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世凱不由自主的1911:本是“救駕”,如何成了“竊國”

如果不是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那麼, 1911年對袁世凱來講, 根本構不成什麼變數。 相反, 他垂釣洹上, 守著1妻9妾, 17個兒子和15個女兒,小日子逍遙自在,倒也不失為一種人生至樂。 然而, 計畫趕不上變化, 一場辛亥革命改變了大清朝, 也改變了袁世凱的命運。

1908年11月14日、15日, 大清最有權威的兩駕馬車—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死去。 1909年1月2日, 大清監國、攝政王載灃下發詔書:“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 以示體恤之至意”。

當時剛被罷官回家的袁世凱, 因害怕家族受牽連、自己再無餘生, 甚至驚慌失措, 一度想出逃日本。

然而, 僅僅兩年不到,武昌起義居然讓革命党鼓搗成了, 革命軍逼迫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做軍政府都督, 並迅即拿下漢陽、漢口。 其時, 朝廷遲鈍, 不知大限已到, 10月12日, 還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趕往湖北鎮壓。 但蔭昌不遲鈍, 知道自己無力回天, 將指揮中心設在了離武漢200多公里的信陽。

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內閣協理大臣那桐等大人物知道蔭昌不是那塊“補天石”, 倉皇中,他們想到了袁世凱。

這個時候的清政府, 只有袁世凱這麼一個選項,確實是一種悲劇。 礙於面子的載灃最初是不同意的, 但後來發現局勢不妙, 才於10月14日不情不願地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 督辦剿撫事宜。

袁世凱聞訊當然不幹。 一是出於必要的自尊;二是深知革命黨的訴求乃推翻清廷, 走向共和;三是列強已經不以清政府為唯一合法政府了。 因此,袁世凱對清廷回復曰:足疾沒好呢, 等好了再說吧。

無奈之下, 10月20日,奕劻只好密遣袁世凱的密友、另一位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親往彰德(注:安陽古稱彰德)勸袁出山。

袁提出六項條件:第一, 明年即開國會;第二, 組織責任內閣;第三, 寬容此次事變中人;第四, 解除黨禁;第五, 須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制的全權;第六, 給予充足經費。

袁的要價並不高。 老實說, 他還是在任時的那個目標:君主立憲。

載灃起初還不情不願, 但到10月30日, 已火燒眉毛, 載灃只好連發四道上諭:第一是實行憲政;第二是迅速起草憲法;第三是革除親貴, 組織完全責任內閣;第四是大赦政治犯, 開放黨禁—承認了袁的全部條件。

於是, 袁世凱出山了。

11月1日, 袁世凱的政府軍拿下漢口。 革命党人惶恐不安, 袁世凱卻不打了, 他有更明智的選擇。 次日, 袁世凱電告清廷:已停止進攻, 並派人與黎元洪接觸, 希望和平解決。 如果對方不予明確答覆, 將隨時強攻。

事實上, 早在10月19日, 袁世凱就派幕僚、湖北籍人士劉承恩與黎元洪私下接觸去了。 黎元洪當軍政府首腦是被逼的, 他的政治理念其實與袁相同, 也是君主立憲, 而且作為職業軍人, 他也知道湖北新軍遠不是北洋軍的對手,

所以他不反對和談。 但問題在於, 隨著黃興、宋教仁等革命黨人的空降而來, 湖北軍政府內部已發生變化, 部分革命党人甚至一度有讓黃興取代黎元洪出任大都督的想法。 總之, “黎菩薩”並不是當家的主兒。

11月7日, 劉承恩派人再探底黎元洪。 黎表示, 依現時情況, 恐怕只有推翻清廷, 重建新政府一路了。 當然, 黎也清楚, 新政府決不可以沒有袁世凱, 所以,他表示, 軍政府隨時歡迎劉承恩前來商談。

袁世凱對黎元洪的答覆自然不滿意, 但也沒有強攻。 因為袁世肯南下的短短幾天裡, 又有多省宣佈獨立, 上海也被革命黨人拿下, 形勢對清政府越來越不妙。

此時, 清政府也沒閑著。 11月2日,清政府授命袁世凱做內閣總理大臣, 隨後頒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然而,一切都遲了。11月16日,就在袁抵京組織責任內閣的同一天,黃興分三路自武昌、漢陽反攻漢口。

