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記憶中的地安門中學的老師們

前些日子, 同學建了個微信群兒名字叫“地安門中學71-76”, 群兒裡見到了中學時代的張娟老師, 於是浮想聯篇......, 許多老師的面容躍然眼前,

甚至他們的聲音都熟悉地迴響在耳畔, 四十年過去了, 儘管當時只留下了那麼兩張班級集體照, 照片中的老師也僅有一位, 但那些曾經教過我們的中學老師都印在我們腦子裡了, 像電腦一樣可以隨時調出。 十三年前有一次班聚會(也是這個季節中秋剛過), 是一次同學參加人數最多的聚會, 當時就打算寫寫, 一直沒時間, 一直不知怎麼下筆, 今天又一次激發了我要寫出來的熱情, 在日記的説明下, 記錄更加真切詳實。

曾經的班主任印象:

張娟老師曾經是我們班的第一任班主任, 同時還擔任語文課的教學, 比我們大十歲當時也就二十五六歲, 梳著兩條細辮子, 個子不高, 胖乎乎的, 嗓音洪亮, 笑聲爽朗, 字體剛勁,

語言犀利。 我非常喜歡, 喜歡聽她的課, 喜歡她在班務會上講的那些鏗鏘有力的話。 那個紅色的年代, 年青的老師在同學們的心目中就如同導師一般。 有一個場景記憶猶新, 開學, 也就是張老師剛剛接我們班那會兒, 在學校小院的門口, 現在想起來那地方應該是個古建築, 張娟老師在中間, 大家圍成一圈, 眼睛亮亮地聽老師說著什麼並相互發表著自己的言論, 我也想說幾句, 但又有些害羞, 不知為什麼臉騰的一下子紅了起來, 老師見狀忙提示我:說吧, 不要臉紅。 那時候放學了總不回家, 不是在教室裡排練節目就是參加老師召開的班委工作會, 有張老師在場我就超喜歡開班務會, 會上聊一聊班上的情況, 分析一下每個同學的動態,
規劃一下下一步的工作, 不知不覺天都黑啦。 喜歡聽老師的指點和爽朗的笑聲, 尤其喜歡張娟老師擲地有聲、犀利的語言風格。 那個時候老師也就不到三十歲, 那成熟, 那口才, 那板書都讓我敬佩的不行, 聽老師講課真是享受至極。 張娟老師往講臺上那麼一站就有一種無形的氣場足以把學生鎮住, 教室裡經常是鴉雀無聲, 聽到的也只有老師洪亮的聲音。 後來把一班拆了由四個班組成了三個班, 可惜張娟老師只帶了我們一年多。

顧秀文老師當時也是我們班的班主任, 同時還擔任數學課的教學, (張娟老師跟顧老師共同管理班上的工作), 記得顧老師比張老師大幾歲, 結婚了, 長的小巧, 面容清秀, 總是穿的乾淨利索的,

褲線比直, 教起課來板書也是十分的娟秀工整, 總感覺顧老師有點文弱, 身體好像也不那麼好, 時不時的生個小病什麼的, 講起話來聲音比較尖細, 有時為表現其嚴厲聲音提的很高, 但依然鎮不住場, 經常被幾個調皮的半大小子給氣哭了, 這麼精緻娟秀的小人兒與那些混鬧的學生怎成比例.

邱明華老師是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班主任, 同時還擔任俄語課的教學。 邱老師當時也就四十來歲, 短髮, 大大的眼睛, 眼光明亮循循善誘咄咄逼人, 最怕的就是老師說出一大段俄語, 用詢問的眼光看定我, 讓我翻譯。 我不敢直視老師的眼睛, 因為, 我的俄語學的並不好。 當時為了讓我們學好俄語, 老師也是想盡了辦法,

要求我們用俄語寫課程表, 教我們用俄語唱歌, 那些歌有政治色彩很濃的紅歌也有很好聽的十分流傳的俄羅斯民歌, 單詞對應著音符, 但我都不太記得住了, 好像有個<我愛北京天安門>只會唱頭一句。 那時, 最讓老師們頭痛的是制服那些搗蛋學生維護好課堂紀律把課講下去, 為此, 邱老師也是想了許多辦法:一幫一一對紅, 好生帶差生, 發動班幹部開展談心活動, 召開班務會批判無政府主義, 當時都18.19歲了還要家訪請家長開家長會.面對那些比自己高上一頭多的大男孩, 老師還要不顧一切的上手去制止他們的不良行為.想起那時老師有多難, 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 上班面對一大幫懵懂熱血有著各種問題的大孩子, 回家面對兩個幼小需要照料的小孩子.經常是處理完學校的事天已擦黑,小兒子還在幼稚園眼巴巴的盼著媽媽來接.現在的邱老師已年近八十,生活無憂,身體也好,多年來在老年合唱團參加活動,主力。

