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神共憤、禍國殃民的宰相王安石,為何不算奸臣?

牆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作者是北宋文學家和政治家王安石。 對於很多人來說,

王安石的文學家身份要比他的政治家身份更知名。 他有太多流傳千古的詩詞和散文。

但實際上, 兩宋三百多年, 主要有兩件大事:一是屢遭遊牧民族入侵, 另一件就是“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的影響力之大, 要蓋過他前後很多大宋皇帝。 而名相濟濟的王安石時代, 很多偉大的政治家, 如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 也只留下文章傳世, 他們政治家的身份也常常被人們忽略。

正如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的諡號“神”的含義, 民無能名曰神, 就是說無法去評價。 這些人、這些事、這個時代, 不知如何評價。 也許, 這就是他們作為文學家、史學家流傳於世的原因吧。 縱然他們曾經的職位、權力、影響力都要遠遠大過他們的文章。

人神共憤

王安石為相五年, 幾乎遭到所有人的聲討, 不僅是政敵, 也有以前的好友、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很多人不惜一死也要到御前告狀。 最終告倒王安石的, 正是他的學生——鄭俠。

王安石不僅是鄭俠的老師, 也是他的恩人, 是王安石把他引入官場。 鄭俠的官職是門監,

給皇帝看守宮門。 他每日目睹流亡的難民扶老攜幼, 個個面無菜色體無完衣。 他們賣兒賣女典當老婆, 也只能換來一口粗糧, 沒有家人可賣的去吃草根樹皮, 最終餓死城下。 老百姓早就無隔夜之糧, 卻還要帶著枷鎖去砍自己的桑樹, 拆自己的房子。 就因為要償還被王安石逼他們借的國債。 而借出去的錢, 原本就是用來救濟災民、平抑物價的。

不僅是鄭俠, 幾乎舉國上下都反對王安石的改革。 除了那位年輕力盛, 銳意改革的——宋神宗。 變法數年後, 北宋剛好遭受重大旱情。 於是很多人都把這歸為對王安石改革的天譴。 就算天旱不是王安石造成的, 但正如鄭俠所看到的, 新法也加重了旱災的苦難。

鄭俠把自己所目睹的這些畫成了畫,

他想呈遞給皇帝, 但他職位太低, 圖送出去又被宮廷退回。 於是鄭俠準備鋌而走險。 他寫了個奏摺:懇請陛下罷除禍國殃民之法, 延萬姓垂死之命。 如果行臣之言, 十日之內不降雨, 請將臣在宣德門外斬首示眾, 以正欺君罔上之罪。 然後謊稱有絕密急情, 把圖和奏摺快遞到御前。

面對旱情, 王安石滿不在乎的說:災害是常有之事, 就連堯舜禹湯也無法避免, 我們只要修人事, 天災不足慮。 神宗大為驚詫, 他說:這難道是小事嗎?

神宗終於決定問計別人, 此人是韓維, 他是宋神宗的老師, 也是王安石的恩人, 正是他力薦王安石為相。

神宗問韓維:天久不下雨, 朕五內俱焚, 該怎麼辦?

韓維答:很簡單, 廢除王安石的新法。 神宗終於決定下詔廢法。

三天后, 大雨。

無從考證是否真的天降大雨, 可以肯定的是, 皇帝的這個詔書, 就像甘霖一樣滋潤了天下百姓, 大快人心。

剛愎自用

如此不得人心, 宋神宗為何這樣支持王安石呢?

有兩個原因, 一是宋神宗是個想建立功業的皇帝, 他有成為秦皇漢武, 甚至是堯舜的政治野心的;另一方面,宋朝財政問題突出,入不敷出,必須得改。滿朝文武,能提出改革方案的,唯有王安石一人。

但是王安石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恃才傲物,聽不進意見,難以與人相處。

宋神宗啟用王安石前詢問大臣的意見,學士孫固說:王安石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擔任翰林學士綽綽有餘,做宰相卻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狹窄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容不下不同派別,恐怕並不合適。

參知政事吳奎說:臣與王安石曾經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闊,一根筋認死理,從來不肯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如重用此人,必然紊亂朝綱。

副宰相唐介也說:王安石不堪大任。神宗問:哪方面不行?才華嗎?學問嗎?能力嗎?

