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日本人眼中能稱軍事家的人物只有三個半

在日本人的眼中,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軍界, 能夠堪稱為軍事家的人物, 就只有四位, 若是要按真實的軍事水準來論, 也就只能算三個半。 因為他們認為, 其中的一位, 與前三位還是有著一定差距的。

這四位人物, 在當時的中國軍界, 可以說是聲名遠播、赫赫有名, 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 民國時期的故事才能更加的精彩紛呈, 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優異表現, 才讓日本人不敢小覷我們。

蔣百里(1882-1938)

蔣百里, 名方震, 浙江海寧人, 因父親早亡, 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

蔣百里從小就聰明過人, 有著“神童”之稱。 1898年, 年僅16歲的他考中了清王朝的秀才。 1901年, 蔣百里在當地官員的資助下, 前往日本求學, 就讀的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在讀書期間, 他結識了逃亡日本的梁啟超, 並稱其為老師。 1905年, 蔣百里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第十三期畢業班畢業, 成績是當時的第一名。

1906年回國後, 蔣百里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聘為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 當年, 他又被公派德國留學。 1910年, 從德國歸來後, 他被清廷任職為京都禁衛軍管帶。 武昌起義後, 蔣百里回到南方, 做了浙江都督府參謀長。 等到民國成立後, 他又調任為陸軍部高等顧問, 還一度做了袁世凱總統府的軍事參議。

1912年, 蔣百里出任了民國時期的知名軍校保定軍校的校長。 1917年, 蔣百里任職了黎元洪總統府顧問, 開始撰寫軍事論著。 1919年, 蔣百里與梁啟超等赴歐洲考察, 回國後宣導新文化,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將。 1925年, 蔣百里, 出任了吳佩孚的總參謀長, 但沒過多久後, 他又去投靠了孫傳芳。 1930年, 蔣百里又因“倒蔣(介石)”而入獄, 不久後, 兩蔣和解。

1935年, 蔣百里又被聘為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

第二年, 他又以蔣中正特使身份赴歐美考察。 1937年, 蔣百里出版了他這一生中最為著名的軍事論著集《國防論》, 一時在海內外引起較大的反響。 1938年, 蔣百里出任了陸軍大學代理校長, 並于當年病逝, 國民黨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

蔣百里一生並沒有指揮過戰役, 總是以參謀長身份示人, 因而更為合適地, 應該稱他為“軍事理論家”或是“軍事戰略家”。 他對日本人頗有研究, 是對日作戰的專家, 只是可惜死得太早, 並未能夠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一展身手。

楊傑(1889—1949)

楊傑, 字耿光, 白族,

雲南大理人, 他的家庭出身並不怎麼好, 完全是靠個人的不懈努力, 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1895年開始, 楊傑在大理的私塾讀書, 因為聰慧過人, 成為師生眼中的“奇人”。 1900年, 他進入了大理敷文學院求學。 1905年, 楊傑前往昆明準備報考京師大學, 沒想到卻是錯過了考期, 之後他又報考了雲南陸軍速成學堂, 並考上了。 這樣陰差陽錯下, 楊傑進入了軍界。

在雲南陸軍速成學堂就讀不久後, 楊傑又考入了保定北洋陸軍軍官學堂。 在校期間, 他的成績很是突出, 於1907年被清廷保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備學校讀書。 在日本期間, 楊傑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還結識了同校的蔣介石。 1911年畢業回國後, 楊傑參加了辛亥革命, 於1912年任職滬軍威武軍第一團團長。 之後,他又加入了蔡鍔的雲南軍隊。

楊傑的軍事才能很快顯現出來,正是在他的謀劃下,滇軍在與黔軍的交鋒中獲勝,取得黔東大捷。之後,二次革命、護國戰爭中,他也有著出色發揮。1921年,受雲南都督顧品珍委派,他以雲南省留日學生監督的身份再次前往日本。在日本期間,為能報考日本陸軍大學,楊傑不惜放棄了陸軍中將的頭銜,最終他以中校軍銜考入了日本陸軍大學十五期。學習期間,楊傑的成績非常優異,得到了日本天皇佩刀的賞賜,被日本人稱為“天才將軍”。

