且比較正直, 所作所為, 並不令人失望。 只可惜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雖然在改革內政、發動北伐兩個方面都盡心盡力, 做出了不少成績, 最後還是壯志難酬, 未償宿願。 因為他做皇帝一共27年, 卻有25年生活在趙構的陰影之下。 趙構雖然把帝位傳給了他, 但是還以太上皇的身份在各方面控制著他, 老而不死、退而不休。 他始終沒有真正抓到實權。 等到趙構去世, 他也到了老年,

要想有所作為, 可惜時日無多, 來不及了。

趙構和趙昚名義上是父子關係, 實際上是養父子關係。 從表面上看, 兩人關係不錯。 趙構從許多趙氏子孫中選擇趙昚當了接班人, 以後又把他養在宮中20多年, 延請名師加以培養, 一直到禪位給他。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 趙構都是趙昚的大恩人。 趙昚對於這個養父, 也能克盡孝道, 沒有一絲一毫失禮的地方。 所以後來人把他諡為孝宗, 卻也名副其實。 不過他們二人之間, 既是親人, 又是敵人。 因為在一個重大問題上, 他們之間的立場、態度都不一樣。 趙構是堅定的投降派, 趙昚是堅定的抗戰派。 在他們父子相處的幾十年中, 凡是談到國家大事, 涉及抗金問題, 那就難免發生矛盾。

雖然表面上總是趙昚認錯, 無虧於孝道;實際上是矛盾越積越深, 互相之間總在打肚皮官司。 就在這父子兩人大打肚皮官司的過程中, 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復興祖國的大好時機, 最後是一事無成。

經過多次挑選才登上了帝位

趙昚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

壽王趙德芳的六世孫, 生於秀州(今嘉興)。 趙構原來有個兒子趙窮, 後來夭折, 他就絕了後。 民間傳說認為趙構絕後正是趙光義殺害太祖父子三人的報應。 趙昚即位後, 當時著名史學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一書中有意記錄了趙光義謀殺太祖父子三人的蛛絲馬跡, 讓其流傳後世。 趙昚知道自己是太祖後代, 也理解民間一直有同情太祖子孫仇視趙光義的心理, 親自審閱書稿時就對李燾的記載抱支援與認可的態度, 讓趙光義的劣跡永遠流傳後世。 趙構對此當然有所察覺, 但是不便說明, 因為他是趙光義的子孫, 一旦明說, 引起爭論, 會把趙光義的醜事揭得更多, 反為不美。 又如趙昚對嶽飛非常推崇, 在他未成年時, 嶽飛曾經來見過他,和他有過一次長談,還引起過趙構的懷疑。岳非被害時,他才十四五歲,心中非常不滿。對於趙構,因為是義父,不便正面指責,對於秦檜,就少了一層顧慮,每每在議事時不客氣地加以貶斥。秦檜也把他當作眼中釘,曾經多次活動,想把這個接班人拉下馬來,只因為有很多正直的官員在力保他,趙構自己也以立于太祖之後能夠順應民情,有討好臣民的作用,不能輕動,才沒聽秦檜的話。在給嶽飛平反這件事情上,雖然是趙構所同意,但是趙構只是在金兵重新南侵的時候,礙於輿論的壓力,不能不同意作有限度的平反,好給前線將一個交代。但是趙昚在自己繼位後,就大張旗鼓給嶽飛平反,完全超出了趙構所劃定的範圍,對嶽飛評價之高,前所未有,對因受嶽案所受牽連的人員一一官復原職,慰勉有加。他的這些做法贏得了老百姓一片喝彩之聲,給自己帶來很高的威望。對岳飛評價很高,也就相對地貶低了謀害岳飛的趙構與秦檜,當然為趙構所不滿,這是父子兩人大打肚皮官司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趙昚被趙構養在宮中20多年,一直沒有確定太子的身份。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趙構一直在盡力醫治自己那個不育症,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個親生兒子來繼承帝位;二是秦檜和他手下的那批投降派始終從中作梗。秦檜自己的兒子秦熔是個無能之輩,他看趙昚聰明能幹,唯恐將來秦熔對付不了趙昚,保持不住相位,就一再出壞主意,建議趙構對接班人一選再選,總想擠掉趙昚。從幼童到成人,趙昚通過 20多年的多次挑選,終於突破重重難關,坐上了帝位。

在幼童時代的競爭中,趙昚以他的沉靜,一點也不浮躁而引入注目,打敗了那些逗貓惹狗的頑童,進入了皇宮。在少年時代的競爭中,趙脊以他讀書的過目不忘與應對進退的彬彬有禮壓倒了他的對手趙琢。雖然趙構自己荒淫無度,但是他卻不願自己的接班人也荒淫無度。