提到班主任就不得不提到當年寫的N多本日記,好珍貴,完整的記錄了我們的中學時代.當時這三個班主任老師都要求同學們寫日記,寫好了還要定期交到老師那兒批閱,每次日記一發回來,我就趕緊打開看一看,最掃興的是一個乾巴巴的閱字,啥也沒寫,若是能看到老師的批語就欣喜若狂,那怕是辛辣的批評。日記應該說是一種自我記錄的方式,具有私密性,可我們那時寫的日記是開放的,每本打開都會發現上面有老師用紅筆的點評圈閱,甚至連錯別字老師也給我們改好了,這些紅色的筆跡記錄了老師在我們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所付出的心血,關於如何端正學習態度,如何跟同學搞好關係,如何開展談心活動,如何接受組織考驗,如何開展班集體工作,等等等等.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當時怎麼那麼積極,總想為班上做點事情,從日記上看有班排工作有紅衛兵工作有團支部工作,張老師顧老師邱老師都給了我太多的幫助和指點。那時,一會兒猛批師道尊嚴,一會兒猛批讀書無用,究竟學了多少文化知識?天天讀,學毛著學馬列,鬥私批修,批林批孔,戰備勞動拖磚拉土挖防空洞,拉練,學工,學農,舉花方陣,迎賓,練隊,演節目,電工,木工,針灸,扎手套,臺鉗組裝等等佔用了太多的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尤其是高二最後學年幾乎沒上什麼課,可惜了的,讓我們擁有那麼優秀的老師.

曾經的課任老師印象 :

先說說那些教過我們的文科老師吧:

教我們語文的姚俊老師,大概當時有40、50歲吧?在我們看來就是父輩,個子不高,膚色烏黑,衣著隨意,甚至可以說有些邋遢,好像下巴上有幾根稀疏的鬍子,些許透著文人的氣質,講起課來喜歡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來回溜達,記得有節課上,他在為同學們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一隻手拿著書一邊在朗讀,一邊在同學們坐的課桌椅間踱步,其實他還什麼都沒講呢,只是在緩緩地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課文,教室裡一片安靜,似乎看到了月夜裡那小煤屑路上痛苦徘徊的朱自清,同學們當時是否也是這個感覺?他的嗓音不高也不洪亮略帶沙啞,眼睛在鏡片後面略顯對視,似乎正因為這兒,才顯得魅力十足。

教我們語文的莊世群老師,應該在40歲上下的樣子,個子比較高,瘦,方臉 五官棱角分明,頭比較大且有些偏,氣運丹田,聲音低沉而圓潤,可與現在主持人的嗓音比美,好聽。我非常喜歡聽他講的課,他的氣質像他的聲音一樣:散發著一種沉穩,一種從容,一種厚重。板書極其漂亮,方方正正的字如其人。

(記憶中還有兩個語文老師:一個腿部有殘疾,口才板書不用說啦,也是沉穩范兒。一個據說是某報社編輯轉行當老師了,細高個兒,五官小,笑咪咪的讓人感覺有點飄。)

除了喜歡上語文課還喜歡上霍靜敏老師的歷史課。莊老師和霍老師是兩口子,如果說莊老師是山,那麼霍老師就是水,一個沉穩,一個靈動。霍老師講起課來總是風風火火的行雲流水般的一氣呵成。聽她的課一定要跟緊嘍,有時候我真耽心她說話那麼快無暇喘息,事實上她的聲音是顫抖的有種接不上氣的感覺,即使這樣我的耽心也是多餘的,她總是急急的把一個段落講完之後才喘上一口氣,比如講李自成進京宮廷內外一片混亂,高潮迭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啦,然後,隨著老師交待完畢,我的心才放下來與老師同步喘出一口長氣。霍老師講課從不拿課本,也不看教案,全在腦子裡。一邊講一邊快速的板書,同學們沒有喘息的機會,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上她的課我總怕內容太多講不完,但是可以放心,下課鈴聲一響,她的課一定會講完,粉筆往黑板下邊一扔,講課聲嘎然而止,留下滿黑板的漂亮字跡,此時記得慢的同學還在埋頭奮筆疾書。

