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最早“走西域”的是誰?將內地人移遷敦煌,比西漢張騫早多了

最早“走西域”的人是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西域段, 是古絲綢之路最重要、也最神秘的一段路程。

2017年8月14日“一帶一路, 昂揚在途”跨國文化交流活動進入西域段後, 便充分感受到這段路程的魅力。 至少有三大傳奇故事, 至今在西域流傳, 黃帝孫顓頊“乘龍而至四海”, 還曾向今敦煌地區移遷內地人口……

(敦煌壁畫)

這證明, 早在先秦時代, 中原與西域在中國文化史上已不可分割, 古絲綢之路的出現並不意外。

一般認為, 中原與西域開始聯繫, 是在西漢張騫鑿空後, 其實並非這樣, 比張騫早多了。 傳中華“五帝”之一、黃帝之孫顓頊, 便曾“乘龍而至四海”, 巡視西域, 到過今甘肅張掖境內。

這一說法非空穴來風, 可以從傳說中的早期中國版圖中找到蛛絲馬跡, 在炎黃時代, 中國地域四極廣大。 據《淮南子·主術篇》, 炎帝治天下時的疆土:“南至交趾, 北至幽都, 東至腸穀, 西至三危。

”這些地方, 都是炎帝有效控制地區, “莫不聽從”。

(傳說中的炎帝)

“交趾”泛指今兩廣南部和越南北部, “幽都”即今雁門以北地區, “暘穀”太陽升起的東方, 那麼“三危”在哪在?據唐李泰主編《括地志·沙州》, 此山在沙州縣東南三十裡, 因為此山有三峰, 故名“三危”, 沙州即今甘肅敦煌。

到了顓頊時代, 疆域版圖似乎進一步擴大。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顓頊時代, “北至於幽陵, 南至於交址, 西至於流沙, 東至於蟠木。 ”“幽陵”即幽州, 廣及今外蒙古, “蟠木”即東海上的度朔山, 民間又稱“桃都山”;“流沙”古稱“居延澤”, 位於今甘肅張掖市境內, 具體位置在古居延海南。

(明王圻《三才圖會》中顓頊形象)

顓頊治國有方。 從《史記》所記載來看, 四方疆土顓頊全都巡視過。 《大戴禮記·五帝德》中引用孔子的話說, 顓頊“洪淵以有謀, 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 履時以象天, 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民, 潔誠以祭祀”, 他曾“乘龍而至四海”。

依孔子的說法, 顓頊應是中國最早遠行西域的君王。

(三星五帝形象)

“五帝”中的舜帝也曾步顓頊後塵, 來到過西域。 在堯舜時代, 生活在今江淮、荊州等地的三苗部落多次作亂, 於是舜請求堯將三苗部落遷到河西等地。

此舉不只可以排除內患, 還可以改變當地西戎人的風俗, 促進東西文化交流與融合。 此即《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謂:“遷三苗于三危, 以變西戎。 ”

(敦煌附近三危山)

“遷三苗于三危”這一記載,在河西民間傳說中更生動:當年舜押著三苗王晉雲子和數萬人西行,來到今甘肅永昌與山丹交界處的焉支(胭脂)山時,西王母派負責胭脂種植的兩位女弟子出來迎接。舜隨著她們登上了鸞鳥山,乘鸞鳥赴瑤池,拜見了西王母。

聽從了西王母的意見,將三苗王晉雲子安置在三危山,部落成員則分置於河西各地。

(《山海經》插圖——西王母形象)

“遷三苗于三危”,是中原最早向西域等地移民活動,近現代不少學者認為,古西域的鬼方、昆夷、獫狁、匈奴一脈相承,西域之“大夏”與中原之“大夏”同族;西域的月支前身為有虞氏。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對此早有明確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敦煌附近三危山)

“遷三苗于三危”這一記載,在河西民間傳說中更生動:當年舜押著三苗王晉雲子和數萬人西行,來到今甘肅永昌與山丹交界處的焉支(胭脂)山時,西王母派負責胭脂種植的兩位女弟子出來迎接。舜隨著她們登上了鸞鳥山,乘鸞鳥赴瑤池,拜見了西王母。

聽從了西王母的意見,將三苗王晉雲子安置在三危山,部落成員則分置於河西各地。

(《山海經》插圖——西王母形象)

“遷三苗于三危”,是中原最早向西域等地移民活動,近現代不少學者認為,古西域的鬼方、昆夷、獫狁、匈奴一脈相承,西域之“大夏”與中原之“大夏”同族;西域的月支前身為有虞氏。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對此早有明確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