趙構把趙昚一直養在宮中,養到30多歲還不肯立為太子。這時候為什麼一下子就想通了,這中間還有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當時的金兵一再南侵,雖然依靠許多忠勇將士抵擋了一陣,他總擔心一旦抵擋不住,金兵打過江來,他就會像父兄一樣,再當俘虜。他已造好了幾百艘大船,準備在情況緊急時可以下海逃命。但是這個皇帝的名義是個包袱,有了這個名義他就不能先走。如果他丟下臣民不管自己先去逃命,別人就可能乘機推翻他。倒不如學一學他父親趙佶的辦法,早日禪位給太子,到時候自己可以逃命;以後形勢好轉,他還可以回來當太上皇,依然掌握實權,決定國家大事;如果形勢惡化,他就可以駕著大船一直逃到海外去,而由新皇帝來為自己當替死鬼。原來對趙昚他也並沒有安什麼好心。他於1162年5月底冊立了太子,6月就進行禪位,自己當了太上皇。他在退位之前,已經作好了屈膝和談的一切準備,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任宰相,並且下令撤銷專為抗金而設立的招討司,從各方面捆住趙昚的手腳,不許他放手抗金。

採石大捷給南宋帶來了希望

西元1127年的靖康之恥,是宋人心裡揮之不去的隱痛。13年後,岳飛與中興諸將大破金兵于中原,還我河山,指日可待。但是轉眼之間,趙構、秦檜遵照金國的意旨,勒令嶽飛退兵,訂立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約,趙構“去帝號,去國號”,把堂堂的宋朝皇帝自貶為“江南國主”。以後又謀殺嶽飛。到1161年採石大捷為止,這種奇恥大辱壓在全國軍民的心裡已經壓了20年之久,一旦爆發起來就成了一股難以抗禦的力量。

1161年底,南侵金兵退盡,失地完全收復。到了第二年,趙構就有禪位給太子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原來趙構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前線打了勝仗就安心了,趙構是前線打了勝仗就擔心了。擔心什麼?因為我方打了勝仗,對方不會甘休,從此兵連禍結,危險一直存在。如果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我方雖然吃了一點虧,但是沒有戰爭,沒有危險,日子就要過得舒心得多。當年虞允文打出了一次採石大捷,朝野上下萬眾歡騰。他不便反對,如果反對了,會被人罵為賣國,但是卻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這時把帝位傳給兒子,戰爭發生,他隨時可以無牽無掛地下海逃難。戰事不發生,就安安穩穩當太上皇。歷史事實的發展,確也如他的預料,他當手握實權的太上皇一直當了26年才壽終正寢。

1162年6月,身體健康,還只有55歲的趙構下詔宣佈退位,由太子趙昚繼位。在此禪位儀式上,趙構公開地向群臣表示感謝,他說:“這些年來,我在位時多有失德之處,還承各位幫忙關照遮蓋!”看來他還頗有自知之明。

趙昚對於趙構已經是夠順從夠孝敬的了,但是他在繼位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工作作風,還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首先是為嶽飛平反的問題,他明知道嶽飛的冤案是趙構一手製造的,但是假裝不知道,卻在有意無意之間把責任一起推給秦檜,這樣就更有利於表揚嶽飛。他封岳飛為鄂國公,諡號“武穆”。他最有魄力的一招,就是趁給嶽飛平反的東風,把所有秦檜執政時期的一切冤假錯案一起平反,掀起了一個平反高潮。這中間肯定有不少案子是趙構定的。但是當今皇帝決定平反,太上皇也不好反對,只有算了。

北伐受到掣肘,壯志難酬

趙昚在繼位後的5年中,舉行了二次全國性大閱兵,選拔將領,整軍經武,自己也下校場學習騎射,有一次還為射箭斷弦而弄傷了自己的眼睛。他一天也沒有忘記過北伐中原,洗雪國恥。許多正直的官員看到這位新君朝氣蓬勃,深感欣慰。

但是一接觸要用真刀真槍去北伐的問題,阻力還是不可小視。最大的阻力就是太上皇。趙構本人是個投降派,這是盡人皆知的,在朝廷上議事之時,他有時候不能不講幾句漂亮話。但在私人談話之時,他是厭聞抗金之說的。他退位之後,趙昚按時要去問安。凡是有關北伐、抗金的計畫,照理說也該向他彙報一下。他心情好的時候,聽了之後不置可否,也就算了;如果心情不好,就會立刻打斷話頭,不耐煩地說:“小哥!我不想聽這些國家大事,你還是說點別的。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後再商量吧!”弄得趙昚啼笑皆非。

