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永濟市介紹

永濟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 運城市所轄。 秦、晉、豫三省黃河金三角交匯處, 它南依中條山, 西靠黃河灘, 北邊是台垣溝壑區。 古稱蒲阪, 傳為舜都, 總面積1221.06平方千米, 總人口43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歷史悠久, 人文薈萃, 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國家級森林公園,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 山川秀麗, 風景獨特。

人口:2012年末, 永濟市戶籍總人口449956人, 其中, 城鎮人口199550人, 鄉村人口250406人。 戶籍人口中, 男性人數為230636人, 女性人數為219320人, 出生人口數為5110人, 死亡人口數為2730人, 出生率為11.38‰, 死亡率為6.08‰, 自然增長率為5.3‰, 城鎮化率為44.35%。

歷史沿革

普救寺風光永濟古稱蒲阪, 上古唐虞時代為虞舜建都之地。

商屬缶邦, 春秋屬晉, 戰國屬魏, 秦屬河東郡。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 建蒲反縣, 屬河東郡。 新莽改為蒲城縣, 屬兆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蒲城為蒲阪縣, 屬河東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年)置雍州。 延和元年(432年)改為泰州, 屬泰州河東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泰州為蒲州, 屬蒲州河東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 十六年(596年)別置河東縣, 屬蒲州。 大業二年(606年)省蒲阪縣入河東縣, 次年改州為郡, 屬河東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 改郡為州。 開元八年(720年)置中都, 屬河中府, 同年, 複屬蒲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 屬河東郡。 乾元二年(759年)複屬河中府。 寶應元年(762年)複為中都。 元和二年(807年)罷中都, 複河中府治。

金天會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為蒲州, 河東縣屬蒲州。 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為河中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為蒲州, 省河東縣, 直隸於州, 屬平陽府。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州為府, 置永濟縣, 屬蒲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制, 直屬山西省轄。 民國3年(1914年)省下設道, 屬河東道。 民國16年(1927年)撤道屬省。 民國26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七行政區。 民國36年(1947年)4月25日解放, 9月同虞鄉縣合併, 稱永虞縣。 先後屬太岳區第三專署, 晉綏區臨汾工委第十一分區, 陝甘寧邊區晉南行署運城分區, 山西省晉南專區。 民國38年(1949年)9月屬山西省運城專區。

蒲州古城門1950年4月25日, 永虞分治, 複設永濟縣, 屬運城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

1958年永濟、臨猗、解虞、安邑四縣合併為鄆城縣。

1961年分運城縣, 複置永濟縣,

原虞鄉縣劃歸永濟縣。 1970年屬運城專區。

1994年1月12日, 經國務院批准, 永濟撤縣設市, 屬運城地區。

民俗風情

道情

永濟道情由來已久, 漢代已有萌芽, 沿至唐代時基本形成雛形, 是流行在古蒲阪(今永濟市)的小劇種之一。 永濟道情詞句淺顯易懂, 曲調優雅柔和, 古往今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道情, 源于道教, 原是道士雲遊四方, 傳播道義時又唱又吟的一種勸化形式, 故又稱為"道曲"、"悟聲"。 道教創立于東漢, 盛行于隋唐。 隨著道教的發展, 道教逐漸吸收了雅樂、散樂和民間音樂, 發展成為"哼哼調"流行各地, 又和各地的風土人情、方言土語、習慣愛好結合起來, 形成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 永濟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種。

戲曲

蒲劇蒲劇, 因興起於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

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 是晉南地區的主要劇種, 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 在清代乾隆時期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 實物史料證明, 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 蒲劇唱腔高昂 , 樸實奔放 , 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 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蒲劇唱起來字正腔圓, 高亢激烈, 引人入勝, 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瑰寶。 (獅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