1924年,楊傑回國後,在馮玉祥國民軍第三軍中任職了參謀長。第二年,他又升任為國民軍前敵總指揮。當年9月,楊傑離開了北方國民軍加入了廣州的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對他還是頗為信任,1927年下野前,任命了他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淮南行營主任兼總預備隊指揮官。蔣介石再次上臺後,對他也頗為優待,把他安置在身邊以參謀長的身份任職。中原大戰時期,正是因為有楊傑的出色籌畫,蔣介石成了最大的贏家。

1931年開始,楊傑出任了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校長,培養出了不少軍事人才。1933年,他又以軍事考察團團長的身份赴歐洲考察軍事,被各國譽為“戰略專家”、“軍學泰斗”。回國後,他寫成了著名的《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之後,他又出任了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代參謀總長,防空委員會主任。

然而,名頭大,脾氣也大,楊傑的張揚性格逐漸為蔣介石不喜,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把總參謀長的位置給了何應欽,而對楊傑漸漸疏遠。之後,他被任命為赴蘇考察團團長,主要負責與蘇聯結盟以及爭取蘇聯的援助。1940年後,蔣介石給了他一個軍事委員會顧問的閒職,讓他留守在重慶。這期間,他撰寫了《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等軍事巨著,這些著作中的許多觀點,與當時國民政府的主流思想極為不符合,從而引起蔣介石的關注。1949年,在蔣介石批示下,楊傑為軍統特務暗殺。

白崇禧(1893—1966)

白崇禧,字健生,桂系軍閥代表人物,廣西桂林人,出身書香門第,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軍中稱為“小諸葛”。

白崇禧從小在私塾就讀,聰明過人,1907年冬,他以第六名的成績考取了廣西陸軍小學第二期,1909年,又以第二名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白崇禧加入了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他被編入南京陸軍入伍生隊,之後又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就讀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後,在桂軍陸榮廷部第一師第三團任見習官,之後他在桂軍中的升遷很快,成為與李宗仁齊名的實力派人物,他因在統一廣西戰鬥中表現出色,被譽為“小諸葛”。

北伐戰爭時期,白崇禧曾與李宗仁聯手,一度逼迫蔣介石下野,致使桂系勢力控制住了中央大權。蔣介石再次上臺後,白崇禧隨桂系勢力退出。之後,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與蔣介石中央勢力一直處於明爭暗鬥之中,互相傷害中,各不成全。

抗日戰爭初期,白崇禧入南京任職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了抗戰計畫,他還協助李宗仁指揮了知名的台兒莊會戰。期間,他又任職第四戰區司令長官、桂林行營主任,負責第三、四、七、九戰區的作戰計畫。他在抗日戰爭中提到約會“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遊擊戰、配合正規戰”等政策,成為國民政府抗日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1944年,白崇禧因抗日有功,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白崇禧出任了國民政府的國防部長、綏靖區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49年,國民黨潰退臺灣,白崇禧也是去了臺灣。他在臺灣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不僅失去職權,還受到保密局的監視。1966年去世時,還死得不明不白,留下一個謎團,讓後人去猜測了。

劉斐(1898-1983)

劉斐,字為章,湖南醴陵人,他就是三個半軍事家中的那半個。

劉斐出身貧寒,早年就讀醴陵朱子祠高等小學,後經岳父鄒益經引薦給白崇禧,入桂軍當兵。劉斐先是在白崇禧所在連任文書,後被選派到廣西南寧講武堂學習。之後,劉斐跟著白崇禧的腳步,緊緊相隨,隨著白崇禧地位權勢逐步升高,劉斐也是水漲船高,收益多多。

