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神鬼莫測的千年傳奇古術

今天一說到機器人,人們往往以為這是當代西方科技的產物,但據史料記載, 機器人最早的誕生地很可能是中國。 不過, 在當時它們通常被稱作“人偶”、“木人”或者“傀儡”。

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一個叫偃師的工匠給周穆王獻上了一具人偶。 起初, 穆王以為是偃師的隨從, 不以為意。 在得知這是偃師用木頭所造之後, 非常驚訝, 把自己的寵姬也叫來一起觀看。 只見那偶人前進、後退、前俯、後仰, 動作和真人無一不像, 掰動下巴, 就能曼聲而歌;調動手臂, 便會搖擺起舞。

表演結束後,那人偶還向周穆王的寵姬拋了拋媚眼。 這一拋, 令周穆王勃然大怒, 認定眼前的人偶一定是個真人, 要將偃師當場處決。 偃師急中生智,立刻上前將偶人拆開來給周穆王看。 經過仔細“檢測”, 周穆王發現它不過是一堆由木頭和皮革組成、塗以膠漆和顏料的“死物”而已, 偃師這才躲過一場殺身之禍。

對於《列子·湯問篇》中記載的這個故事, 也許有人以為它只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神話傳說。 因為周穆王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 傳說他喜好遊歷,曾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 西行至昆侖之丘, 觀黃帝之宮, 又設宴於瑤池, 與西王母作歌相和。 有這樣神奇的故事流傳下來, 自不奇怪。

有意思的是周穆王檢驗它的方法:“王試廢其心, 則口不能言;廢其肝, 則目不能視;廢其腎, 則足不能步。 ”這實際是一種標準的科學方法:將人偶視為一個“黑盒子”系統, 借由不同的“輸入”與“輸出”, 推敲各種器官所主宰的功能。

根據現代生理學常識,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心臟和語言、肝臟和視覺、腎臟和腿走路聯繫在一起,

然而它卻符合中醫思想。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腎主骨”。 從這一點上可以說明, 偃師的傳說並非全是誇誇奇談, 而是符合當時的實際認知水準的。

從春秋戰國直至漢魏,由於戰爭的頻繁及後來鐵器的出現, 加之農業生產和城邦生活的大發展,

機關之法在軍事、農業到手工業領域紛紛登臺亮相。 一時間, 星光閃耀, 大師雲集。 這時候的機關大師當首推墨子和魯班, 集大成的則是漢代大科學家張衡, 以及三國時的諸葛亮和馬鈞。

墨子發明的眾多守城器械, 因機關的使用變得精妙;和他同時代、被奉為“木工祖師”的魯班, 傳奇故事更是不計其數, 其創制“機關鳥”的傳說和“魯班鎖”、“魯班枕”的實物, 千古流傳。 張衡的“地動儀”和“渾天儀”, 已將巧妙的人造機關用於觀測天象和地理之變;而諸葛亮的“連弩”和“木牛流馬”, 則是極考驗機械技術的技術發明。

三國時, 魏國的馬鈞被人稱為“木聖”, 他復原了眾多過去只聞其名、未見其物的機關發明。 相傳出自黃帝的“指南車”、東漢畢嵐的“翻車”,

以及同時期對手諸葛亮的“連弩”等等, 都被其復原, 其中最精妙的當屬“水轉百戲”。

史載, 一個藩國曾向魏明帝進貢一種雜耍器具, 名為“百戲”, 明帝叫人把它裝設在洛陽宮裡, 可安裝完成後, 眾多木偶人卻呆若木雞, 動不起來。 魏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

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楊廣是一個頗遭非議的皇帝。除了大興土木和荒淫無度之外,“玩物”也是其喜好之一。據說他因喜愛一個會講故事的柳姓秘書到了極點,令人做了一個和柳一模一樣的木制玩偶,擺在床頭。這個木人的腹部裝有機關,能夠站起來、坐下去,並能行跪拜禮。每當在後宮夜飲,他就叫宮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供他玩耍。

隋煬帝曾下令給自己修了一座私人圖書館,叫觀文殿,僅書房就蓋了12間。這個圖書館的門後藏兩個“飛仙”。每當隋煬帝駕臨,就有侍從捧著香爐在前開路,在距離館門一丈遠的地方停下來,一踩暗鈕,便觸動機關一一這時,“飛仙”就降下來,手捧錦幔卷起,窗戶立即打開,室內的書櫥也同時開啟。當皇帝的車駕返回宮殿時,門窗又都自動關閉,恢復正常。這所有的動作都是一個機關在控制。

至於前朝的“水轉百戲”,會玩的隋煬帝自然也不放過。據記載,這一套水上娛樂系統規模十分龐大:光固定在水上的機械玩具就有72種之多,以古代故事為藍本,上刻各種先賢人物和花鳥魚蟲造型,稱為“水飾”;另有歌舞伎船12條,上置伴奏木人,和歌女交相彈唱。

