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盧茨·賽勒 詩意地棲居在危險而廣闊的大海上

《克盧梭》

作者:(德)盧茨·賽勒

譯者:顧牧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1日

這個故事以一段被人遺忘的東德歷史為背景, 詩意地書寫了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年輕人自我覺醒的歷程。 同時亦實亦虛地展現了當時邊境內的自由之鄉——希登賽島及其精神領袖克盧梭的心路旅程。

《光芒漸逝的年代》

作者:(德)歐根·魯格

譯者:鐘慧娟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6月

這部家庭小說講述了東德一家四代人從上世紀50年代到1989年柏林牆倒塌直至本世紀初的經歷。 從祖父到孫子四代人對民主德國的感情和信仰一代淡比一代, 這也正是小說名字“光芒漸逝”的隱喻所在。

盧茨·賽勒

德國當代文壇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至今已出版多部詩集。 生於德國東部的格拉市, 曾是泥瓦匠和木工, 參加過東德國家人民軍。 他於1989年夏季在希登塞島的克勞斯納飯店做洗碗工, 次年完成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學業, 1997年起在勃蘭登堡州威廉斯霍斯特的彼得·胡赫爾之家主持文學專案。

克盧梭在和艾德研究真理地圖的時候認為,

那些官方標注的地圖其實一直在撒謊, “比如那些從來就不正確的距離, 偽造的海洋面積, 偽造的寬度, 偽造的地平線, 從一個海岸到另一個海岸……”。 那些決心離開原有的生活, 逃離東德, 穿越海洋, 跋山涉水而來的人, 用自己的生命走出了一條亡者之路。

克盧梭認為這些偽造的地圖瞞過了眾人追求自由的眼光。 他決心畫出一幅真正標注出自由的地圖。 那些在官方地圖上遙不可及的目標——丹麥還有墨恩小島, 在克盧梭的地圖上看起來卻近在咫尺。 而這自由的驛站便是希登賽島。

希登賽島——這個突出在海面上的“海馬”形狀的烏托邦——是一個自由的瞭望塔。 作家克里斯多夫·海茵(Christoph Hein)的小說《探戈舞者》(Der Tangospieler)中的男主角就曾經在這個島嶼上旅行。

漢斯-彼得·達洛從原有的生活中逃離, 來到希登賽島, 並且在這個看起來特別像一個擱淺在礁石危岩之上的巨船——克勞斯納度假村找了一份臨時工作。 不僅如此, 如果讀者願意考慮《克盧梭》敘事的真實性的話, 還應該考慮到盧茨·賽勒1988年的時候也在克勞斯納做過洗碗工。 這位出生於1963年圖林根的作家和《克盧梭》的男主角艾德·本德勒一樣都曾經踏上這個島嶼, 走近克勞斯納。

這位24歲的哈勒大學文學專業學生艾德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他的女朋友G。 不久之後, 女朋友留給他的那只貓——馬修——也離他而去。 他對女朋友僅剩的那點念想最終也消失了。 艾德陷入強烈的孤單境地——他覺得無法與幸福建立任何聯繫。 因此艾德決定暫時離開自己的生活,乘車前往希登賽島。艾德想要在那裡至少度過一個夏天,期望可以為自己已經消解的存在尋找救贖。

超越時間的島嶼 一切不安都被隔絕在外

《克盧梭》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的盧茨·賽勒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借用,將虛構的超越時間的故事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東德動盪不安的社會現實藝術性地結合。初次閱讀盧茨·賽勒的人肯定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真正進入賽勒詩意語言的節奏之中,才能隨著他漫步在語言的田野之上,感受自由的神韻。

艾德動身來到希登賽島的時候正是1989年的夏天。那些當時動身逃亡,試圖越過邊境線的東德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艾德都親身經歷:如果想要到達波羅的海的北部前哨希登賽島,他們必須經過重重關卡,經受盤問和無盡的刁難。當時東德國家機器神經質般的緊張可見一斑。