在統一廣西過程中,劉斐的軍事才能,為白崇禧所依重,成為白身邊最為重要的參謀長。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白崇禧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劉斐被派任總司令部上校主任作戰參謀,協助代白崇禧指揮作戰,而當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時,劉斐卻因看不慣國民黨內的某些行為辭去職務,跑到了日本去日本陸軍步兵專門學校學習。之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免試派送到陸軍大學繼續學習。

1934年,劉斐畢業回國,雖然加入到了廣西桂軍中,卻一直周旋在蔣介石與桂系軍閥之間,為兩方勢力的平衡,貢獻良多。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任命了何應欽為參謀總長,白崇禧為副參謀總長,劉斐為對日作戰大本營作戰組中將組長。劉斐認為,對日做戰,應利用中國各項優勢,實行持久消耗戰略。

抗日戰爭過程中,劉斐直接參與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策劃,並提出了相應的寶貴建議。之後,劉斐輾轉來到重慶,升任為軍令部次長。因為他態度強硬,常常據理力爭,就連蔣介石也不買帳,當時國民黨內人士稱他為“霸王次長。”對於日本人形勢的分析,劉斐自有獨到見解,往往能夠料敵機先,長衡會戰時,他是第一個和唯一一個預測出日本整個作戰計畫的人,然而蔣介石卻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劉斐再次回到南京。1946年,蔣介石裁撤掉原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改設立國防部,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部長,劉斐為參謀次長。對於這個職位,劉斐並不感興趣,連續三年中先後八次辭職,終是於1948年獲得批准,辭去了職務。1949年,國民黨潰退臺灣,劉斐選擇留在了大陸。之後,他任職了國防委員會委員、水利部部長、文教委員會副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務,於1983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之後,他又加入了蔡鍔的雲南軍隊。

楊傑的軍事才能很快顯現出來,正是在他的謀劃下,滇軍在與黔軍的交鋒中獲勝,取得黔東大捷。之後,二次革命、護國戰爭中,他也有著出色發揮。1921年,受雲南都督顧品珍委派,他以雲南省留日學生監督的身份再次前往日本。在日本期間,為能報考日本陸軍大學,楊傑不惜放棄了陸軍中將的頭銜,最終他以中校軍銜考入了日本陸軍大學十五期。學習期間,楊傑的成績非常優異,得到了日本天皇佩刀的賞賜,被日本人稱為“天才將軍”。

1924年,楊傑回國後,在馮玉祥國民軍第三軍中任職了參謀長。第二年,他又升任為國民軍前敵總指揮。當年9月,楊傑離開了北方國民軍加入了廣州的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對他還是頗為信任,1927年下野前,任命了他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淮南行營主任兼總預備隊指揮官。蔣介石再次上臺後,對他也頗為優待,把他安置在身邊以參謀長的身份任職。中原大戰時期,正是因為有楊傑的出色籌畫,蔣介石成了最大的贏家。

1931年開始,楊傑出任了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校長,培養出了不少軍事人才。1933年,他又以軍事考察團團長的身份赴歐洲考察軍事,被各國譽為“戰略專家”、“軍學泰斗”。回國後,他寫成了著名的《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之後,他又出任了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代參謀總長,防空委員會主任。

然而,名頭大,脾氣也大,楊傑的張揚性格逐漸為蔣介石不喜,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把總參謀長的位置給了何應欽,而對楊傑漸漸疏遠。之後,他被任命為赴蘇考察團團長,主要負責與蘇聯結盟以及爭取蘇聯的援助。1940年後,蔣介石給了他一個軍事委員會顧問的閒職,讓他留守在重慶。這期間,他撰寫了《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等軍事巨著,這些著作中的許多觀點,與當時國民政府的主流思想極為不符合,從而引起蔣介石的關注。1949年,在蔣介石批示下,楊傑為軍統特務暗殺。

