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22年前的今天,出身名門、一生跌宕起伏的才女張愛玲在美國去世

(萬象特約作者:東西望)

22年前的今天, 出身名門、一生跌宕起伏的才女張愛玲在美國去世

出身名門下的離異父母

1920年9月30日,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

張愛玲的家世顯赫, 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 祖母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女兒。 父親是典型的遺少, 母親黃素瓊則是長江水師提督的孫女。 2歲時, 父親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 全家搬家到天津。

4歲時, 張愛玲的姑母赴英國留學, 母親黃素瓊撇下子女陪同前往。 父親則納妾, 並接到家中, 沉迷於鴉片。 8歲時, 母親從英國回國, 張愛玲一家搬回上海。 10歲時, 為了上美國教會學校, 改名為張愛玲。 “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 同年, 父母離婚, 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後媽虐待下的離家出走

1934年(14歲), 父親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結婚。 張愛玲和弟弟則在繼母的虐待下長大。 此時, 張愛玲已讀了幾年紅樓夢, 完成《摩登紅樓夢》, 父親為之撰回目。 1937年(17歲), 中學畢業, 已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 1938年, 與繼母和父親發生口角衝突後, 離家出走, 投奔母親黃素瓊。

1939年(19歲), 入學香港大學文學院。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香港被日軍佔領。 1942年, 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 回到上海, 就讀于聖約翰大學。

但是兩個月後, 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 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 最初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

轟動上海的傾城之戀

1943年春(23歲), 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周瘦鵑, 獲得賞識, 在隨後的兩年中, 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 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

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

傅雷(筆名迅雨)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 高度評價張愛玲的小說。 有人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 在當時上海漫畫家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給三位最活躍的著名女作家的定位為:“輯務繁忙的蘇青”、“弄蛇者潘柳黛”和“奇裝炫人張愛玲”。

(張愛玲與李香蘭合影)

短暫的婚姻半生緣

1944年, 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 並與之交往。 8月, 胡蘭成離婚後, 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 “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 結為夫婦。 願使歲月靜好, 現世安穩。 ”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 後兩句出自胡蘭成。

不久, 胡蘭成前往武漢, 在醫院期間與17歲的護士周訓德同居。 一年之後, 1945年8月, 日本投降, 胡蘭成逃亡到浙江溫州, 任教于溫州中學。 在流亡期間, 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 1946年2月, 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 1947年6月10日(27歲), 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8年(28歲), 張愛玲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留不下的中國大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張愛玲留在上海。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由於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著政治方面的壓力。1952年7月,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在美國的窘迫人生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1956年(36歲),生活窘迫的張愛玲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和賴雅結婚。不久,不幸流產,未能產子。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1967年10月8日(47歲),賴雅去世。

沒入太平洋的人間才女

1973年(53歲),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張愛玲晚年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紅樓夢》,二是翻譯《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那種嗲聲嗲氣的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話。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發現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其遺囑:“盡速火化;骨灰灑于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9月19日,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的忌辰日(9月30日),幾位朋友將其骨灰撒入浩瀚的太平洋。

(老年張愛玲)

留不下的中國大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張愛玲留在上海。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由於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著政治方面的壓力。1952年7月,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在美國的窘迫人生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1956年(36歲),生活窘迫的張愛玲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和賴雅結婚。不久,不幸流產,未能產子。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1967年10月8日(47歲),賴雅去世。

沒入太平洋的人間才女

1973年(53歲),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張愛玲晚年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紅樓夢》,二是翻譯《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那種嗲聲嗲氣的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話。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發現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其遺囑:“盡速火化;骨灰灑于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9月19日,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的忌辰日(9月30日),幾位朋友將其骨灰撒入浩瀚的太平洋。

(老年張愛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