11月20日,袁世凱再派代表到漢口與黎元洪的代表會談,表示清廷已發生很大改觀,君主立憲肯定能順利進行,大家再這樣鬧下去,一旦列強干涉,國家堪憂。

但南方鐵了心了,決議成立以武昌為中心的中央軍政府,與北方扛到底。

那就扛吧。11月21日,袁世凱加大對南方的進攻,11月27日佔領漢陽(革命黨死傷3000人),對武昌則“鎮而不攻”,欲把革命黨拉回談判桌。而武漢革命黨打了敗仗,也開始內訌。黃興提出到上海組織力量打南京,拍屁股一走了之。黎元洪於是派人請美國駐漢口總領事顧臨從中斡旋,30日,諸省代表終於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聯合會。

為了保住這次來之不易的和談,12月2日,袁世凱特意在《時報》發文,表達了兩點意思:“餘愛中國之民,較之共和黨人主持急進者,有過之無不及;餘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為君主立憲政體……蓋為完全保護中國免于分裂計也。”

袁世凱的意思是,在列強環伺的當下,為了中國之大計,咱就不推翻清廷了,咱只談立憲可好?等將來國民程度漸漸開通,懂得共和的真諦,再慢慢改為共和政體,可好?

顯然,袁世凱的想法,南方各省並不樂意。

12月18日,由於江浙革命黨人和列強的要求,和談地點改到了上海。20日,第二次會議上,作為南方議和全權代表的伍廷芳,表達了各省代表的主張:今日人心傾向共和,若非承認共和,別無議和之法。

雙方在談判桌上顯然無法達成一致,那麼,私下能不能得出個解決方案呢?於是,由袁世凱的親密戰友段祺瑞等北洋將領主導的私密議和也在進行中。發起人乃直隸陸軍學堂總辦廖宇春、第一軍參議靳雲鵬等。

在他們看來,既然分歧的焦點是南軍忠於共和,北軍忠於袁世凱,那麼,讓袁世凱做共和總統,不就沒有分歧了嗎?於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南北雙方於12月20日達成五項秘密協定,最關鍵的兩條是:第一,“共和”;第二,先推翻清室者為總統。

之後,靳雲鵬奉段祺瑞之命北上謁見袁世凱。當袁世凱聽靳雲鵬說,段祺瑞也贊同他做共和總統時,連連感歎:“將置餘於何地!若欲使餘欺負孤兒寡母,為萬世所唾駡,餘不為也!”

袁世凱是裝的麼?不見得。之前,他的選項是清君立憲;現在,對方給他的選項是你自己做共和總統。一下子從“救駕”到“逼宮”,紅臉變白臉,他情急之下怎麼接受得了!?

然而,就在南北雙方緊鑼密鼓的和談之際,孫中山回來了。12月29日,南方各省代表在南京突然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誕生。1月3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且通過了各部總長人選,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袁世凱被噎著了,他沒想到局勢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換句話說,形勢逼人,袁世凱必須作出新的抉擇。

1月14日,原代表和談的北方代表唐紹儀問伍廷芳,若清帝果真退位,則袁世凱做總統有多大把握?伍電告孫中山,孫回復曰:“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注:孫中山自稱)即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於是,袁世凱的大小夥伴都來了,要求袁痛下決心,當機立斷,該逼宮時就逼宮!

袁世凱此時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焦躁不安。政治理念上,他本就是主張君主立憲;實際操作中,清廷也讓他做了總理大臣;道德倫理上,他一直是大清的忠臣能將,逼宮這事,他做不出來。

1月16日,袁世凱奏請隆裕太后作最後決斷,回朝路上遭遇了革命黨人的暗殺。清室這才知道,袁總理也不易。

清廷猶豫間,南京臨時政府不耐煩了,直接公開了所謂的最後五條件:第一,清帝退位,由袁知照駐京各國公使;第二,袁宣佈政見,絕對贊成共和;第三,孫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佈告後,即行辭職;第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第五,袁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始能授受事權。

這樣一來,革命党直接把袁世凱逼到了台前。

2月1日,隆皇太后命袁世凱與軍民協商退位條件。幾天之後,條件列出: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以待遇外國君主之例相待;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清帝歲用四百萬元,由中華民國給付;清帝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其它方面,皇族與滿蒙回藏各族也有相應的優遇與扶植。