最令人稱奇的是7條名叫“小舸子”的酒船:船身長8尺,上置5個木人:一個擎著酒杯站在船頭,一個捧著酒缽站在旁邊,一個在後撐船,兩個在中間燒湯溫酒。酒船繞著水池的邊行走,每當行到坐賓客的地方,船頭擎酒杯的木人就停住進酒,等客人飲完了酒,接過酒杯,回過頭來,讓捧酒缽的木人再斟滿酒,然後船繼續前行,到下一位酒客的位子前再停下……所有木刻的運轉全都由岸上和水裡的機關控制,“奇幻之異,出於意表。”

每年三月三日這天,隋煬帝在水灣邊與文武百官聚會宴飲,叫上他們一起觀賞。這些機械作品的自動化程度應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只是並未記述其中的關鍵機構。船上的人偶究竟是如何工作的?至今仍然令人難以琢磨。

唐朝時,有一位很有名的小說家,名叫張鷟,每次新羅和日本的使節來到朝廷,都要打聽他有沒有新的作品問世,如果有,便立刻不惜重金和珠寶,把他的新作買走,回國後廣為傳誦。他曾寫有一部奇書《朝野僉載》,上面記述了他耳聞目睹的唐代眾多的遺事軼聞,其中就有各種機關之法。

據張鷟記載,當時的大匠楊務廉設計的行乞木僧,可說最具意趣。該木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佈施!’”這大概是歷史上關於“語音機器人”最真切的記載了。

不料,這項發明很快就落後了。洛州的一個小縣令殷文亮“刻木為人”,不僅能說話,還能唱歌吹笙,勸人飲酒。最妙的是,“飲不盡,即木小兒不肯把;飲未竟,則木妓女歌管連催”一一如果酒杯裡的酒沒有喝幹,木制機器人就不再給你斟酒;如果沒有喝盡興,就連唱帶吹地催促你繼續飲酒。

機關之術發展到唐朝,已頗為普及,且花樣繁多,已經出現在唐朝各個階層和各種用途中,機關的奇巧也更令人瞠目結舌。比如,郴州刺史王琚,用木頭雕刻成一隻木獺,將它沉到水裡就能自動捕魚,捕到魚後,便會伸著頭頸浮出水面。對於這則奇聞,張鷟有自己的推測:木獺嘴裡估計安放了與餌食連動的機關,遇有魚來食,機關便被觸發,“口合則銜魚,石發則浮出”。

唐朝武則天如意年間,海州向朝廷進獻了一位元匠人,能製造十二時辰車,其特別之處在于,當車旋轉到正南時,午門便自動開放,有駕車的馬與人從門裡探身出來,比指南車更為先進。

以上種種顯示,此時的木制機械,已經不只是按下開關後依照預先設計好的順序自動運轉了,而是能“分辨”外界的反應以進行自動調節。可以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智慧”,這種智慧簡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到了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文獻資料的數量比前代呈指數級增加。有關機關的記載更是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

福建人蘇頌是比王安石大一歲的同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但他政治上表現平平,唯獨對科技興趣很大。宋哲宗元佑年(西元1087年),蘇頌下決心要幹個大項目,他找了一個得力助手——自己的下屬韓公廉,又蒙皇上恩准立項落實了經費和人員,還成立了專門機構。

5年後,水運儀象台大功告成,皇上下詔,令三省和樞密院的官員都來參觀。這是一座高達10.5米的超大型天文鐘,以水為動力,以水的稱重變化為計時基準,將以水為動力的樞輪、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和報時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它的建造,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大科學工程”。大概由於工程過於浩大名構極為精巧複雜,史官也難以明白其中的奧妙,只好用一筆帶過說其概貌。

水運儀象台落成後只過了35年,金兵攻入開封,這座儀器隨即被拆卸後運到北京。可金國無高人,硬是沒弄明白個中奧妙,組裝不成,終至“棄毀”。

到紹興三年(西元1133年),宋高宗趙構也想在杭州恢復這一前朝巨制。他將蘇頌的兒子蘇攜召到手下,又向天下徵求蘇頌的書,組織專家討論,但最終也沒能弄明白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只好作罷。

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楊廣是一個頗遭非議的皇帝。除了大興土木和荒淫無度之外,“玩物”也是其喜好之一。據說他因喜愛一個會講故事的柳姓秘書到了極點,令人做了一個和柳一模一樣的木制玩偶,擺在床頭。這個木人的腹部裝有機關,能夠站起來、坐下去,並能行跪拜禮。每當在後宮夜飲,他就叫宮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供他玩耍。