我們不要忘記,趙昚是在30年前6歲時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被抱進宮來當太子候選人的。進宮的時候只是個民間兒童,什麼條件也沒有。30年來,經歷許多風風雨雨,雖然長了不少見識,但他來的時候,畢竟只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任何潛在勢力。一旦落在趙構所佈置的天羅地網之中,他無論如何也擺脫不開,最後只好屈從,同意任用湯思退為相,主辦議和之事。有了趙構做後臺,湯思退也就敢於放手賣國,完全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裡。

趙昚和他的養父趙構畢竟不同。秦檜賣國行動暴露,趙構可以包庇他,一直包庇到死。趙昚雖然被環境所迫,起用了秦檜餘黨湯思退,但是一旦發現了湯的賣國罪行,就毫不客氣地加以懲處,誰也包庇不了。雖然到了1165年3月,宋金雙方還是簽訂了一個“隆興和議”,但這並不是趙昚屈膝求和,而是當時的宋金兩國國內經過了大的動亂,都需要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所以雙方各作了一些讓步,簽訂了和約,保持了將近30年的和平。

趙昚雖有雄心壯志,但在趙構的死死壓制之下,一舉一動都不自由,歲月蹉跎,大事難成。我們在痛恨趙構這個賣國賊賣國一輩子還要禍延子孫之餘,不能不對一生受壓壯志難酬的趙昚產生一種無可奈何的同情與惋惜。

嶽飛曾經來見過他,和他有過一次長談,還引起過趙構的懷疑。岳非被害時,他才十四五歲,心中非常不滿。對於趙構,因為是義父,不便正面指責,對於秦檜,就少了一層顧慮,每每在議事時不客氣地加以貶斥。秦檜也把他當作眼中釘,曾經多次活動,想把這個接班人拉下馬來,只因為有很多正直的官員在力保他,趙構自己也以立于太祖之後能夠順應民情,有討好臣民的作用,不能輕動,才沒聽秦檜的話。在給嶽飛平反這件事情上,雖然是趙構所同意,但是趙構只是在金兵重新南侵的時候,礙於輿論的壓力,不能不同意作有限度的平反,好給前線將一個交代。但是趙昚在自己繼位後,就大張旗鼓給嶽飛平反,完全超出了趙構所劃定的範圍,對嶽飛評價之高,前所未有,對因受嶽案所受牽連的人員一一官復原職,慰勉有加。他的這些做法贏得了老百姓一片喝彩之聲,給自己帶來很高的威望。對岳飛評價很高,也就相對地貶低了謀害岳飛的趙構與秦檜,當然為趙構所不滿,這是父子兩人大打肚皮官司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趙昚被趙構養在宮中20多年,一直沒有確定太子的身份。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趙構一直在盡力醫治自己那個不育症,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個親生兒子來繼承帝位;二是秦檜和他手下的那批投降派始終從中作梗。秦檜自己的兒子秦熔是個無能之輩,他看趙昚聰明能幹,唯恐將來秦熔對付不了趙昚,保持不住相位,就一再出壞主意,建議趙構對接班人一選再選,總想擠掉趙昚。從幼童到成人,趙昚通過 20多年的多次挑選,終於突破重重難關,坐上了帝位。

在幼童時代的競爭中,趙昚以他的沉靜,一點也不浮躁而引入注目,打敗了那些逗貓惹狗的頑童,進入了皇宮。在少年時代的競爭中,趙脊以他讀書的過目不忘與應對進退的彬彬有禮壓倒了他的對手趙琢。雖然趙構自己荒淫無度,但是他卻不願自己的接班人也荒淫無度。

趙構把趙昚一直養在宮中,養到30多歲還不肯立為太子。這時候為什麼一下子就想通了,這中間還有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當時的金兵一再南侵,雖然依靠許多忠勇將士抵擋了一陣,他總擔心一旦抵擋不住,金兵打過江來,他就會像父兄一樣,再當俘虜。他已造好了幾百艘大船,準備在情況緊急時可以下海逃命。但是這個皇帝的名義是個包袱,有了這個名義他就不能先走。如果他丟下臣民不管自己先去逃命,別人就可能乘機推翻他。倒不如學一學他父親趙佶的辦法,早日禪位給太子,到時候自己可以逃命;以後形勢好轉,他還可以回來當太上皇,依然掌握實權,決定國家大事;如果形勢惡化,他就可以駕著大船一直逃到海外去,而由新皇帝來為自己當替死鬼。原來對趙昚他也並沒有安什麼好心。他於1162年5月底冊立了太子,6月就進行禪位,自己當了太上皇。他在退位之前,已經作好了屈膝和談的一切準備,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任宰相,並且下令撤銷專為抗金而設立的招討司,從各方面捆住趙昚的手腳,不許他放手抗金。

