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美國唯一一次幫助中國奪回土地,自己卻得罪了兩大國家

二次工業革命後, 資本主義國家均唯美國馬首是瞻, 作為工業強國, 為獲得原料和市場就必須進行侵略。 然而, 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幾乎被瓜分完畢。 怎麼辦?美國也只能在其它國家的勢力範圍內努力“分一杯羹”, 侵略成為最好的方法。 中國東北則被列入美國遠東政策之核心部分。

1896年, 亞當斯最先提出“文明興衰論”, 指出美國應該管理全球事務, 當世界的老大。 而當時的奉系張作霖處於蘇聯和日本兩大列強堵截之下, 美國如果此時乘機加入必定是最好的機會。 加上, 中國東北資源豐富, 又有中東路之便利, 各方面條件均對美國有極大誘惑力。

清朝末年, 沙俄對我國東北的侵略最為嚴重。 而這一時期全球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已順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亞非拉地區基本被瓜分完畢。 美國後起而勢足, 作為張作霖手中的砝碼, 成為平衡日俄兩大勢力之絕對力量。

美國以“門戶開放”政策為先導, 積極尋找機會, 見縫插針。 但因為美國是後來者, 與日俄之間通過武力爭奪不同, 主要是利用其經濟優勢, 先同日俄“利益均沾”, 最後達到排擠日俄的目的。

一戰後, 美國對日本獨霸中國的既成事實極為不滿,

利用“華盛頓體系”削弱日本。 日本提醒美國:“將日本有特殊利益的滿蒙地區排除在共同事業之外”。 不允許英美等西方列強插手東北事務。 同時, 日本表示:“日本在滿洲的地位、二十一條問題和山東問題, 在會議上討論, 實非帝國所能容忍。 ”美國為換取日本妥協, 向日本提出可以對本開放長江流域, 換取本開放滿洲地區。

奉系政權雖需靠日本支持, 但張作霖並不甘心完全充當傀儡。 引入外部力量“以夷制夷”成為其戰略手段。 接受美英等西方國家勢力, 從而達到削弱本在東北的勢力, 並趁自己羽翼豐滿時踢開貪得無厭的日本。

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 張作霖對外宣佈東北獨立, 不僅僅是單純的獨立於北洋政府之外,

潛意識裡也有不再受日本擺佈, 當上真正意義的“東北王”意圖。 但以當時的複雜形勢, 北有虎視耽耽的蘇聯, 南有死不要臉之日本, 關內還有剛剛戰敗卻仍然強悍的軍閥勢力, 要想實現獨立談何容易?

軍閥割據圖

美國, 自然成為張作霖的救命稻草。

結果, 張作霖採納了哈爾濱臨時警備司令張煥相的意見, “抵制日本, 我們的方式就在於促使日、美兩國的厲害衝突盡可能地頻繁而強烈。 向美國讓步, 給美國以貿易特權, 同美國簽訂秘密貿易條約, 加上美國資本對商業宗旨的強烈吸引力, 這一切就繪成了一幅足以反對滿洲日本化之草圖。 ”

在此方針指引下, 在自修建鐵路的過程中, 張作霖積極引入美國資本, 利用美國的技術和原材料, 以及美英之技術顧問。 同時, 還與“美、英、荷三國達成協議, 由三國的銀行投資兩千三百萬元修建葫蘆島港, 與日本控制的大連港競爭。 ”

所以, 在中國的無數軍閥中, 筆者最佩服張作霖, 先利用日本為自己除掉東北其他軍閥, 又利用蘇聯防止日本囂張跋扈, 最後讓美國介入,當三國鬧得沸沸揚揚之時,老張漁翁得利。即保全東北國土不受外來侵略,又保全自己千古名聲。不愧為智者中的智者,精英中的精英。

最後讓美國介入,當三國鬧得沸沸揚揚之時,老張漁翁得利。即保全東北國土不受外來侵略,又保全自己千古名聲。不愧為智者中的智者,精英中的精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