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石達開被困大渡河時,軍師連出三條妙計為何仍然改變不了結局?

1862年石達開率大軍進入四川, 為早日攻克成都;石達開制定了取道川、康邊境, 抄近路搶渡大渡河的戰略方針。

為策應主力搶渡大渡河, 石達開派手下大將賴裕新為先鋒直取大渡河, 不料先鋒軍在中壩州一帶被清軍擊潰。 賴裕新犧牲, 先鋒軍全軍覆沒。 先鋒軍覆滅, 石達開仍然堅持原先路線, 率領主力大軍搶渡大渡河。

但此時駱秉章已經有了防範, 急調總兵蕭慶高、何勝必等清軍重兵部下重重埋伏, 阻擊石達開。 就在石達開一籌莫展之際, 軍師曹臥虎向石達開連獻了三條妙計。 慶遠攻堅戰失敗之後,

曹臥虎成為了石達開的軍師。 對於曹臥虎的資料, 歷史上鮮有記載。 後世學者在研究石達開兵敗紫打地的原因時, 都認為是曹臥虎出了餿主意。

石達開

那麼, 曹臥虎真的是平庸之輩, 是他的餿主意最終害死了石達開嗎?

答案是否定的。 從石達開兵入紫打地,

到石達開全軍覆沒, 曹臥虎連續提出了三個妙計, 第一計是:兵入紫打地, 搶渡大渡河, 第二計是:罷兵求和, 南撤突圍, 第三計是:背水一戰。

這三個計策在當時的情況看來是最正確的方案, 如果按照曹臥虎的這三個計策來實施, 石達開部絕對不會在大渡河全軍覆沒, 他本人也被淩遲處死。

既然曹臥虎出的都是妙計, 那為何不能拯救石達開, 不能避免全軍覆沒的悲劇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西征軍先鋒

一 痛失要地, 貽誤戰機;搶渡疲軟, 遭遇天災。 由於先鋒軍賴裕新的敗亡, 四川總督駱秉章察覺到了石達開的戰略意圖, 於是在去大渡河的大路兩邊排下了重兵, 準備伏擊石達開。 在前有強敵, 後有追兵的情況下。 軍師曹臥虎獻出第一計, 兵發紫打地, 搶渡大渡河。

兵發小路紫打地搶渡大渡河有三大要點:一是小路清軍兵力少, 二來小路在受到伏擊時隊伍容易分散隱蔽不至於全軍覆沒, 三來可以佔據松林署等地籌集糧餉用作軍需。 而攻克小河這個據點才是戰略的核心,

攻佔小河就可以避免大軍在渡河時遭到對岸的清軍襲擊。 然而, 石達開在進入紫打地後, 並沒有迅速佔領小河, 而是讓隊伍休整, 籌集軍糧, 直到下午才下令渡河。 此時大批清軍已經抵達, 小河已經囤積了重兵。 石達開大軍三次渡河都遭到對岸清軍的炮擊, 放棄了繼續搶渡, 準備第二天再行渡河。 沒想到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漲, 石達開無法搶渡, 被困大渡河畔, 最終陷入死局。

石達開鏖戰大渡河

如果石達開進入紫打地後迅速佔領小河(那個時候的小河才有土司兵500人, 團練兵500人, 石達開大軍2、3萬人), 兵在當天搶渡, 就不至於貽誤戰機。 即使在清軍大部隊抵達支援後, 也該趁其立足未穩, 全軍搶渡, 即使損失慘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總有一部分隊伍能夠突圍成功。 但石達開在三次搶渡失敗後就下令休整, 第二天再渡河, 第二天河水暴漲, 徹底杜絕了生路。

紫打地

二 求和不成,南撤突圍不及時,兵行險道喪失了有生力量

大渡河水暴漲,一時難以消停。石達開部被困大渡河,於是軍師以石達開的名義寫了幾封信給清軍王應元,罷戰求和,網開一面。王應元自然拒絕,曹臥虎見王應元不讓路,又寫信希望能夠開通商貿。此時石達開部已經缺糧,士兵處於饑餓狀態,急需補充糧食。兩封信都被王應元拒絕後,曹臥虎勸石達開“由海棠大道突圍南行。”(見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第1555頁。此時突圍,雖然可能會損失慘重,但依然能夠保存一部分隊伍,不至於全軍覆沒。然而,正在石達開猶豫之際,清軍王應元等已經率兵四面包圍而來,南撤之大路已經斷絕。血戰三天后,石達開才率領殘部7000餘人走險道突圍,石達開率殘部沿大渡河而走,兩岸是懸崖峭壁,無處攀爬,前後又有清軍圍追堵截,手下將士死傷慘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消滅。殘部到達老鴉漩時,石達開部已經無任何糧餉充饑,戰馬已經吃光,隊伍中出現了殺人吃肉的境地。石達開退守最後的據點利濟堡時,手下僅有三、四千人了。到此時,石達開部已經無力回天了。