白崇禧(1893—1966)

白崇禧,字健生,桂系軍閥代表人物,廣西桂林人,出身書香門第,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軍中稱為“小諸葛”。

白崇禧從小在私塾就讀,聰明過人,1907年冬,他以第六名的成績考取了廣西陸軍小學第二期,1909年,又以第二名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白崇禧加入了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他被編入南京陸軍入伍生隊,之後又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就讀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後,在桂軍陸榮廷部第一師第三團任見習官,之後他在桂軍中的升遷很快,成為與李宗仁齊名的實力派人物,他因在統一廣西戰鬥中表現出色,被譽為“小諸葛”。

北伐戰爭時期,白崇禧曾與李宗仁聯手,一度逼迫蔣介石下野,致使桂系勢力控制住了中央大權。蔣介石再次上臺後,白崇禧隨桂系勢力退出。之後,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與蔣介石中央勢力一直處於明爭暗鬥之中,互相傷害中,各不成全。

抗日戰爭初期,白崇禧入南京任職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了抗戰計畫,他還協助李宗仁指揮了知名的台兒莊會戰。期間,他又任職第四戰區司令長官、桂林行營主任,負責第三、四、七、九戰區的作戰計畫。他在抗日戰爭中提到約會“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遊擊戰、配合正規戰”等政策,成為國民政府抗日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1944年,白崇禧因抗日有功,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白崇禧出任了國民政府的國防部長、綏靖區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49年,國民黨潰退臺灣,白崇禧也是去了臺灣。他在臺灣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不僅失去職權,還受到保密局的監視。1966年去世時,還死得不明不白,留下一個謎團,讓後人去猜測了。

劉斐(1898-1983)

劉斐,字為章,湖南醴陵人,他就是三個半軍事家中的那半個。

劉斐出身貧寒,早年就讀醴陵朱子祠高等小學,後經岳父鄒益經引薦給白崇禧,入桂軍當兵。劉斐先是在白崇禧所在連任文書,後被選派到廣西南寧講武堂學習。之後,劉斐跟著白崇禧的腳步,緊緊相隨,隨著白崇禧地位權勢逐步升高,劉斐也是水漲船高,收益多多。

在統一廣西過程中,劉斐的軍事才能,為白崇禧所依重,成為白身邊最為重要的參謀長。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白崇禧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劉斐被派任總司令部上校主任作戰參謀,協助代白崇禧指揮作戰,而當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時,劉斐卻因看不慣國民黨內的某些行為辭去職務,跑到了日本去日本陸軍步兵專門學校學習。之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免試派送到陸軍大學繼續學習。

1934年,劉斐畢業回國,雖然加入到了廣西桂軍中,卻一直周旋在蔣介石與桂系軍閥之間,為兩方勢力的平衡,貢獻良多。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任命了何應欽為參謀總長,白崇禧為副參謀總長,劉斐為對日作戰大本營作戰組中將組長。劉斐認為,對日做戰,應利用中國各項優勢,實行持久消耗戰略。

抗日戰爭過程中,劉斐直接參與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策劃,並提出了相應的寶貴建議。之後,劉斐輾轉來到重慶,升任為軍令部次長。因為他態度強硬,常常據理力爭,就連蔣介石也不買帳,當時國民黨內人士稱他為“霸王次長。”對於日本人形勢的分析,劉斐自有獨到見解,往往能夠料敵機先,長衡會戰時,他是第一個和唯一一個預測出日本整個作戰計畫的人,然而蔣介石卻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劉斐再次回到南京。1946年,蔣介石裁撤掉原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改設立國防部,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部長,劉斐為參謀次長。對於這個職位,劉斐並不感興趣,連續三年中先後八次辭職,終是於1948年獲得批准,辭去了職務。1949年,國民黨潰退臺灣,劉斐選擇留在了大陸。之後,他任職了國防委員會委員、水利部部長、文教委員會副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務,於1983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