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終於謝幕。

然而,一切都遲了。11月16日,就在袁抵京組織責任內閣的同一天,黃興分三路自武昌、漢陽反攻漢口。

11月20日,袁世凱再派代表到漢口與黎元洪的代表會談,表示清廷已發生很大改觀,君主立憲肯定能順利進行,大家再這樣鬧下去,一旦列強干涉,國家堪憂。

但南方鐵了心了,決議成立以武昌為中心的中央軍政府,與北方扛到底。

那就扛吧。11月21日,袁世凱加大對南方的進攻,11月27日佔領漢陽(革命黨死傷3000人),對武昌則“鎮而不攻”,欲把革命黨拉回談判桌。而武漢革命黨打了敗仗,也開始內訌。黃興提出到上海組織力量打南京,拍屁股一走了之。黎元洪於是派人請美國駐漢口總領事顧臨從中斡旋,30日,諸省代表終於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聯合會。

為了保住這次來之不易的和談,12月2日,袁世凱特意在《時報》發文,表達了兩點意思:“餘愛中國之民,較之共和黨人主持急進者,有過之無不及;餘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為君主立憲政體……蓋為完全保護中國免于分裂計也。”

袁世凱的意思是,在列強環伺的當下,為了中國之大計,咱就不推翻清廷了,咱只談立憲可好?等將來國民程度漸漸開通,懂得共和的真諦,再慢慢改為共和政體,可好?

顯然,袁世凱的想法,南方各省並不樂意。

12月18日,由於江浙革命黨人和列強的要求,和談地點改到了上海。20日,第二次會議上,作為南方議和全權代表的伍廷芳,表達了各省代表的主張:今日人心傾向共和,若非承認共和,別無議和之法。

雙方在談判桌上顯然無法達成一致,那麼,私下能不能得出個解決方案呢?於是,由袁世凱的親密戰友段祺瑞等北洋將領主導的私密議和也在進行中。發起人乃直隸陸軍學堂總辦廖宇春、第一軍參議靳雲鵬等。

在他們看來,既然分歧的焦點是南軍忠於共和,北軍忠於袁世凱,那麼,讓袁世凱做共和總統,不就沒有分歧了嗎?於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南北雙方於12月20日達成五項秘密協定,最關鍵的兩條是:第一,“共和”;第二,先推翻清室者為總統。

之後,靳雲鵬奉段祺瑞之命北上謁見袁世凱。當袁世凱聽靳雲鵬說,段祺瑞也贊同他做共和總統時,連連感歎:“將置餘於何地!若欲使餘欺負孤兒寡母,為萬世所唾駡,餘不為也!”

袁世凱是裝的麼?不見得。之前,他的選項是清君立憲;現在,對方給他的選項是你自己做共和總統。一下子從“救駕”到“逼宮”,紅臉變白臉,他情急之下怎麼接受得了!?

然而,就在南北雙方緊鑼密鼓的和談之際,孫中山回來了。12月29日,南方各省代表在南京突然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誕生。1月3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且通過了各部總長人選,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袁世凱被噎著了,他沒想到局勢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換句話說,形勢逼人,袁世凱必須作出新的抉擇。

1月14日,原代表和談的北方代表唐紹儀問伍廷芳,若清帝果真退位,則袁世凱做總統有多大把握?伍電告孫中山,孫回復曰:“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注:孫中山自稱)即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於是,袁世凱的大小夥伴都來了,要求袁痛下決心,當機立斷,該逼宮時就逼宮!

袁世凱此時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焦躁不安。政治理念上,他本就是主張君主立憲;實際操作中,清廷也讓他做了總理大臣;道德倫理上,他一直是大清的忠臣能將,逼宮這事,他做不出來。

1月16日,袁世凱奏請隆裕太后作最後決斷,回朝路上遭遇了革命黨人的暗殺。清室這才知道,袁總理也不易。

清廷猶豫間,南京臨時政府不耐煩了,直接公開了所謂的最後五條件:第一,清帝退位,由袁知照駐京各國公使;第二,袁宣佈政見,絕對贊成共和;第三,孫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佈告後,即行辭職;第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第五,袁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始能授受事權。

這樣一來,革命党直接把袁世凱逼到了台前。

2月1日,隆皇太后命袁世凱與軍民協商退位條件。幾天之後,條件列出: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以待遇外國君主之例相待;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清帝歲用四百萬元,由中華民國給付;清帝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其它方面,皇族與滿蒙回藏各族也有相應的優遇與扶植。

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終於謝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