石達開入川題壁

三 背水一戰,假詐降成了真投敵,玷污了一世英名

困守利濟堡,已經是無力回天。曹臥虎建議石達開率部死戰,即使全軍覆沒也能全忠義的清名。但此時石達開念及部下生命,寧願一死已拯救全軍。石達開認為“(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但卻希望清軍能“宏施大度,胞與為懷,格外原情,宥我將士,赦免殺戮。則達願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然達捨身果得安全吾軍,捐軀猶稍可仰對我主,雖斧鉞之交加,死亦無傷。”(見《太平天國文書彙編》,第161頁。)曹臥虎覺得詐降也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再獻一計,寫下一個詐降表,投到清軍曾仕和部。曾仕和曾多次勸降石達開,因此詐降計策選以曾仕和為突破。

石達開被困地

當時的計策設想是,以詐降為誘餌,等部隊過了河就立刻反擊,佔據當地籌集糧草後再迅速突圍。曹臥虎寫完詐降表後,便跳河自盡。為迷惑敵人,表明投降的意志,石達開與五歲的兒子石定忠到清軍大營投降。不料,清軍早已經有準備,石達開當夜就被投入大牢,與部下分別關押起來。石達開這時才意識到清軍誘降是假,詐降之計已經無法實施。據文史資料記載:“二十七日,唐友耕兵自北邊來。應剛即協釋達開父子及官佐護送渡河,部屬二千餘仍留堡地安置,並允以數日休息,給資遣還。五月一日,友耕複石達開,亦誑撫之。惟達開見所部阻渡,詐降計絀,陰自悔恨。越日,友耕竟派隊送達開詣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余,則於五月五日,悉殺於大樹堡。”(許亮儒:《擒石野史》。)石達開詐降非但沒能拯救部下性命(部下兩千精壯被殺於大樹堡),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因投降受汙。如若當初拼死一搏,還能全個清白名聲。

石達開被俘

有此可見,軍師曹臥虎的三條計策是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貽誤了戰機,使得三條計策都沒能順利實施。石達開雖有妙計,也依然改變不了兵敗身死的結局。

紫打地

二 求和不成,南撤突圍不及時,兵行險道喪失了有生力量

大渡河水暴漲,一時難以消停。石達開部被困大渡河,於是軍師以石達開的名義寫了幾封信給清軍王應元,罷戰求和,網開一面。王應元自然拒絕,曹臥虎見王應元不讓路,又寫信希望能夠開通商貿。此時石達開部已經缺糧,士兵處於饑餓狀態,急需補充糧食。兩封信都被王應元拒絕後,曹臥虎勸石達開“由海棠大道突圍南行。”(見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第1555頁。此時突圍,雖然可能會損失慘重,但依然能夠保存一部分隊伍,不至於全軍覆沒。然而,正在石達開猶豫之際,清軍王應元等已經率兵四面包圍而來,南撤之大路已經斷絕。血戰三天后,石達開才率領殘部7000餘人走險道突圍,石達開率殘部沿大渡河而走,兩岸是懸崖峭壁,無處攀爬,前後又有清軍圍追堵截,手下將士死傷慘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消滅。殘部到達老鴉漩時,石達開部已經無任何糧餉充饑,戰馬已經吃光,隊伍中出現了殺人吃肉的境地。石達開退守最後的據點利濟堡時,手下僅有三、四千人了。到此時,石達開部已經無力回天了。

石達開入川題壁

三 背水一戰,假詐降成了真投敵,玷污了一世英名

困守利濟堡,已經是無力回天。曹臥虎建議石達開率部死戰,即使全軍覆沒也能全忠義的清名。但此時石達開念及部下生命,寧願一死已拯救全軍。石達開認為“(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但卻希望清軍能“宏施大度,胞與為懷,格外原情,宥我將士,赦免殺戮。則達願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然達捨身果得安全吾軍,捐軀猶稍可仰對我主,雖斧鉞之交加,死亦無傷。”(見《太平天國文書彙編》,第161頁。)曹臥虎覺得詐降也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再獻一計,寫下一個詐降表,投到清軍曾仕和部。曾仕和曾多次勸降石達開,因此詐降計策選以曾仕和為突破。

石達開被困地

當時的計策設想是,以詐降為誘餌,等部隊過了河就立刻反擊,佔據當地籌集糧草後再迅速突圍。曹臥虎寫完詐降表後,便跳河自盡。為迷惑敵人,表明投降的意志,石達開與五歲的兒子石定忠到清軍大營投降。不料,清軍早已經有準備,石達開當夜就被投入大牢,與部下分別關押起來。石達開這時才意識到清軍誘降是假,詐降之計已經無法實施。據文史資料記載:“二十七日,唐友耕兵自北邊來。應剛即協釋達開父子及官佐護送渡河,部屬二千餘仍留堡地安置,並允以數日休息,給資遣還。五月一日,友耕複石達開,亦誑撫之。惟達開見所部阻渡,詐降計絀,陰自悔恨。越日,友耕竟派隊送達開詣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余,則於五月五日,悉殺於大樹堡。”(許亮儒:《擒石野史》。)石達開詐降非但沒能拯救部下性命(部下兩千精壯被殺於大樹堡),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因投降受汙。如若當初拼死一搏,還能全個清白名聲。

石達開被俘

有此可見,軍師曹臥虎的三條計策是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貽誤了戰機,使得三條計策都沒能順利實施。石達開雖有妙計,也依然改變不了兵敗身死的結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