隋煬帝曾下令給自己修了一座私人圖書館,叫觀文殿,僅書房就蓋了12間。這個圖書館的門後藏兩個“飛仙”。每當隋煬帝駕臨,就有侍從捧著香爐在前開路,在距離館門一丈遠的地方停下來,一踩暗鈕,便觸動機關一一這時,“飛仙”就降下來,手捧錦幔卷起,窗戶立即打開,室內的書櫥也同時開啟。當皇帝的車駕返回宮殿時,門窗又都自動關閉,恢復正常。這所有的動作都是一個機關在控制。

至於前朝的“水轉百戲”,會玩的隋煬帝自然也不放過。據記載,這一套水上娛樂系統規模十分龐大:光固定在水上的機械玩具就有72種之多,以古代故事為藍本,上刻各種先賢人物和花鳥魚蟲造型,稱為“水飾”;另有歌舞伎船12條,上置伴奏木人,和歌女交相彈唱。

最令人稱奇的是7條名叫“小舸子”的酒船:船身長8尺,上置5個木人:一個擎著酒杯站在船頭,一個捧著酒缽站在旁邊,一個在後撐船,兩個在中間燒湯溫酒。酒船繞著水池的邊行走,每當行到坐賓客的地方,船頭擎酒杯的木人就停住進酒,等客人飲完了酒,接過酒杯,回過頭來,讓捧酒缽的木人再斟滿酒,然後船繼續前行,到下一位酒客的位子前再停下……所有木刻的運轉全都由岸上和水裡的機關控制,“奇幻之異,出於意表。”

每年三月三日這天,隋煬帝在水灣邊與文武百官聚會宴飲,叫上他們一起觀賞。這些機械作品的自動化程度應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只是並未記述其中的關鍵機構。船上的人偶究竟是如何工作的?至今仍然令人難以琢磨。

唐朝時,有一位很有名的小說家,名叫張鷟,每次新羅和日本的使節來到朝廷,都要打聽他有沒有新的作品問世,如果有,便立刻不惜重金和珠寶,把他的新作買走,回國後廣為傳誦。他曾寫有一部奇書《朝野僉載》,上面記述了他耳聞目睹的唐代眾多的遺事軼聞,其中就有各種機關之法。

據張鷟記載,當時的大匠楊務廉設計的行乞木僧,可說最具意趣。該木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佈施!’”這大概是歷史上關於“語音機器人”最真切的記載了。

不料,這項發明很快就落後了。洛州的一個小縣令殷文亮“刻木為人”,不僅能說話,還能唱歌吹笙,勸人飲酒。最妙的是,“飲不盡,即木小兒不肯把;飲未竟,則木妓女歌管連催”一一如果酒杯裡的酒沒有喝幹,木制機器人就不再給你斟酒;如果沒有喝盡興,就連唱帶吹地催促你繼續飲酒。

機關之術發展到唐朝,已頗為普及,且花樣繁多,已經出現在唐朝各個階層和各種用途中,機關的奇巧也更令人瞠目結舌。比如,郴州刺史王琚,用木頭雕刻成一隻木獺,將它沉到水裡就能自動捕魚,捕到魚後,便會伸著頭頸浮出水面。對於這則奇聞,張鷟有自己的推測:木獺嘴裡估計安放了與餌食連動的機關,遇有魚來食,機關便被觸發,“口合則銜魚,石發則浮出”。

唐朝武則天如意年間,海州向朝廷進獻了一位元匠人,能製造十二時辰車,其特別之處在于,當車旋轉到正南時,午門便自動開放,有駕車的馬與人從門裡探身出來,比指南車更為先進。

以上種種顯示,此時的木制機械,已經不只是按下開關後依照預先設計好的順序自動運轉了,而是能“分辨”外界的反應以進行自動調節。可以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智慧”,這種智慧簡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到了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文獻資料的數量比前代呈指數級增加。有關機關的記載更是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

福建人蘇頌是比王安石大一歲的同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但他政治上表現平平,唯獨對科技興趣很大。宋哲宗元佑年(西元1087年),蘇頌下決心要幹個大項目,他找了一個得力助手——自己的下屬韓公廉,又蒙皇上恩准立項落實了經費和人員,還成立了專門機構。

5年後,水運儀象台大功告成,皇上下詔,令三省和樞密院的官員都來參觀。這是一座高達10.5米的超大型天文鐘,以水為動力,以水的稱重變化為計時基準,將以水為動力的樞輪、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和報時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它的建造,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大科學工程”。大概由於工程過於浩大名構極為精巧複雜,史官也難以明白其中的奧妙,只好用一筆帶過說其概貌。

水運儀象台落成後只過了35年,金兵攻入開封,這座儀器隨即被拆卸後運到北京。可金國無高人,硬是沒弄明白個中奧妙,組裝不成,終至“棄毀”。

到紹興三年(西元1133年),宋高宗趙構也想在杭州恢復這一前朝巨制。他將蘇頌的兒子蘇攜召到手下,又向天下徵求蘇頌的書,組織專家討論,但最終也沒能弄明白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只好作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