不知道那時的我是因為喜歡文科而喜歡上了那些老師,還是因為喜歡上了那些老師才喜歡上文科。打開課程表一看,今天有語文科或是歷史科心裡就樂開了花,像一會兒要到大劇院去看節日一樣輕鬆快樂。

我特別敬佩那些教過我的老師們,尤其是那些優秀的語文老師們,放現在能聽到這樣高品質高水準的課,首先要有能力到這樣的學校讀書,大概有的還要交許多贊助費,甚至要買到學區房,即使這樣也難以覓尋到這麼好的老師。那個時候老師的神彩、老師的氣質,老師的板書,老師的口才都是現在老師無法比擬的,稱得上全才上得了百家講壇。 感謝那個年代讓我遇到了那麼好的語文老師,讓我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關於練字,是被老師漂亮的板書吸引的。我太喜歡那些老師的板書啦:張娟老師字體的剛勁、賴國緒老師字體的流暢、莊世群老師字體的端莊等等等等。面對那麼漂亮的板書,下了課我總是害怕那些字會馬上被擦掉,若讓我去擦,我會下不去手的。那個時候練字的人誰沒有一本字帖,我喜歡漂亮的字是從欣賞老師漂亮的板書開始。練呀練,慢慢寫下來還好,但快了還是自己的字體:軟,散。有人認為筆劃的形成是天生的,有字如其人說,什麼命運啦,個性啦全在裡邊,好像有種不可抗力在那,不好改變。

關於作家,是個尷尬的詞,有多少人讀書?速食式的吸引人眼球的是眼前不斷變換的磕頭碰腦的躲都躲不開的帥哥美女、怪異的明星私生活、社會上的奇聞異事。在這個影像圖片傳媒大爆炸的年代,看字都覺得費勁,更別提看書啦。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人們對他的瞭解也只是隻言片語,對他家鄉的炒作,對他的房子有多大,夫人是誰,女兒怎樣的興趣大過他本人的作品,作家已被物欲橫流所淹沒。喜歡寫上幾筆,用來表達一下自己的一些心情,一些經歷,一些感受,若是表達的真實準確順暢,便覺很爽、很享受,若遇知音便加倍得到鼓勵,心寫寫心,寫點東西只不過是一種自娛自樂罷了。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出書,人人都有話語權的年代,傾訴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而傾聽卻變得難能可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家已走下神壇,而女神、男神堆裡卻沒有他們的影子。

說到喜歡文科還要提到教政治課的賴國緒老師、菜加亮老師,兩人風格迥異。(那時的政治課也就是現在的品德課應該不算文科吧)

賴國緒老師應該是南方人,當時三十多歲,瘦,中等個兒,小骨架,總是面帶含蓄溫和的笑,若是穿上長衫,就是二三十年代典型的文人,而且是江南的文人,氣質儒雅,政治課內容比較乏味老師講課的聲調又比較平,經常是老師在上面講,自己偷摸的在下面做其它科留下的作業,或是偷看課外書,或是在本上瞎寫亂畫。現在想起來是很不尊重老師的。

而菜加亮老師則是個比較活潑的人,也是三十多歲的樣子,大眼睛閃著亮,臉上掛著太陽般的笑, 聽他的課就像是在茶館裡聽相聲般輕鬆隨意,“我告訴你們一個小道消息.......”大概也就是從內部刊物參考消息上得來的,他的這些小道消息變成了政治課上的調味品,這樣的課可以連聽再玩,西裡糊塗一會兒下課鈴聲就響了。

雖說偏愛文科,但一些理科學習的場景也是記憶猶新的。當時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說。

比如上物理課,教物理的馬老師有二十七、八 歲,黑,中等個兒,臉上有青春豆穿著隨意邋遢,人有點發悶,不愛講話。那時候我記得參加過物理興趣班,那就是攢半導體,跑到西四那兒買電子元件,不同規格型號的三級管二級管,電容電阻,線路板喇叭外殼等等,然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按照線路圖焊裝在一起然後用萬能表進行測試。記得我插隊的時候帶走了那個自己組裝的半導體,但經常接觸不良,聽不清聲音,只好貼在耳朵上聽。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也不失為是一種解悶的方式。

