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擔心孩子不合群,也不要這樣做,要懂得取捨!

作者:魚爸

1

這幾天, 連續收到兩位媽媽的留言, 說了她們同樣的擔憂。

一個媽媽留言說:我發現現在的孩子都看動畫片, 有的孩子還跟著媽媽追劇, 幾個有同樣經歷的孩子到了一起就能聊得來, 而我兒子平時沒有讓他看電視, 我真的擔心他不能合群, 魚爸你說我是不是要給兒子多看看電視?

還有一個媽媽說:現在手機遊戲好像和孩子們的生活分離不了了, 兒子還小, 偶爾看別人玩, 也會很興奮, 我們都控制不讓他玩, 又擔心以後和同學沒有共同話題, 不合群, 大孩子們說一個班級百分之八十的男孩子都會玩遊戲,

關於對遊戲度的把握, 怎麼辦?

怕孩子不合群, 所以要去看電視, 會玩遊戲。

這是什麼邏輯?

我們來看一件事就明白了。

你應該也能感受到如今的追劇狂潮。

記得以前有一個媽媽說“我追劇, 還真不是為了看劇, 而是為了有談資。 ”

為什麼要有談資?

因為要合群啊, 身邊的人都在追劇。

大家在一起你一言, 我一句地說劇裡邊有趣的情節。

有的人為了主人公的遭遇義憤填膺。

有的人為了一個配角的陰險而拍案而起。

聊起來好痛快!

而你覺得自己像一個傻子一樣, 什麼都不知道。

只知道笑。

心裡往往就下定決心:“我熬夜也要追完。 ”

結果, 就陷進去了。

當然, 也合群了。

基於這樣的擔憂, 父母會把這樣的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你看, 那幾個孩子都在討論遊戲技能, 說得有滋有味。

甚至還組成了遊戲團隊, 小小年紀就鍛煉團隊精神。

就我兒子, 一點也不會, 唯一的優點就是學習不錯。

但是不合群, 會不會變成書呆子啊!

其實, 這只是你的擔憂。

如果孩子自己說了這個問題, 倒是要好好跟孩子說說。

但很多情況完全是出於父母本身的臆測。

再加上自己內心一點點地焦慮。

你以為孩子獨處不開心, 被排斥了。

說不定他正享受獨處的時刻呢。

父母要放下自己的主觀揣測和心理映射, 而真正去走近孩子。

2

在集體主義文化盛行的環境裡, 不合群往往等同于不正常, 不合群的人也被視為異類遭到排擠。

小時候, 如果性格內向或是性情孤僻, 喜歡獨來獨往, 和班裡同學玩不到一起。

於是父母和老師開始指責擔憂, 覺得這個孩子情商低, 不會有出息。

可結果真的會這樣嗎?

小時候, 我們那個小村子裡, 有10多個孩子。

我堂哥是最大的, 他是名副其實的老大。

但是他不愛讀書, 一進教室就睡覺搗蛋, 可是很會玩,

而且喜歡帶著小傢伙們一起玩。

組織集體蹺課, 然後躲進山裡打牌, 要麼就去鎮上打街機遊戲。

又刺激又好玩。

所以有幾個同伴就常常駐紮在他家裡了。

同吃同睡, 一個非常讓人羡慕的小圈子。

如果要融入這個小圈子。

你首先要把學習的事放一邊, 因為圈裡的規矩就是鄙視好學生。

另外就是你要敢於反抗, 父母叫你, 不要搭理, 父母打你, 有我們護著你。

這個圈子, 看上去每天都很快活。

可是, 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呢?

核心的四個成員, 三個中學畢業就沒讀書了。

還有一個勉強讀了高中, 也南下打工了。

還記得那時候有三個夥伴一直是獨來獨往。

而他們的時間大多用在了學習上。

而回報是什麼呢?

三個人後來都上了重本, 還有一個北大研究生畢業。

我說這個故事, 就是想告訴帶著前面這種焦慮的父母。

請放下你的這個焦慮。

去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

在該學習的年齡養成好的習慣。

一時的不合群, 又有何妨。

一個圈子的不合群, 又有何擔憂。

3

有很多的父母怕孩子獨處, 造成了內向的性格。

事實上,心理學家把人分為內、外向,並沒有說好與不好,他們只是我們性格中的不同傾向。

何況這個世界很公平。

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後的王牌。

與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

不如把重點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位作家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小時候其實是個發育比較遲緩、體弱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通常同齡人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而且他學習成績也不算好。

所以,整個童年其實他很孤獨的。

但是他有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從小就帶他閱讀群書,他在書裡找到很多樂趣。

當他被批評或者被排斥時,他就找一個地方看書,書裡有神怪、有魔法,是很有意思的,他能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裡找到樂趣,看輕自己受到的際遇,覺得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書裡都有,而且還有更大的困難,因而也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了。

說不清是被迫,還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是順應,當他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總是能感覺到清明、快樂。

漸漸地這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

每個人,能夠為自己活著,並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是很好嗎?

我們常常說“孩子,我希望你長成你自己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慮,接納孩子。

4

真正內心強大,人格健康的孩子。

他的內心有一束光,總是會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

或者用他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且他們不恐懼獨處。

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

對於強者來說,因為優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們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導致他被群體排斥,那就要積極引導,幫孩子養成好的性格和習慣。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個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體排斥。

那真的不必在意,獨處也未嘗不可。

在《獨處的藝術》中提及——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他們沒有在與孤獨的對抗中失去目標,

而是通過一種強大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勇氣,

以及行動的力量在孤獨中成功突圍,

並最終鍛煉了自己的意志、突破了自己的極限,

贏得了面對紛繁複雜的人生舞臺的心靈資本。”

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他自己。

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屈從。

而應有優良品性、有主見、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其實,在獨處與合群之間取捨徘徊。

不僅養育孩子要思及,也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事實上,心理學家把人分為內、外向,並沒有說好與不好,他們只是我們性格中的不同傾向。

何況這個世界很公平。

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後的王牌。

與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

不如把重點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位作家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小時候其實是個發育比較遲緩、體弱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通常同齡人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而且他學習成績也不算好。

所以,整個童年其實他很孤獨的。

但是他有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從小就帶他閱讀群書,他在書裡找到很多樂趣。

當他被批評或者被排斥時,他就找一個地方看書,書裡有神怪、有魔法,是很有意思的,他能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裡找到樂趣,看輕自己受到的際遇,覺得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書裡都有,而且還有更大的困難,因而也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了。

說不清是被迫,還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是順應,當他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總是能感覺到清明、快樂。

漸漸地這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

每個人,能夠為自己活著,並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是很好嗎?

我們常常說“孩子,我希望你長成你自己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慮,接納孩子。

4

真正內心強大,人格健康的孩子。

他的內心有一束光,總是會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

或者用他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且他們不恐懼獨處。

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

對於強者來說,因為優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們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導致他被群體排斥,那就要積極引導,幫孩子養成好的性格和習慣。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個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體排斥。

那真的不必在意,獨處也未嘗不可。

在《獨處的藝術》中提及——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他們沒有在與孤獨的對抗中失去目標,

而是通過一種強大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勇氣,

以及行動的力量在孤獨中成功突圍,

並最終鍛煉了自己的意志、突破了自己的極限,

贏得了面對紛繁複雜的人生舞臺的心靈資本。”

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他自己。

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屈從。

而應有優良品性、有主見、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其實,在獨處與合群之間取捨徘徊。

不僅養育孩子要思及,也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