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果採用此人妙計,建文帝不會身敗名裂,朱棣難成氣候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 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即位, 改元建文, 史稱建文帝。 由“洪武”而“建文”, 反映出了建文帝推行“文治”的思想。

以文教治民, 以禮樂馭民, 這是一個好注意, 但那些坐鎮要地、實力雄厚、節制一方的藩王們能乖乖交出地盤和兵權嗎?不交怎麼辦, 建文君臣決定削藩, 以朝廷的名義削減或廢黜各藩王的軍政特權, 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削藩是建文帝的意思, 也是手下那幫文人的主張。 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翰林院侍講方孝孺, 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 顯然對建文帝的威望指數估量過高,

對削藩事務看得太過簡單。 漢景帝那麼英武, 不是因為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嗎?建文帝初登大寶, 屁股還沒坐熱, 就急於削藩, 他能壓得住嗎?

當時, 朝中有幾個明白人, 如高巍、韓鬱。 他們建議不要盲目削藩, 更不能急於削藩, 提出“勿行晁錯削奪之謀, 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明史·高巍傳》), 即通過推恩的方式, 將諸藩國漸次分割、肢解, 使其土地、人口日益縮水, 失去對抗朝廷的能力。 建文帝沒有採納這個合理化建議, 決意正面削藩。

其實, 削藩不過是一個幌子, 一個藉口, 建文帝最頭疼的心腹大患, 最根本的目標是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 曾多次參預北方軍務, 兩次率師北征。

朱元璋晚年, 太子朱標、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先後死去, 朱棣在藩王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

朱棣為人“智勇有大略”, 坐鎮北平二十年, 兵強馬壯, 親信眾多, 根深蒂固, 朱元璋臨終前又命其“節制沿邊士馬, 王(朱棣)威名大振”(《明史·成祖本紀》), 使朱棣在北方乃至全國有了極大的影響力, 北平周邊幾個藩王均唯其馬首是瞻。 而且, 朱棣素來覬覦皇位, 朱元璋死後又違令入京, 明目張膽挑釁皇帝權威。 這些, 都是年輕氣盛的建文帝所不能接受的, 削藩勢在必行。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 也就是建文帝即位三個月後, 削藩行動拉開序幕。 建文帝把削藩第一把火燒向了周王朱橚。 朱橚是朱棣的胞弟, 也是朱棣的有力支持者, 建文帝給他定了個圖謀不軌的罪名,

廢為庶人, 發配雲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至六月, 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先後因故受到制裁, 幾個藩王或被逼自殺, 或廢為庶人, 藩國均被革除。

手足斷, 親藩滅, 朱棣感受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不得不主動示弱, 裝瘋賣傻, 以此來迷惑建文君臣。 建文君臣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計畫繼續削藩, 一舉拿下朱棣, 進一步擴大削藩成果。 如此硬來, 明顯是逼朱棣造反的節奏。

這時, 戶部侍郎卓敬意識到了潛在的危機, 獻上一條妙計, 即把朱棣遷到南昌。 卓敬認為, 朱棣“智慮絕倫, 雄才大略, 酷類高帝。 北平形勝地, 士馬精強, 金、元年由興。 今宜徙封南昌, 萬一有變, 亦易控制”(《明史·卓敬傳》)。 朱棣在北平經營多年,

其黨羽、親信大都集中在北平, 將朱棣調離北平, 改封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昌, 既不削藩傷和氣, 又能瓦解其固有勢力, 一舉兩得。

這是一條絕好的計策, 通過人事調動, 既讓朱棣吃個啞巴虧, 還不會落下骨肉相殘的口實。 如果此計能成, 建文帝調虎離山, 離開北平老巢的朱棣虎落平陽, 將難成氣候。 結果, 建文帝不但沒有採納, 反而自作聰明, 通過收買、拉攏、派駐、試探等手段, 頻頻對燕王府下手。 臉皮已然撕破, 朱棣不甘坐以待斃, 只能選擇造反。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 朱棣吹響“靖難之役”的號角。

朱棣勝了。 建文大臣受到清算, 卓敬也在其列。 儘管卓敬“建議徙燕, 離間骨肉”, 做過對朱棣不利的事情, 但朱棣愛惜其才幹, 認為“國家養士三十年,

惟得一卓敬”(《明史·卓敬傳》), 想饒他一命, 並暗示他像管仲、魏征那樣棄暗投明, 加入自己的陣營, 將來成為一代名相, 但卓敬寧死不屈, 最終被殺。

卓敬很有才華, “凡天官、輿地、律曆、兵刑諸家, 無不博究”, 而且是科班出身, 洪武二十一年的科舉榜眼。 卓敬深諳歷史, 知曉剛猛削藩的重大弊病, 故從忠君愛國的角度向建文帝建言獻策, 可剛愎自用、天真好勝的建文帝把他的話當耳旁風, 最終落得身敗名裂。 “惜先帝不用敬言耳”(《明史·卓敬傳》), 這是卓敬面對朱棣威逼利誘發出的厲聲對抗, 是一個卓越文人的悲憤和無奈。 (劉秉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