比如上數學課,班主任顧老師就是教我們數學的,數學課聽起來比較乏味,但為了考試又不得不聽講,強迫自己學顯得有點累。還有那個年老的翟老師是個花白頭髮的老太太,上她的課經常是提不起精神,聽著聽著就神情恍惚睡意蒙朧了,tgt..... ctgt.....聲音越來越遠,呼呼呼......睡著了呀。一次翟老師在課上大聲喊叫我的名字,叫我回答問題,我睡的口水都流出來了迷迷糊糊的站起來,老師撇著嘴說:瞧瞧睏的。

化學老師到現在一點印象都沒有了,雖說自己還當過課代表,但也只記得收收作業本發發作業本,擦擦黑板。其實我的化學學的也應該是不錯的,喜歡上化學課完全是迷上了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和奇妙的化學實驗,記得學校有一個實驗室,在各種器皿中加入不同的化學物質便會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的變色有的由液體變成氣體有的由靜止變成劇烈的燃燒。

音樂課和軍體課都不是主課,當時感覺就是玩兒。

同學們回憶起來都會談到我當年的高音,有一段兒音樂課上飆高音的記憶為證。

記不清音樂老師姓什麼啦,只記得她短髮微胖四十來歲。地安門中學的教學是頂級的硬體設施也是不錯的。有一個大的音樂教室,有一架鋼琴,還有一個場面讓我記憶猶新。是在排練節目吧,老師同學都各就各位啦,可領唱張華沒有來。張華個子偏高,豐滿,凹凸有至,略黑,圓臉,大眼,會拉手風琴,會唱歌,聲音圓潤,是後轉到我們班的,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就是很有姿色的了,加上她有那麼一股勁兒,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覺得她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啦。言歸正傳,當時正發愁沒人領唱節目無法排練下去,我心想為什麼不叫我來領唱,忘了是老師推薦我唱的,還是我自己毛遂自薦的,總之由我來領唱完成了排練。雖然只是替補,但心裡也有著極大的滿足,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確實能夠勝任。

唱歌跳舞是我的另一大愛好,羡慕老師彈鋼琴。班上李京同學母親是日本人,家境應該比我們好許多,大房子,屋裡鋪了地板,最讓我羡慕的是他家擺在廳裡的那架鋼琴,我家什麼時候可以有一架這樣的鋼琴,那時夠吃飯就算不錯了,哪有錢買鋼琴,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情。經常反復夢見家裡唯一的媽媽在舊貨市場上買來的黑色衣櫃變成了鋼琴,拉開抽屜變成了琴鍵,但按下去怎麼也彈不響。本人天生一副高音亮嗓,現在也是天空般純淨的高音,上學時在鼓樓住著,經常是即興高歌,一連串兒唱許多歌,胡同口都能聽見 ,院門口住著的淑靜跟我逗:你們班男生來啦。到現在高音跟寫作一樣都是玩兒,都是樂兒,沒大長進,票友而已。

記得那時的體育老師記得那時的體育課。遲老師是個黑瘦的小個子,帶眼鏡,喊號堅定,對學生比較嚴厲,我記不清了,也許是在隊裡說話,還是站得不夠直,總之遭到了老師的批評,至今記得。那時體育課內容比較簡單,記得有:練隊正步走、木馬跳,沙坑跳遠或跳高,最整齊的課要數兩節課連上,打籃球,打乒乓球,男生也可以踢足球,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每一項都要摸一摸,這些運動項目,我雖然算不上好的,但都能玩一玩。那時候打籃球要搶籃板占地兒搶不上的要等許久有血性的就會打起來;那時候到什刹海滑冰要找到一雙合腳的冰鞋,冰鞋都是租來的沒有找到一雙合腳的冰鞋想滑也難;那時候游泳玩打賭的誰先跳下水呢,仲麗一個假小子式的女生砰的一聲跳下了水。操場.大禮堂.什刹海都是我們活動的場所.

