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一人竟早就看透商鞅的奇才!當殺不殺反倒成就秦帝國大業

春秋戰國時期, 秦國本來是弱國, 但到底有多弱呢?

首先, 農業發展就很差勁, 進入戰國時代, 其他國家例如魏國、齊國、楚國的農耕水準基本都是井噴式發展,

但秦國呢?

只舉一個例子, 當商鞅從魏國逃往秦國時, 秦國五分之三的土地都沒開發, 可以想像, 當時秦國的國力是什麼樣。

文化實力就更別提了, 因為本身就落後, 根本就沒幾個文化人。 當時諸子百家中的領軍人物, 竟一個秦國人也沒有。

更要命的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秦國的政治制度自然也很落後, 貴族實力強大, 國君都沒太多話語權, 比如從秦出子, 秦獻公, 秦孝公這三代, 基本都是內部血流成河, 貴族間你爭我殺, 捧著個國君上臺, 長期內耗不斷。

落後就要挨打, 秦國這個熊樣自然是戰國七雄裡面挨揍最多的, 尤其是被東邊的鄰居, 霸道崛起的魏國揍得最凶。

當時的魏國, 經過魏文侯的改革, 沒經過幾代實力就大為改觀, 而實力膨脹了就想搶別人地盤, 秦國毗鄰魏國, 實力又是最弱, 自然是魏國最方便下手的。

比如, 當時魏國名將吳起, 就經常揍秦國來刷軍功, 當年他為魏國鎮守西河, 首創魏武卒制度, 然後摁住秦國就暴打, 二十七年裡竟無一敗績, 甚至還有個五萬大軍血虐秦國五十萬軍隊的壯舉, 一舉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五百里土地。

若不是吳起被魏國政敵陷害逃往楚國, 秦國被一舉吞併也不是沒有可能。

其次, 這個時期, 魏國根本就沒有把秦國放在眼裡, 為嘛?實力差距太大了,

若不是函谷關易守難攻, 積貧積弱的秦國早就不知被魏國滅了幾個來回了。

真正讓魏國膽寒的是另一個國家, 那就是崛起于東方的齊國, 它的地盤面積大, 國家也比較富庶, 統治者齊威王也很有雄心, 關鍵是這個國家有一個bug級人物的存在,

那就是孫臏。

在魏國屢次南征北戰的過程中, 孫臏就帶著齊國從東邊斜刺裡向魏國腰眼來一刀。

所以說, 魏國整體上下並不敢放開手折騰秦國, 真正原因就在這裡。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 秦孝公頒佈了一項重要的決策, 公示於天下,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求賢令。

求賢令幾乎改變了秦國後來的歷史。

為嘛?因為衛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來了。

不過,在此之前,衛鞅是一直在魏國的,而且還在魏國擔任中庶子,官雖然不大,卻正是在魏國丞相公孫痤手底下幹活。

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孫痤雖然自身才華不濟,但看人的能力卻是一流的,他一眼就看出,衛鞅絕對是一個頂尖人才。

所以,公孫痤在臨死時,對魏惠王唯一提及的可用之人,就是衛鞅。

可以想見,公孫痤對於衛鞅個人能力是相當認可的。

公孫痤躺在病床上,對前來看望的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庶子,竟然被推舉為相,可以想像到當時魏惠王內心裡是一萬個草泥馬跑過,要知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可不是誰都可以仰望的。

估計公孫痤剛吐出嘴的話也覺得太唐突,於是又改嘴道:“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

這句話很出名,快成了衛鞅後來成名的最佳推薦詞,我們並不知道公孫痤到底是為了包裝身份低微的衛鞅,故意把話說重了,還是為了魏國未來的安全考慮,殺了衛鞅以絕後患。

但言外之意卻透露出,衛鞅絕對是一個有分量的人物,大人物!