這是那個動盪年代的開端。但是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希登賽島上,一切不安都被隔絕在外。唯有那台年代久遠、缺胳膊少腿卻異常執著的收音機維奧拉是克勞斯納“諾亞方舟”與外界唯一的聯繫。那些透過維奧拉傳來的匈牙利的逃亡對於這個世外桃源來說反而像是虛妄遙遠的鐘聲。他在失意落寞中來到這座孤獨的島嶼,走進克勞斯納,成了那裡的洗碗工,作為“星期五”遇見了他的人生導師“魯濱遜·克盧梭維奇”。

在艾德看來,這位和“魯濱遜”類比的克盧梭是希登賽島上的無冕之王,是島上的精神中心,是克勞斯納方舟船員的精神領袖和帶頭人。克盧梭的智慧能夠使兩人成為師徒,但並不足以導致小說後來兩人角色的倒轉。這兩個男人之間的友誼還在於他們的相似性:克盧梭是一位蘇聯將軍的兒子。他的母親在他六歲的時候因為一次演出事故過世。之後他便來到了希登賽島。

喪母之痛並不是克盧梭唯一的痛苦。他的姐姐索尼婭同樣也是這個制度下的犧牲者——她死在了波羅的海海灘。克盧梭被無情地拋棄。同樣失去摯愛之人,同樣都極度熱愛詩歌——這些相似之處使得艾德成為克勞斯納船員的一分子。克勞斯納的員工是一個大雜燴,是當時東德社會環境的一個縮影:這裡不僅有嬉皮士樂隊和類似於宗教的團體,甚至還有文學小圈子——當然,帶著點文學的加工。

那些在克勞斯納工作的人三教九流都有:一個寫過哲學博士論文的外號叫做“蘭波”的人;寫過社會學博士論文對於“古代”十分迷戀的“卡瓦洛”;還有那些社會的邊緣人,那些想要到希登賽島上尋求自我自由的人。沙灘上是那些警犬和巡邏隊;克勞斯納裡面的是這些自由人。

詩歌是一種救贖 尋找內心的安寧

詩歌是一種反抗,同樣也是一種救贖。克盧梭對於自由的定義絕不是簡單地幫助無家可歸的避世之人通過致命的波羅的海,前往丹麥,而是希望這些遭逢船難之人能夠有朝一日在詩中尋求到內心的自由與安寧。克盧梭先將這些人安排在黑色營地,然後為他們提供“聖湯”,希望通過這種象徵著永恆的湯與火為這些逃難之人提供溫暖,使希登賽島成為他們新生命的開始。克盧梭的這條自由之路還包括洗身和工作——當然,工作僅僅是自願行為。這種極富有宗教意味的儀式之目的在於能夠讓這些人在這個作為藏身之地的希登賽島找到自我,傾聽內心的聲音,頓悟內心的自由,直到有一天他們能夠帶著這種經歷回歸陸地,直到有一天量變突然引起質變——“人心中的自由突然大到超過周圍環境的不自由,那一刻……將會是一次巨大的震動,雷鳴般的一次心跳”。

克盧梭的想法被盧茨·賽勒翻譯成為一種無與倫比美妙的語言,而小說語言在譯文當中仍舊不失韻律。但在這種自由韻律的美感中,依舊可以發現作者還是在小心翼翼地降低小說敘事的真實可信性。

賽勒在訪談中也多次提到,不應將《克盧梭》看做是那個特定轉折年代的小說。《克盧梭》只是一部關於自由的故事。這極有可能與賽勒在東德的經歷有關。雖然小說有明確的時間和地點,甚至於到現在希登賽島上還有一個名叫克勞斯納的度假村,但是小說從一開始就通過克盧梭這個與《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相近的名字建立了兩個作品之間的聯繫。不僅如此,《克盧梭》與其他文學作品的相似性都在不斷坐實小說的虛構性。例如,《克盧梭》中有大量關於邊境巡邏員警的暴力、作為社會邊緣人的逃難者和他們走過的死亡之路的描寫。這些都會讓人想起科特·德拉維特的小說《我曾將我的影子當做他人並且問候》。甚至於在國家機器蠻橫介入克勞斯納,自由的諾亞方舟沉沒之時,克盧梭感受到的混合著無盡絕望的憤怒都會讓人想起德拉維特的如寒冰般刺骨的憤怒和令人膽寒的恐怖。

