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售價不到萬元的全功能隨身播放機——享聲MR1簡評+簡單對比

對於不少燒友特別是大耳機和音箱玩家而言, 享聲在台機領域推出的D系列純數位轉盤以及A系列的部分一體機都算是國貨當中不錯的選擇,

雖然說此前像A280這樣的一體機可能會和國產同類型的發燒產品有定位上和價格上的衝突和競爭, 未必吸引太多燒友的注意, 但是像D200飛秒版這類產品, 無論定位上、售價上以及專業度上應該都算是國產數位轉盤當中鶴立雞群的產品了, 如果我不是pchifi和隨身發燒玩家, 估計我早就買了, 而很明顯, D200也幾乎是國產數字轉盤當中的最好選擇之一, 雖說享聲如今D系列的數位轉盤已經出到了D300REF, 售價也去到了兇殘的16999元成為了國產你數字轉盤沒有之一的最好, 但其實這也側面證明了享聲的野心、實力以及與國外大牛產品PK的自信。

而作為一個隨身發燒玩家, MR1應該算是我入手的第三台享聲的隨身發燒產品,

而前面兩台則是分別是享聲的Esther M1模擬版和後來入手的Esther M1Pro, 一台號稱擁有飛秒時鐘的隨身播放機。 如果要說這兩台播放機的聲音怎樣, 實話說這兩台機器聲音都不差, 例如M1類比版的音樂味就非常好, 除了一些大編制外幾乎聽什麼歌都可以, 非常雜食, 而 M1Pro而在保持原有的松潤感上加強了低頻的層次感, 動態和解析力也有很大提高。 當然了, 這兩台機器很明顯是不差的, 不少人甚至喜歡得不得了, 但是中頻厚度上感覺還是平庸了點, 聽樂器和人聲不夠過癮, 所以感覺不是我的菜後這兩台機器後來都出掉了。

而說回MR1, 其實這台播放機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我就在廣州HIFI耳機與數字音訊展聽了, 當時並不知道價格, 但是摸過的玩家基本清楚, MR1比起Esther M1大多了, 體積大了1倍不止, 而且做工和設計上顯然和Esther M1完全不是一個思路的, 但是聲音上, MR1配搭我自己的HD800在當時是確確實實打動了我的, 至少在隨身上, 我在當時甚至認為MR1+HD800是最好的配搭。 因此享聲雖然後來公佈了MR1的售價是9999元這一窮凶極惡的數字,

但是如果入手MR1並把擴展包買回來, 那麼就等於白賺了一台數字轉盤和解碼耳放一體機, 同時得到了可以平衡推高阻大耳的國磚了, 讓人感覺9999元的售價在這麼多功能面前貌似也不是那麼不可接受。

一、優缺點

展會上的短時間試聽和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感受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

MR1這台機器我入手其實也有一段時間了, 就說說使用感受, 順便對比一下手頭聽了差不多2年的ANUE M2S和最近試聽的飛傲X7MarkII。 當然了, 先寫優缺點其實是不想把文章寫得太過繁雜, 下面就先把MR1的優缺點羅列一下, 對於不想看太長的人直接看完就可以跑了[表情滑稽]。

優點:

1:續航確實長,例如我用MR1推7單元的北斗星以及4單元定制TL4,就算在高性能模式下續航可以超過標稱的8小時,普通模式直接去到十一二小時去了,高增益下平衡推T1,6個小時以上也完全沒問題的,

2、聲音確實乾淨,高性能高增益模式下,推低阻的TL4也能毫無低噪,做到了真正的超級漆黑背景。

3、解析力高,聲音百搭,因為MR1本身的聲音素質就夠高了,而且比起自家曾經的旗艦Esther M1Pro,MR1的中頻密度以及動態都是全面提升,可以說聽什麼音樂都很過癮,而且MR1調音算算是很中正的,沒有各種的奇怪染色,因此不同模式下推不同耳機都不成問題。