魏惠王雖然不便於在將死之人面前拒絕,但臉上的鄙夷之情還是讓公孫痤覺察到,自己是對牛彈琴了,不知是良心發現還是怎的,魏惠王前腳剛走,公孫痤就把衛鞅叫到身前,大意是說“你危險了,快逃!”

不過,衛鞅是什麼人?腦袋瓜絕頂聰明之人,他對氣喘吁吁,將死不遠的公孫痤說:“魏王既然不聽你的話重用我,當然,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

為啥?因為魏惠王根本就沒把衛鞅當成一盤菜。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魏惠王聽完公叔座的話,轉身對大臣們說:“公叔大人真是病昏了頭,竟然讓我舉國聽從衛鞅那個小子?”

所以說,推薦人才這事絕對是個技術活,公孫痤以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魏惠王一感動就答應了,卻不知還有另一種說法,人之將死,也可能其言昏昏,不幸的是,魏惠王更同意後一種。

衛鞅的聰明就在於他識時務,知輕重,不在一棵樹上吊死,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身懷奇才且雄心壯志的衛鞅是不會滿足于在魏國當一個小小的中庶子的。

臨死前公孫痤推舉他為相,而不是別的職位,或許正是看到,此人有大才,不可能屈居於小恩小惠而碌碌無為的,若不委以重任,恐將前往他國,成為魏國未來潛在的大敵。

而此時秦孝公求賢若渴,頒佈求賢令,真可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求賢令幾乎改變了秦國後來的歷史。

為嘛?因為衛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來了。

不過,在此之前,衛鞅是一直在魏國的,而且還在魏國擔任中庶子,官雖然不大,卻正是在魏國丞相公孫痤手底下幹活。

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孫痤雖然自身才華不濟,但看人的能力卻是一流的,他一眼就看出,衛鞅絕對是一個頂尖人才。

所以,公孫痤在臨死時,對魏惠王唯一提及的可用之人,就是衛鞅。

可以想見,公孫痤對於衛鞅個人能力是相當認可的。

公孫痤躺在病床上,對前來看望的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庶子,竟然被推舉為相,可以想像到當時魏惠王內心裡是一萬個草泥馬跑過,要知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可不是誰都可以仰望的。

估計公孫痤剛吐出嘴的話也覺得太唐突,於是又改嘴道:“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

這句話很出名,快成了衛鞅後來成名的最佳推薦詞,我們並不知道公孫痤到底是為了包裝身份低微的衛鞅,故意把話說重了,還是為了魏國未來的安全考慮,殺了衛鞅以絕後患。

但言外之意卻透露出,衛鞅絕對是一個有分量的人物,大人物!

魏惠王雖然不便於在將死之人面前拒絕,但臉上的鄙夷之情還是讓公孫痤覺察到,自己是對牛彈琴了,不知是良心發現還是怎的,魏惠王前腳剛走,公孫痤就把衛鞅叫到身前,大意是說“你危險了,快逃!”

不過,衛鞅是什麼人?腦袋瓜絕頂聰明之人,他對氣喘吁吁,將死不遠的公孫痤說:“魏王既然不聽你的話重用我,當然,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

為啥?因為魏惠王根本就沒把衛鞅當成一盤菜。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魏惠王聽完公叔座的話,轉身對大臣們說:“公叔大人真是病昏了頭,竟然讓我舉國聽從衛鞅那個小子?”

所以說,推薦人才這事絕對是個技術活,公孫痤以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魏惠王一感動就答應了,卻不知還有另一種說法,人之將死,也可能其言昏昏,不幸的是,魏惠王更同意後一種。

衛鞅的聰明就在於他識時務,知輕重,不在一棵樹上吊死,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身懷奇才且雄心壯志的衛鞅是不會滿足于在魏國當一個小小的中庶子的。

臨死前公孫痤推舉他為相,而不是別的職位,或許正是看到,此人有大才,不可能屈居於小恩小惠而碌碌無為的,若不委以重任,恐將前往他國,成為魏國未來潛在的大敵。

而此時秦孝公求賢若渴,頒佈求賢令,真可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