不僅如此,那個虛無的克勞斯納和希登賽島不正是烏維·科爾比在小說《謊言》當中描繪的虛構的回憶,那些死於逃難途中的遭逢船難之人不就是那些東德秘密員警檔案中可笑的數位嗎?甚至於小說結尾的後記中關於盧茨·賽勒對當時逃難失蹤者的調查也是被安排在小說第一人稱敘述者艾德的名義之下。或許時隔多年,東德的作家仍舊擺脫不了當時東德文學作品政治審查時的夢魘,依然習慣將思想訴諸於一場關於真實性的遊戲。

將《克盧梭》稱為一場文學上的捉迷藏遊戲,並不是一種貶義的批判。九十年代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如果想要回顧東德三四十年之前的生活,想要知道當時東德的社會政治狀況,想要知道當時人們的境遇、思想、行為方式以及如何被壓迫和如何進行反抗,甚至於想要知道當時的自由“看”起來、“聞”起來、“嘗”起來如何的話,還是得翻閱像盧茨·賽勒的《克盧梭》和烏韋·特爾坎普的《塔》這樣的小說。

就像文中的艾德最後那樣,盧茨·賽勒其實也只是在記錄克盧梭努力在克勞斯納建立的自由。用文字將現在與過去建立聯繫。這樣的話,哪怕自由僅現於烏托邦,哪怕自由的諾亞方舟——克勞斯納已經被人拋棄,哪怕人生會遭遇種種淺灘困境和不自由,用文字描繪出的自由終究會變成種子,撒播到每一個人的心田。然後便是漫長的等待。等待終有一天,自由的花會開;終有一天,自由的烏托邦會降臨。□林曉萍

因此艾德決定暫時離開自己的生活,乘車前往希登賽島。艾德想要在那裡至少度過一個夏天,期望可以為自己已經消解的存在尋找救贖。

超越時間的島嶼 一切不安都被隔絕在外

《克盧梭》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的盧茨·賽勒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借用,將虛構的超越時間的故事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東德動盪不安的社會現實藝術性地結合。初次閱讀盧茨·賽勒的人肯定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真正進入賽勒詩意語言的節奏之中,才能隨著他漫步在語言的田野之上,感受自由的神韻。

艾德動身來到希登賽島的時候正是1989年的夏天。那些當時動身逃亡,試圖越過邊境線的東德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艾德都親身經歷:如果想要到達波羅的海的北部前哨希登賽島,他們必須經過重重關卡,經受盤問和無盡的刁難。當時東德國家機器神經質般的緊張可見一斑。

這是那個動盪年代的開端。但是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希登賽島上,一切不安都被隔絕在外。唯有那台年代久遠、缺胳膊少腿卻異常執著的收音機維奧拉是克勞斯納“諾亞方舟”與外界唯一的聯繫。那些透過維奧拉傳來的匈牙利的逃亡對於這個世外桃源來說反而像是虛妄遙遠的鐘聲。他在失意落寞中來到這座孤獨的島嶼,走進克勞斯納,成了那裡的洗碗工,作為“星期五”遇見了他的人生導師“魯濱遜·克盧梭維奇”。

在艾德看來,這位和“魯濱遜”類比的克盧梭是希登賽島上的無冕之王,是島上的精神中心,是克勞斯納方舟船員的精神領袖和帶頭人。克盧梭的智慧能夠使兩人成為師徒,但並不足以導致小說後來兩人角色的倒轉。這兩個男人之間的友誼還在於他們的相似性:克盧梭是一位蘇聯將軍的兒子。他的母親在他六歲的時候因為一次演出事故過世。之後他便來到了希登賽島。

喪母之痛並不是克盧梭唯一的痛苦。他的姐姐索尼婭同樣也是這個制度下的犧牲者——她死在了波羅的海海灘。克盧梭被無情地拋棄。同樣失去摯愛之人,同樣都極度熱愛詩歌——這些相似之處使得艾德成為克勞斯納船員的一分子。克勞斯納的員工是一個大雜燴,是當時東德社會環境的一個縮影:這裡不僅有嬉皮士樂隊和類似於宗教的團體,甚至還有文學小圈子——當然,帶著點文學的加工。