唐介說:都不是,是性格有問題。他這個人,愛好讀書卻鑽牛角尖,志向遠大卻不切實際,一門心思只想改變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亂不可。

神宗並沒有聽取這些人的意見。

中國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都有相似的特點,也必須具備如此之個性。逆天改命,必是不世之才,王安石堪當;有此大才難免傲物,王安石也是;要行改革,必定損害一部分的利益,難以照顧周全,甚至要六親不認,王安石便如此。

王安石為相之後,頒佈的新法獲得皇帝支持。但也有人一開始就表示反對,如司馬光。

王安石提出,不加稅費而國庫充盈,才是善於理財。

司馬光嗤之以鼻:無稽之談!天地所生萬物所長,總共就有那麼多,不在民間就在公家,這邊多了那邊就少。你要增加國庫收入,不從老百姓那裡拿,請問跟誰要?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增加財政收入,可以不通過加稅,把蛋糕做大也可。但當時的農業社會很難。王安石的很多新法,實際上就是在分配利益,而不是做大蛋糕,而且是把貧民的蛋糕割給了官家和投機取巧的商人。

而且王安石新法推廣有力,監督不嚴,很多好經到了下面被念歪了,他卻不知道。

以上種種原因,最終導致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並且在神宗去世後,人亡政息,徹底被廢除。

大忠似奸

王安石為相時,彈劾他的人前赴後繼,奏摺像雪片一樣飛進宮裡。王安石應對的方法則是給這些人羅織罪名。那些沒有彈劾王的禦史,則被罵作豬狗不如。

宋神宗之後,從北宋直至清末,王安石變法一直都被否定,被認為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給予肯定評價的很少,著名的有“百日維新”的代表人物梁啟超。

不過很少有人給王安石扣奸臣的帽子。其中原因也許是,不管王安石的改革政策,還是他的固執己見、打擊政敵,都是于公而非於私。

呂誨彈劾王安石時說王“大奸似忠”,這是對人品的攻擊。從結果來看,王安石卻是:大忠似奸。雖然他一切均起於公心,但從結果看,他和禍國殃民的奸臣又有何區別?(火山君)

甚至是堯舜的政治野心的;另一方面,宋朝財政問題突出,入不敷出,必須得改。滿朝文武,能提出改革方案的,唯有王安石一人。

但是王安石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恃才傲物,聽不進意見,難以與人相處。

宋神宗啟用王安石前詢問大臣的意見,學士孫固說:王安石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擔任翰林學士綽綽有餘,做宰相卻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狹窄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容不下不同派別,恐怕並不合適。

參知政事吳奎說:臣與王安石曾經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闊,一根筋認死理,從來不肯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如重用此人,必然紊亂朝綱。

副宰相唐介也說:王安石不堪大任。神宗問:哪方面不行?才華嗎?學問嗎?能力嗎?

唐介說:都不是,是性格有問題。他這個人,愛好讀書卻鑽牛角尖,志向遠大卻不切實際,一門心思只想改變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亂不可。

神宗並沒有聽取這些人的意見。

中國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都有相似的特點,也必須具備如此之個性。逆天改命,必是不世之才,王安石堪當;有此大才難免傲物,王安石也是;要行改革,必定損害一部分的利益,難以照顧周全,甚至要六親不認,王安石便如此。

王安石為相之後,頒佈的新法獲得皇帝支持。但也有人一開始就表示反對,如司馬光。

王安石提出,不加稅費而國庫充盈,才是善於理財。

司馬光嗤之以鼻:無稽之談!天地所生萬物所長,總共就有那麼多,不在民間就在公家,這邊多了那邊就少。你要增加國庫收入,不從老百姓那裡拿,請問跟誰要?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增加財政收入,可以不通過加稅,把蛋糕做大也可。但當時的農業社會很難。王安石的很多新法,實際上就是在分配利益,而不是做大蛋糕,而且是把貧民的蛋糕割給了官家和投機取巧的商人。

而且王安石新法推廣有力,監督不嚴,很多好經到了下面被念歪了,他卻不知道。

以上種種原因,最終導致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並且在神宗去世後,人亡政息,徹底被廢除。

大忠似奸

王安石為相時,彈劾他的人前赴後繼,奏摺像雪片一樣飛進宮裡。王安石應對的方法則是給這些人羅織罪名。那些沒有彈劾王的禦史,則被罵作豬狗不如。

宋神宗之後,從北宋直至清末,王安石變法一直都被否定,被認為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給予肯定評價的很少,著名的有“百日維新”的代表人物梁啟超。

不過很少有人給王安石扣奸臣的帽子。其中原因也許是,不管王安石的改革政策,還是他的固執己見、打擊政敵,都是于公而非於私。

呂誨彈劾王安石時說王“大奸似忠”,這是對人品的攻擊。從結果來看,王安石卻是:大忠似奸。雖然他一切均起於公心,但從結果看,他和禍國殃民的奸臣又有何區別?(火山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