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長壽103歲的國醫大師,養生秘訣就6個字,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乾祖望 首屆國醫大師, 中醫現代耳鼻喉學科奠基人之一,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於2015年去世, 享年103歲。

大家會發現, 很多老中醫都很長壽。

高夀103歲的國醫大師乾祖望, 身體力行50年的一套養生法, 自認為是較科學的養生保健方法, 已屆90歲時, 尚未退休, 照常出勤上班;半天門診, 頭不暈腰不疼, 思路清晰;做報告2~3小時, 站著講學, 情狀同年輕人;至於創作, 經常超過子夜12點才睡覺;病房在16層樓, 一貫不坐電梯。

那麼他的養生保健方法都有哪些呢?總結起來, 就是蟻食、龜欲、猴行。 一句話:“任真”地向動物學習。

“任真”——養生之道的靈魂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主導思想, 養生保健也是如此。 沒有一個主導思想, 昨天聽張老頭的進補論, 就大進補品;今天聽李老太的茹素吃齋論, 就戒盡一切葷腥;明天聽王先生的靜坐導引論, 就去燒香拜佛;大後天傾聽錢醫師的營養論, 就拼命往嘴巴裡塞大魚大肉……

我的主導思想是一句詮言——“任真”地向動物學習養生。 “任真”最早是唐代141歲超級長壽翁孫思邈提出來的。 他提出養生之道是“以任天真”, 其“任真”的含義是: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及嗜好之外的一切, 都要隨之、任之, 順其自然地發展、生長。

蟻食——像螞蟻一樣進食有利於消化

蟻食有兩個內涵:一是像螞蟻一樣的飲少食微;二是像螞蟻一樣什麼都能吃, 甚至最堅硬的金子也照樣啃它一啃。 用現代語來說, 是一不求多, 二不求精。

凡食物入胃後的消化, 必須借助胃本身的蠕動和分泌胃液。

適量的進食, 則恰巧有適量的胃液和蠕動工作能力, 過飽過多則胃液不夠、動力不足、難以完成其消化的工作。 消化有問題, 吸收當然受影響。 在消化與吸收兩個功能失職以後, 人的營養即無足夠的來源, 如此怎能談保健。

少食一些, 則胃液有剩餘、蠕動有儲力、非但脾胃沒有疲勞困乏, 而且營養成分也更能吸收與利用。

故以醫家的立場來說, 就是“乳貴有時(指嬰兒), 食貴有節(指成人)”。

蟻食第二方面是不挑食。 這是涉及對品質的要求和偏嗜的問題, 食物結構, 各有不同。 人是需要許多賴以生存及生長的營養物質的, 這種物質就來之於五花八門的食物中。 專挑美味偏嗜的食物吃, 就不可能均勻地吸收到各種各樣的有益物質,

所以挑食有害。

龜欲——像龜一樣無欲則長壽

烏龜, 祖國古代就因其壽命長而奉為祥瑞的象徵, 我們應該向它學習的, 主要是與世無爭的胸襟與一無所求的澹泊。 正因為具備了這兩點, 所以一個“欲”字, 在它身上連影子都找不到。 烏龜從來也沒有爭鬥過, 自古至今只有鬥雞、鬥牛、鬥蟋蟀、龍虎鬥、鷸蚌爭,而獨獨沒有過鬥烏龜、烏龜打架。

即使有人捉弄它、欺淩它,它也是藏腳縮尾巴地讓你做一個沒有對手的英雄,決不還擊,成功地運用“一靜可以制百動,一忍可以支百勇”的戰術。故而宋代景佑進士龔鼎臣分析烏龜這樣做是“物有善藏者,是保其生也”。

當然,人畢竟是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決不能如此。有人稱讚烏龜的忍耐工夫真好——錯了。為什麼要忍?因為肚子裡有不稱心的事而產生對付辦法。現在烏龜肚子裡空空如也,沒有絲毫不稱心的事,根本不需要一個“忍”字。在忿怒中力求一“忍”者,比大發脾氣、罵人、打架還更損害身體。對人最厲害的殺手,就是“欲”。人們向烏龜學習的,則是無“欲”。

猴行——像猴子跳蹦多動有利於強身

猴,是動物中最喜活動而無片刻之安的傢伙,終日蹦跳奔躍,攀高樹,登峻嶺,走懸崖,探險穀如履平地。因為它有強而有勁的臂力、腿力及全身性的體力,而這正是它在超強度的活動中獲得的。

人的機體和猴子最近,最相似,因此,人若做到這樣,當然可以身心兩健、行動靈敏而永葆青春。所以,後漢的華佗把五禽之戲中的“猿功”置之首位。猿功就是模仿猴子的諸般動作。

我把這種跳蹦多動稱為“猴行”,即猴的行動。但要一個老人能做到這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健康的心臟,結實的體力;

二、強有力的能掌握平衡的功能(老人所以經常跌足,就是掌握平衡的功能衰退);

三、具有無憂無慮而歡樂天真的童心。

但你也不必過多地考慮“我已力不及”,你也能在猴行中獲得較多的好處,甚至心臟也能改善。平衡能力一定也可在不斷的猴行中增強。養心根本不需要體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猴行非有體力不可,可是它沒有準繩指標,從馬拉松賽跑到扶杖散步,都在猴行之列。除有心血管病及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的患者之外,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老人都能做得到。

本文選自《老壽星談養生 》王雷著作,轉載請注明版權資訊! 自古至今只有鬥雞、鬥牛、鬥蟋蟀、龍虎鬥、鷸蚌爭,而獨獨沒有過鬥烏龜、烏龜打架。

即使有人捉弄它、欺淩它,它也是藏腳縮尾巴地讓你做一個沒有對手的英雄,決不還擊,成功地運用“一靜可以制百動,一忍可以支百勇”的戰術。故而宋代景佑進士龔鼎臣分析烏龜這樣做是“物有善藏者,是保其生也”。

當然,人畢竟是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決不能如此。有人稱讚烏龜的忍耐工夫真好——錯了。為什麼要忍?因為肚子裡有不稱心的事而產生對付辦法。現在烏龜肚子裡空空如也,沒有絲毫不稱心的事,根本不需要一個“忍”字。在忿怒中力求一“忍”者,比大發脾氣、罵人、打架還更損害身體。對人最厲害的殺手,就是“欲”。人們向烏龜學習的,則是無“欲”。

猴行——像猴子跳蹦多動有利於強身

猴,是動物中最喜活動而無片刻之安的傢伙,終日蹦跳奔躍,攀高樹,登峻嶺,走懸崖,探險穀如履平地。因為它有強而有勁的臂力、腿力及全身性的體力,而這正是它在超強度的活動中獲得的。

人的機體和猴子最近,最相似,因此,人若做到這樣,當然可以身心兩健、行動靈敏而永葆青春。所以,後漢的華佗把五禽之戲中的“猿功”置之首位。猿功就是模仿猴子的諸般動作。

我把這種跳蹦多動稱為“猴行”,即猴的行動。但要一個老人能做到這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健康的心臟,結實的體力;

二、強有力的能掌握平衡的功能(老人所以經常跌足,就是掌握平衡的功能衰退);

三、具有無憂無慮而歡樂天真的童心。

但你也不必過多地考慮“我已力不及”,你也能在猴行中獲得較多的好處,甚至心臟也能改善。平衡能力一定也可在不斷的猴行中增強。養心根本不需要體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猴行非有體力不可,可是它沒有準繩指標,從馬拉松賽跑到扶杖散步,都在猴行之列。除有心血管病及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的患者之外,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老人都能做得到。

本文選自《老壽星談養生 》王雷著作,轉載請注明版權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