路已走了大半,不知不覺已是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回憶的那個年代是什麼,是朝陽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是豆蔻年華的青澀,誰來陪伴我們走過那段熱血而又迷茫快樂而又煩惱的年代,是誰?是誰?是我們可親可敬的老師們,在此之際,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寫此文表示對老師的敬意.教師節快樂。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回家面對兩個幼小需要照料的小孩子.經常是處理完學校的事天已擦黑,小兒子還在幼稚園眼巴巴的盼著媽媽來接.現在的邱老師已年近八十,生活無憂,身體也好,多年來在老年合唱團參加活動,主力。

提到班主任就不得不提到當年寫的N多本日記,好珍貴,完整的記錄了我們的中學時代.當時這三個班主任老師都要求同學們寫日記,寫好了還要定期交到老師那兒批閱,每次日記一發回來,我就趕緊打開看一看,最掃興的是一個乾巴巴的閱字,啥也沒寫,若是能看到老師的批語就欣喜若狂,那怕是辛辣的批評。日記應該說是一種自我記錄的方式,具有私密性,可我們那時寫的日記是開放的,每本打開都會發現上面有老師用紅筆的點評圈閱,甚至連錯別字老師也給我們改好了,這些紅色的筆跡記錄了老師在我們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所付出的心血,關於如何端正學習態度,如何跟同學搞好關係,如何開展談心活動,如何接受組織考驗,如何開展班集體工作,等等等等.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當時怎麼那麼積極,總想為班上做點事情,從日記上看有班排工作有紅衛兵工作有團支部工作,張老師顧老師邱老師都給了我太多的幫助和指點。那時,一會兒猛批師道尊嚴,一會兒猛批讀書無用,究竟學了多少文化知識?天天讀,學毛著學馬列,鬥私批修,批林批孔,戰備勞動拖磚拉土挖防空洞,拉練,學工,學農,舉花方陣,迎賓,練隊,演節目,電工,木工,針灸,扎手套,臺鉗組裝等等佔用了太多的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尤其是高二最後學年幾乎沒上什麼課,可惜了的,讓我們擁有那麼優秀的老師.

曾經的課任老師印象 :

先說說那些教過我們的文科老師吧:

教我們語文的姚俊老師,大概當時有40、50歲吧?在我們看來就是父輩,個子不高,膚色烏黑,衣著隨意,甚至可以說有些邋遢,好像下巴上有幾根稀疏的鬍子,些許透著文人的氣質,講起課來喜歡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來回溜達,記得有節課上,他在為同學們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一隻手拿著書一邊在朗讀,一邊在同學們坐的課桌椅間踱步,其實他還什麼都沒講呢,只是在緩緩地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課文,教室裡一片安靜,似乎看到了月夜裡那小煤屑路上痛苦徘徊的朱自清,同學們當時是否也是這個感覺?他的嗓音不高也不洪亮略帶沙啞,眼睛在鏡片後面略顯對視,似乎正因為這兒,才顯得魅力十足。

教我們語文的莊世群老師,應該在40歲上下的樣子,個子比較高,瘦,方臉 五官棱角分明,頭比較大且有些偏,氣運丹田,聲音低沉而圓潤,可與現在主持人的嗓音比美,好聽。我非常喜歡聽他講的課,他的氣質像他的聲音一樣:散發著一種沉穩,一種從容,一種厚重。板書極其漂亮,方方正正的字如其人。

(記憶中還有兩個語文老師:一個腿部有殘疾,口才板書不用說啦,也是沉穩范兒。一個據說是某報社編輯轉行當老師了,細高個兒,五官小,笑咪咪的讓人感覺有點飄。)

除了喜歡上語文課還喜歡上霍靜敏老師的歷史課。莊老師和霍老師是兩口子,如果說莊老師是山,那麼霍老師就是水,一個沉穩,一個靈動。霍老師講起課來總是風風火火的行雲流水般的一氣呵成。聽她的課一定要跟緊嘍,有時候我真耽心她說話那麼快無暇喘息,事實上她的聲音是顫抖的有種接不上氣的感覺,即使這樣我的耽心也是多餘的,她總是急急的把一個段落講完之後才喘上一口氣,比如講李自成進京宮廷內外一片混亂,高潮迭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啦,然後,隨著老師交待完畢,我的心才放下來與老師同步喘出一口長氣。霍老師講課從不拿課本,也不看教案,全在腦子裡。一邊講一邊快速的板書,同學們沒有喘息的機會,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上她的課我總怕內容太多講不完,但是可以放心,下課鈴聲一響,她的課一定會講完,粉筆往黑板下邊一扔,講課聲嘎然而止,留下滿黑板的漂亮字跡,此時記得慢的同學還在埋頭奮筆疾書。