那些在克勞斯納工作的人三教九流都有:一個寫過哲學博士論文的外號叫做“蘭波”的人;寫過社會學博士論文對於“古代”十分迷戀的“卡瓦洛”;還有那些社會的邊緣人,那些想要到希登賽島上尋求自我自由的人。沙灘上是那些警犬和巡邏隊;克勞斯納裡面的是這些自由人。

詩歌是一種救贖 尋找內心的安寧

詩歌是一種反抗,同樣也是一種救贖。克盧梭對於自由的定義絕不是簡單地幫助無家可歸的避世之人通過致命的波羅的海,前往丹麥,而是希望這些遭逢船難之人能夠有朝一日在詩中尋求到內心的自由與安寧。克盧梭先將這些人安排在黑色營地,然後為他們提供“聖湯”,希望通過這種象徵著永恆的湯與火為這些逃難之人提供溫暖,使希登賽島成為他們新生命的開始。克盧梭的這條自由之路還包括洗身和工作——當然,工作僅僅是自願行為。這種極富有宗教意味的儀式之目的在於能夠讓這些人在這個作為藏身之地的希登賽島找到自我,傾聽內心的聲音,頓悟內心的自由,直到有一天他們能夠帶著這種經歷回歸陸地,直到有一天量變突然引起質變——“人心中的自由突然大到超過周圍環境的不自由,那一刻……將會是一次巨大的震動,雷鳴般的一次心跳”。

克盧梭的想法被盧茨·賽勒翻譯成為一種無與倫比美妙的語言,而小說語言在譯文當中仍舊不失韻律。但在這種自由韻律的美感中,依舊可以發現作者還是在小心翼翼地降低小說敘事的真實可信性。

賽勒在訪談中也多次提到,不應將《克盧梭》看做是那個特定轉折年代的小說。《克盧梭》只是一部關於自由的故事。這極有可能與賽勒在東德的經歷有關。雖然小說有明確的時間和地點,甚至於到現在希登賽島上還有一個名叫克勞斯納的度假村,但是小說從一開始就通過克盧梭這個與《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相近的名字建立了兩個作品之間的聯繫。不僅如此,《克盧梭》與其他文學作品的相似性都在不斷坐實小說的虛構性。例如,《克盧梭》中有大量關於邊境巡邏員警的暴力、作為社會邊緣人的逃難者和他們走過的死亡之路的描寫。這些都會讓人想起科特·德拉維特的小說《我曾將我的影子當做他人並且問候》。甚至於在國家機器蠻橫介入克勞斯納,自由的諾亞方舟沉沒之時,克盧梭感受到的混合著無盡絕望的憤怒都會讓人想起德拉維特的如寒冰般刺骨的憤怒和令人膽寒的恐怖。

不僅如此,那個虛無的克勞斯納和希登賽島不正是烏維·科爾比在小說《謊言》當中描繪的虛構的回憶,那些死於逃難途中的遭逢船難之人不就是那些東德秘密員警檔案中可笑的數位嗎?甚至於小說結尾的後記中關於盧茨·賽勒對當時逃難失蹤者的調查也是被安排在小說第一人稱敘述者艾德的名義之下。或許時隔多年,東德的作家仍舊擺脫不了當時東德文學作品政治審查時的夢魘,依然習慣將思想訴諸於一場關於真實性的遊戲。

將《克盧梭》稱為一場文學上的捉迷藏遊戲,並不是一種貶義的批判。九十年代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如果想要回顧東德三四十年之前的生活,想要知道當時東德的社會政治狀況,想要知道當時人們的境遇、思想、行為方式以及如何被壓迫和如何進行反抗,甚至於想要知道當時的自由“看”起來、“聞”起來、“嘗”起來如何的話,還是得翻閱像盧茨·賽勒的《克盧梭》和烏韋·特爾坎普的《塔》這樣的小說。

就像文中的艾德最後那樣,盧茨·賽勒其實也只是在記錄克盧梭努力在克勞斯納建立的自由。用文字將現在與過去建立聯繫。這樣的話,哪怕自由僅現於烏托邦,哪怕自由的諾亞方舟——克勞斯納已經被人拋棄,哪怕人生會遭遇種種淺灘困境和不自由,用文字描繪出的自由終究會變成種子,撒播到每一個人的心田。然後便是漫長的等待。等待終有一天,自由的花會開;終有一天,自由的烏托邦會降臨。□林曉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