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不一定知己,知己者一定知人!

作者:子衍

學而第一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

無餘:人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應該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師:咱一句一句來。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為啥不擔心?一般人是不是老想讓別人瞭解自己?這裡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你們過去是不是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呀?是不是喜歡說這樣一句話:“你不懂我啊!”是吧?孔子說不要擔心, 為啥呢?

無餘:你不懂別人會出問題, 別人不懂你出不了問題。

出塵:後面的“知”是不是智慧的意思?

不帶:你要理解別人, 不患人沒有知己, 擔心的是人沒有智慧。

師:這裡有幾層含義, 老子《道德經》裡有“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但這個是小智慧;“自知者明”, 這裡的明是明智, 是大智慧, 這個智慧又提高了一層。 所以第一層是知人, 第二層是自知。 “知人”說明你有一定的智慧, “知人”從哪裡得到的?從觀察人得到的, 從瞭解別人得到的, 這個還簡單一點。 我們觀察別人、瞭解別人還簡單一點。 “自知”就難了, 因為你沒有參照物, 能夠自知的人是明智之人。 知道別人相對來說還簡單一點。

“知人者智”的“智”不是智慧的智, 是世智辯聰的智, 是意識層面,

來源於後天, 這個智是對表面現象的觀察和認識, 有主觀性和局限性。 你看別人是不是看的表面現象?所以如果你光是知人的話, 你還是不瞭解人性, 你不瞭解人的內心世界。 要想真正的瞭解人, 要從哪裡下手?要從自己。

依正:所以自知者不需要擔心別人不懂他, 因為他自己已經瞭解了自己。

師:知人者不一定知己, 知己者一定知人!因為你瞭解自己就意味著你瞭解人性了, 瞭解人性了, 那麼所有的人你都瞭解了, 這叫內明。

能達到“自知”這個狀態的是什麼人?是君子。 只有君子才是自知者。 小人不可能是自知者。 小人是既不知己也不知人。

無餘:老師, 那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翻譯, 為啥還要擔心不知道別人?

師:無餘提的非常好。 這個“人”除了別人還包括什麼?

無餘:自己。

師(笑):明白了吧, 無餘?

無餘:哦!這個“人”是指所有人。

師:包括別人和自己, 你瞭解自己了, 你就瞭解了別人。

無餘:明白了。

師:如果你都自知了, 你還管別人瞭解不瞭解你?沒有關係了, 不重要了。

無餘:瞭解人性了, 對所有人都瞭解了。

師:這個“患不知人也”的“人”有兩個層面, 一個是別人一個是自己。 所以老子有句話叫做“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和《論語》開篇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相呼應, “之”應該是什麼?

不帶:自己。

師:對, 是知道自己, 指的是開悟。 你開悟了, 你還用擔心別人不瞭解你麼?比如我現在正在編譯《論語》, 我用不用擔心會做到什麼程度?完全不用擔心。一切都會按照我所預期的結果發展。為什麼?因為“自知者明”!《論語學釋》這本書一定會大放異彩!

(眾歡喜讚歎不已。)

我用不用擔心會做到什麼程度?完全不用擔心。一切都會按照我所預期的結果發展。為什麼?因為“自知者明”!《論語學釋》這本書一定會大放異彩!

(眾歡喜讚歎不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