不知道那時的我是因為喜歡文科而喜歡上了那些老師,還是因為喜歡上了那些老師才喜歡上文科。打開課程表一看,今天有語文科或是歷史科心裡就樂開了花,像一會兒要到大劇院去看節日一樣輕鬆快樂。

我特別敬佩那些教過我的老師們,尤其是那些優秀的語文老師們,放現在能聽到這樣高品質高水準的課,首先要有能力到這樣的學校讀書,大概有的還要交許多贊助費,甚至要買到學區房,即使這樣也難以覓尋到這麼好的老師。那個時候老師的神彩、老師的氣質,老師的板書,老師的口才都是現在老師無法比擬的,稱得上全才上得了百家講壇。 感謝那個年代讓我遇到了那麼好的語文老師,讓我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關於練字,是被老師漂亮的板書吸引的。我太喜歡那些老師的板書啦:張娟老師字體的剛勁、賴國緒老師字體的流暢、莊世群老師字體的端莊等等等等。面對那麼漂亮的板書,下了課我總是害怕那些字會馬上被擦掉,若讓我去擦,我會下不去手的。那個時候練字的人誰沒有一本字帖,我喜歡漂亮的字是從欣賞老師漂亮的板書開始。練呀練,慢慢寫下來還好,但快了還是自己的字體:軟,散。有人認為筆劃的形成是天生的,有字如其人說,什麼命運啦,個性啦全在裡邊,好像有種不可抗力在那,不好改變。

關於作家,是個尷尬的詞,有多少人讀書?速食式的吸引人眼球的是眼前不斷變換的磕頭碰腦的躲都躲不開的帥哥美女、怪異的明星私生活、社會上的奇聞異事。在這個影像圖片傳媒大爆炸的年代,看字都覺得費勁,更別提看書啦。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人們對他的瞭解也只是隻言片語,對他家鄉的炒作,對他的房子有多大,夫人是誰,女兒怎樣的興趣大過他本人的作品,作家已被物欲橫流所淹沒。喜歡寫上幾筆,用來表達一下自己的一些心情,一些經歷,一些感受,若是表達的真實準確順暢,便覺很爽、很享受,若遇知音便加倍得到鼓勵,心寫寫心,寫點東西只不過是一種自娛自樂罷了。在這個人人都可以出書,人人都有話語權的年代,傾訴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而傾聽卻變得難能可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家已走下神壇,而女神、男神堆裡卻沒有他們的影子。

說到喜歡文科還要提到教政治課的賴國緒老師、菜加亮老師,兩人風格迥異。(那時的政治課也就是現在的品德課應該不算文科吧)

賴國緒老師應該是南方人,當時三十多歲,瘦,中等個兒,小骨架,總是面帶含蓄溫和的笑,若是穿上長衫,就是二三十年代典型的文人,而且是江南的文人,氣質儒雅,政治課內容比較乏味老師講課的聲調又比較平,經常是老師在上面講,自己偷摸的在下面做其它科留下的作業,或是偷看課外書,或是在本上瞎寫亂畫。現在想起來是很不尊重老師的。

而菜加亮老師則是個比較活潑的人,也是三十多歲的樣子,大眼睛閃著亮,臉上掛著太陽般的笑, 聽他的課就像是在茶館裡聽相聲般輕鬆隨意,“我告訴你們一個小道消息.......”大概也就是從內部刊物參考消息上得來的,他的這些小道消息變成了政治課上的調味品,這樣的課可以連聽再玩,西裡糊塗一會兒下課鈴聲就響了。

雖說偏愛文科,但一些理科學習的場景也是記憶猶新的。當時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說。

比如上物理課,教物理的馬老師有二十七、八 歲,黑,中等個兒,臉上有青春豆穿著隨意邋遢,人有點發悶,不愛講話。那時候我記得參加過物理興趣班,那就是攢半導體,跑到西四那兒買電子元件,不同規格型號的三級管二級管,電容電阻,線路板喇叭外殼等等,然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按照線路圖焊裝在一起然後用萬能表進行測試。記得我插隊的時候帶走了那個自己組裝的半導體,但經常接觸不良,聽不清聲音,只好貼在耳朵上聽。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也不失為是一種解悶的方式。