採石大捷給南宋帶來了希望

西元1127年的靖康之恥,是宋人心裡揮之不去的隱痛。13年後,岳飛與中興諸將大破金兵于中原,還我河山,指日可待。但是轉眼之間,趙構、秦檜遵照金國的意旨,勒令嶽飛退兵,訂立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約,趙構“去帝號,去國號”,把堂堂的宋朝皇帝自貶為“江南國主”。以後又謀殺嶽飛。到1161年採石大捷為止,這種奇恥大辱壓在全國軍民的心裡已經壓了20年之久,一旦爆發起來就成了一股難以抗禦的力量。

1161年底,南侵金兵退盡,失地完全收復。到了第二年,趙構就有禪位給太子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原來趙構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前線打了勝仗就安心了,趙構是前線打了勝仗就擔心了。擔心什麼?因為我方打了勝仗,對方不會甘休,從此兵連禍結,危險一直存在。如果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我方雖然吃了一點虧,但是沒有戰爭,沒有危險,日子就要過得舒心得多。當年虞允文打出了一次採石大捷,朝野上下萬眾歡騰。他不便反對,如果反對了,會被人罵為賣國,但是卻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這時把帝位傳給兒子,戰爭發生,他隨時可以無牽無掛地下海逃難。戰事不發生,就安安穩穩當太上皇。歷史事實的發展,確也如他的預料,他當手握實權的太上皇一直當了26年才壽終正寢。

1162年6月,身體健康,還只有55歲的趙構下詔宣佈退位,由太子趙昚繼位。在此禪位儀式上,趙構公開地向群臣表示感謝,他說:“這些年來,我在位時多有失德之處,還承各位幫忙關照遮蓋!”看來他還頗有自知之明。

趙昚對於趙構已經是夠順從夠孝敬的了,但是他在繼位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工作作風,還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首先是為嶽飛平反的問題,他明知道嶽飛的冤案是趙構一手製造的,但是假裝不知道,卻在有意無意之間把責任一起推給秦檜,這樣就更有利於表揚嶽飛。他封岳飛為鄂國公,諡號“武穆”。他最有魄力的一招,就是趁給嶽飛平反的東風,把所有秦檜執政時期的一切冤假錯案一起平反,掀起了一個平反高潮。這中間肯定有不少案子是趙構定的。但是當今皇帝決定平反,太上皇也不好反對,只有算了。

北伐受到掣肘,壯志難酬

趙昚在繼位後的5年中,舉行了二次全國性大閱兵,選拔將領,整軍經武,自己也下校場學習騎射,有一次還為射箭斷弦而弄傷了自己的眼睛。他一天也沒有忘記過北伐中原,洗雪國恥。許多正直的官員看到這位新君朝氣蓬勃,深感欣慰。

但是一接觸要用真刀真槍去北伐的問題,阻力還是不可小視。最大的阻力就是太上皇。趙構本人是個投降派,這是盡人皆知的,在朝廷上議事之時,他有時候不能不講幾句漂亮話。但在私人談話之時,他是厭聞抗金之說的。他退位之後,趙昚按時要去問安。凡是有關北伐、抗金的計畫,照理說也該向他彙報一下。他心情好的時候,聽了之後不置可否,也就算了;如果心情不好,就會立刻打斷話頭,不耐煩地說:“小哥!我不想聽這些國家大事,你還是說點別的。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後再商量吧!”弄得趙昚啼笑皆非。

我們不要忘記,趙昚是在30年前6歲時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被抱進宮來當太子候選人的。進宮的時候只是個民間兒童,什麼條件也沒有。30年來,經歷許多風風雨雨,雖然長了不少見識,但他來的時候,畢竟只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任何潛在勢力。一旦落在趙構所佈置的天羅地網之中,他無論如何也擺脫不開,最後只好屈從,同意任用湯思退為相,主辦議和之事。有了趙構做後臺,湯思退也就敢於放手賣國,完全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裡。

趙昚和他的養父趙構畢竟不同。秦檜賣國行動暴露,趙構可以包庇他,一直包庇到死。趙昚雖然被環境所迫,起用了秦檜餘黨湯思退,但是一旦發現了湯的賣國罪行,就毫不客氣地加以懲處,誰也包庇不了。雖然到了1165年3月,宋金雙方還是簽訂了一個“隆興和議”,但這並不是趙昚屈膝求和,而是當時的宋金兩國國內經過了大的動亂,都需要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所以雙方各作了一些讓步,簽訂了和約,保持了將近30年的和平。

趙昚雖有雄心壯志,但在趙構的死死壓制之下,一舉一動都不自由,歲月蹉跎,大事難成。我們在痛恨趙構這個賣國賊賣國一輩子還要禍延子孫之餘,不能不對一生受壓壯志難酬的趙昚產生一種無可奈何的同情與惋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