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縱觀歷朝歷代,為何只有大漢能堅挺四百年?這兩點原因你不得不服

前言:西元220年, 昔日盛極一時的大漢帝國在歷經黃巾起義開始的名存實亡後, 正式宣告壽終正寢。 兩漢是自秦始皇統一以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超過四百年的王朝。 它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也是不斷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

漢王朝的盛衰都有與一個人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對此人的評價歷來是毀譽參半。 正是兩漢皇帝中知名程度最高的、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

漢帝國由盛轉衰之根源, 便在於這位充滿爭議的帝王驚人的控制欲。

武帝在位時間長達50餘年,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統治期間, 他所創制的一系列制度對兩漢的歷史, 乃至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例如, 有些機構的設置思路在上千年裡不斷被後來的朝代所繼承和發展, 其中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對中央官制的調整。

自秦始皇實現“六王畢、四海一”之後, 秦漢兩朝在中央一級實行“三公九卿” 制。 即皇帝之下, 分別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全國的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

三公九卿

這點在西漢初年表現尤為明顯。 “蕭規曹隨”的典故告訴我們, 丞相位高權重, 總攬全國朝政,

這無形之中對皇權形成了極大的制約。

武帝繼位後, 致力於改變這種困境。 那麼, 怎樣既達成目的又不違反祖制呢?這就是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內朝”制度。

作為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君主, 他精力充沛且不知疲倦, 基本上凡事都做到事必躬親。 此外, 他命令諸卿繞過丞相直接向他彙報工作, 同時選拔一批出身較低的中下級官員作為自己的私人秘書。

加之, 武帝時期對外開疆拓土的戰爭極其頻繁, 參與戰爭決策與指揮的高級將領也紛紛參與機要事務。

漢軍開疆擴土

至此, 由中書、尚書、侍中、侍郎、黃門、大司馬、大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機構和官職組成的“中朝”開始形成。

至東漢時期, 尚書台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構。 “雖置三公, 事歸台閣”, 原先位高權重的“三公”則成為沒有實權的榮譽性虛職。

事實上, 後來歷朝歷代對中央官制的調整, 如政事堂、翰林學士院、樞密院、內閣、軍機處等機構的設置在實質上如出一轍。

除此之外, 漢武帝還大力對地方官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

八王之亂

西漢初年, 劉邦鑒於秦二世而亡的教訓, 認為秦朝短命的根源是“陛下有四海而子弟為匹夫”, 因而在部分地區分封劉姓子弟為王, 賦予其自設官署、自備武裝, 甚至自行鑄錢的特權, 世襲罔替。 這一度造成了諸侯王割據的狀況, 進而在景帝年間爆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

雖然叛亂最終被周亞夫所鎮壓,但漢武帝並不滿足于此。他先以“推恩令”、“附義法”、“酌金奪爵”把朝廷視作心腹大患的諸侯國,分而治之,而後任命酷吏以鐵腕手段鎮壓“強宗豪右”。

剷除了諸侯王與地方豪強之後,怎樣防止地方的郡縣尾大不掉呢?西元前106年,漢武帝正式祭出了他的殺手鐧——刺史。

漢帝國疆域

漢武帝劃天下為十三刺史部,以《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傳說州名命名。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涼、益、幽、並、以及朔方和交趾刺史部。

每州設刺史一位。刺史級別較低,年俸祿約600石,大約相當於小縣的縣官。但刺史制度的產生意味著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強化,地方割據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大縮小。

但歷史總是相似且輪回,這種監察制度依然沒能長久,到東漢末年也最終土崩瓦解。

進而在景帝年間爆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

雖然叛亂最終被周亞夫所鎮壓,但漢武帝並不滿足于此。他先以“推恩令”、“附義法”、“酌金奪爵”把朝廷視作心腹大患的諸侯國,分而治之,而後任命酷吏以鐵腕手段鎮壓“強宗豪右”。

剷除了諸侯王與地方豪強之後,怎樣防止地方的郡縣尾大不掉呢?西元前106年,漢武帝正式祭出了他的殺手鐧——刺史。

漢帝國疆域

漢武帝劃天下為十三刺史部,以《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傳說州名命名。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涼、益、幽、並、以及朔方和交趾刺史部。

每州設刺史一位。刺史級別較低,年俸祿約600石,大約相當於小縣的縣官。但刺史制度的產生意味著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強化,地方割據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大縮小。

但歷史總是相似且輪回,這種監察制度依然沒能長久,到東漢末年也最終土崩瓦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