比如上數學課,班主任顧老師就是教我們數學的,數學課聽起來比較乏味,但為了考試又不得不聽講,強迫自己學顯得有點累。還有那個年老的翟老師是個花白頭髮的老太太,上她的課經常是提不起精神,聽著聽著就神情恍惚睡意蒙朧了,tgt..... ctgt.....聲音越來越遠,呼呼呼......睡著了呀。一次翟老師在課上大聲喊叫我的名字,叫我回答問題,我睡的口水都流出來了迷迷糊糊的站起來,老師撇著嘴說:瞧瞧睏的。

化學老師到現在一點印象都沒有了,雖說自己還當過課代表,但也只記得收收作業本發發作業本,擦擦黑板。其實我的化學學的也應該是不錯的,喜歡上化學課完全是迷上了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和奇妙的化學實驗,記得學校有一個實驗室,在各種器皿中加入不同的化學物質便會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的變色有的由液體變成氣體有的由靜止變成劇烈的燃燒。

音樂課和軍體課都不是主課,當時感覺就是玩兒。

同學們回憶起來都會談到我當年的高音,有一段兒音樂課上飆高音的記憶為證。

記不清音樂老師姓什麼啦,只記得她短髮微胖四十來歲。地安門中學的教學是頂級的硬體設施也是不錯的。有一個大的音樂教室,有一架鋼琴,還有一個場面讓我記憶猶新。是在排練節目吧,老師同學都各就各位啦,可領唱張華沒有來。張華個子偏高,豐滿,凹凸有至,略黑,圓臉,大眼,會拉手風琴,會唱歌,聲音圓潤,是後轉到我們班的,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就是很有姿色的了,加上她有那麼一股勁兒,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覺得她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啦。言歸正傳,當時正發愁沒人領唱節目無法排練下去,我心想為什麼不叫我來領唱,忘了是老師推薦我唱的,還是我自己毛遂自薦的,總之由我來領唱完成了排練。雖然只是替補,但心裡也有著極大的滿足,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確實能夠勝任。

唱歌跳舞是我的另一大愛好,羡慕老師彈鋼琴。班上李京同學母親是日本人,家境應該比我們好許多,大房子,屋裡鋪了地板,最讓我羡慕的是他家擺在廳裡的那架鋼琴,我家什麼時候可以有一架這樣的鋼琴,那時夠吃飯就算不錯了,哪有錢買鋼琴,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情。經常反復夢見家裡唯一的媽媽在舊貨市場上買來的黑色衣櫃變成了鋼琴,拉開抽屜變成了琴鍵,但按下去怎麼也彈不響。本人天生一副高音亮嗓,現在也是天空般純淨的高音,上學時在鼓樓住著,經常是即興高歌,一連串兒唱許多歌,胡同口都能聽見 ,院門口住著的淑靜跟我逗:你們班男生來啦。到現在高音跟寫作一樣都是玩兒,都是樂兒,沒大長進,票友而已。

記得那時的體育老師記得那時的體育課。遲老師是個黑瘦的小個子,帶眼鏡,喊號堅定,對學生比較嚴厲,我記不清了,也許是在隊裡說話,還是站得不夠直,總之遭到了老師的批評,至今記得。那時體育課內容比較簡單,記得有:練隊正步走、木馬跳,沙坑跳遠或跳高,最整齊的課要數兩節課連上,打籃球,打乒乓球,男生也可以踢足球,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每一項都要摸一摸,這些運動項目,我雖然算不上好的,但都能玩一玩。那時候打籃球要搶籃板占地兒搶不上的要等許久有血性的就會打起來;那時候到什刹海滑冰要找到一雙合腳的冰鞋,冰鞋都是租來的沒有找到一雙合腳的冰鞋想滑也難;那時候游泳玩打賭的誰先跳下水呢,仲麗一個假小子式的女生砰的一聲跳下了水。操場.大禮堂.什刹海都是我們活動的場所.

路已走了大半,不知不覺已是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回憶的那個年代是什麼,是朝陽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是豆蔻年華的青澀,誰來陪伴我們走過那段熱血而又迷茫快樂而又煩惱的年代,是誰?是誰?是我們可親可敬的老師們,在此之際,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寫此文表示對老師的敬意.教師節快樂。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