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西一個縣,有“冀州門戶”之稱,人口才17萬

山西,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簡稱“晉”, 古稱河東, 省會太原市。 山西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 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截至2016年, 山西省下轄11個地級市, 119個縣級行政單位, 常住總人口3681.64萬人。

沁縣, 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 位於長治市北部, 東接襄垣、武鄉, 南鄰屯留, 西部與沁源毗鄰, 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市的平遙縣接壤。 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 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

沁縣歷史悠久。 晉人消滅赤狄部落後, 把地跨數縣的地區, 封給晉大夫羊舌氏為食邑, 名曰銅鞮邑。 晉頃公十二年, 晉六卿滅掉羊舌氏族, 將原地析為銅鞮、平陽、楊氏。 秦滅趙後, 又將銅鞮析為涅氏、襄垣、穀遠四縣。 北魏時銅鞮屬並州鄉郡。 元初稱沁州(遷現城址), 隸晉甯路, 領銅銅鞮、沁源、武鄉三縣。 明初改銅鞮入州, 直隸山西布政司, 領沁源、武鄉兩縣。 清沿明制, 仍稱沁州。

民國初年, 始稱沁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 將沁東部分地區劃歸武東縣, 同時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縣, 複歸沁縣。 建國後, 縣名未變, 屬長治專員公署(後稱晉東南地區)。 1985年, 沁縣屬長治市。

如今, 沁縣縣域總面積為1297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 沁縣轄6鎮7鄉, 常住人口為172205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