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成功收復臺灣究竟是為了反清複明,還是割據稱雄一隅

1661年, 鄭成功(1624~1662)收復臺灣, 荷蘭殖民者在佔領臺灣38年後, 迫於軍事壓力不得不放棄抵抗投降。

鄭成功以收復臺灣的光輝業績被載入史冊, 被尊為民族英雄。 鄭成功收臺灣的壯舉盡人皆知, 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鄭成功是大明孤臣, 是因為不願意做清人順民, 不肯剃髮易服, 才盤踞臺灣孤島, 以恢復大明朝皇統為己任。

其實, 鄭成功收復臺灣卻是為實現自己及其子孫的“皇”粱夢。

鄭成功最初確實是忠於大明朝的, 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鄭芝龍賣主求榮向清廷投降時, 鄭成功強烈反對。 在勸說父親無果的情況下, 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分道揚鑣, 率領一支孤軍, 尊奉南明朱由榔的流亡政府, 繼續不屈不撓地與清軍作戰。 鄭成功曾率軍由長江口深入, 包圍南京, 但最終因指揮不當而導致失敗。

由於南京作戰不利, 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 清廷趁鄭成功南京新敗之際,

調集部隊圍攻廈門, 儘管後來鄭氏水軍在廈門海戰 中取得勝利。 但是由於南京的慘敗, 鄭成功已經失去了在中原與清軍角逐的力量, 閩浙沿海地區由於連年戰亂十室九空,民力已枯竭。 如果清兵大至無法堅守, 而西南的永曆皇帝也退入了緬甸, 鄭成功“雖喜大勝, 終苦彈丸兩島難以抗天下兵”。

這個時候, 向來和鄭氏有淵源的日本,迫於清廷海禁的壓力, 與處於危難之際的鄭成功斷絕了貿易來往。

思慮再三,鄭成功決定攻取臺灣建立根據地,再圖謀恢復。 經過一年多艱苦卓絕的努力,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回臺灣。

就在鄭成功進攻臺灣的時候, 朱由榔被緬甸人交還清政府, 由吳三桂將其絞死。 按傳統模式, 業已佔據臺灣的鄭成功應當再立一個新的皇帝, 即便找不到朱元璋後人, 也可以隨意找個傀儡代替。 只有這樣, 以臺灣為基地高舉反清反明的旗幟方顯得名正言順。

令人納罕的是, 鄭成功並沒有這樣做, 而是自立為最高統治者, 並以延平郡王府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收復臺灣的第二年, 鄭成功病卒。 他的兒子鄭經繼承王位,徹底暴露出了鄭氏軍事集團盤踞臺灣的真實意圖。 迫于形勢, 鄭經向清政府釋放出和解意思, 願意承認清廷宗主國的地位, 但要求清政府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王國, 是和朝鮮、安南、琉球地位一樣的藩屬國。

鄭經

與此同時, 鄭經再次強調不剃髮易服, 並且提出一個附加條件:要求清政府將廈門劃為他行商貿易的據點。

鄭經所提的要求, 康熙根本不予理會, 因為他明白, 鄭經根本無意恢復大明王朝, 臺灣面臨割裂。 接下來, 清政府不得不為武力統一收復臺灣而備戰。 鄭氏也由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 變成阻礙祖國統一的一方諸侯。

《鹿鼎記》中, 天地會英雄與雲南沐王府為立唐王、桂王爭得頭破血流, 完全是自作多情。 鄭成功後人根本沒有“反清複明”的恢復意識, 他們只想著割據臺灣一隅。

鄭克塽

1683年,清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300艘戰艦組成的大清水師,進攻臺灣。最終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近三萬平方公里的臺灣群島重新回歸祖國。

鄭克塽

1683年,清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300艘戰艦組成的大清水師,進攻臺灣。最終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近三萬平方公里的臺灣群島重新回歸祖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