4、推拜亞動力T1,HD800不成問題,算是隨身推旗艦大耳最簡單直接的好方案,平衡口更佳。

5、支持雙256G TF卡。

6、各種拓展功能,加上拓展包後就不單單是作為隨身國磚使用了,和官方定位一樣,適用於各種場景。數位輸出不輸專業數位轉盤。

缺點:

1:中間的轉盤實際上只是按鈕,而且手感上由於並不是金屬所以並不算特別順滑,雖然說習慣了就很好但是按下去的彈性仍然略生硬,個人倒是建議可以弄一個和山靈類似的旋轉轉盤,這樣就爽多了。

2、不帶套的話MR1很容易收集劃痕,雖說這也是鏡面產品的通病了,既提高了顏值也讓保養難度增加,不過MR1畢竟是一台9999元的機器了,如果不小心劃了太多傷疤在上面,絕對讓人傷心死,建議弄一個藍寶石玻璃版本,要不出廠貼膜也可以。

3、擴展塢的體積太大了。MR1音質最好的應該就是通過SAW_link線材進行線路XLR輸出,然後XLR到有源音箱、功放或者耳放了,但是對於極致玩法的隨身來說,這個是完全沒有考慮體積需求,例如我手頭有一款隨身的全平衡耳放ZORRO,全平衡出街聽歌的連接方式就是MR1—>SAW_link線—>擴展塢—>2條XLR線—>ZORRO—>耳機或耳塞,中間有3個大磚頭和3條線材,成為了一個大炸彈,地鐵可能都過不了。實話說如果MR1今後能夠有升級版本,直接帶平衡類比輸出,不需要擴展塢就好了。

4、系統操作並不算特別有特點。雖然說對於追求音質的人來說,MR1的系統其實也已經完全夠用,比起Esther M1的系統也更為直觀和迅速,而且功能也更多了,況且像我這種連操作上反人類的乾隆盛QA350都用慣了的人,MR1甚至已經算是傻瓜式操作,但是用習慣了手機以及飛傲的X7MarkII後,實話說就有點上癮了,MR1操作起來顯然就顯得中規中矩了,不過作為主打音質和hifi擴展功能的旗艦國磚而言,這尿性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今後的MR2是一台安卓系統的頂級旗艦播放機,那就更好了。

二、外觀、功能和操作

簡短說完優缺點後,就放幾張我拍的圖,順便說說MR1的外觀、功能和操作。

在我如今手頭的三台播放機當中,MR1無疑是最大最長最厚,同時也是最重的,但是體積上也並非無法接受,畢竟重量上也半斤不到,和飛傲X7MarkII相比也就重了十來克而已。而外觀工藝上,個人倒是認為MR1和我之前用的凱音i5、樂彼L5Pro是同一個工藝,就連金屬邊框的材料手感都有點類似,磨砂+拋邊鈍化處理,而且MR1正反面的亞力克玻璃給人類似的質感,只不過MR1在設計上有自己的理解,例如音量選擇上,MR1沒有像L5Pro那樣單獨搞一個旋鈕出來,直接通過轉盤+側面按鈕+觸摸鍵實現了所有操作,但整體上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其實MR1最大的亮點就是位於上方的SAW_link介面了,在國產隨身播放機裡面可以說是獨一無二,雖然說一些國磚也會有同軸輸出,平衡耳機口等,但是擁有平衡類比輸出以及iis數位輸出的國磚估計也就MR1了。而MR1的LO口和同軸輸出口是一體的,想要用上MR1數位輸出只需要在系統設置就行,基本上對於所有的解碼是通用的,而用上擴展塢後的XLR輸出應該算是MR1的最強類比性能了。而就如上面說的,MR1應該是隨身聽裡面唯一能夠實現全平衡類比輸出的產品了,配搭ZORRO這類全平衡隨身耳放,實現真正的平衡推耳機。

用上擴展塢後的iis數位輸出據說聲音更好,不過我手頭也沒有相對應的解碼,因此這個功能就沒有嘗試了。而作為隨身播放機使用的話,高性能模式下MR1的平衡介面應該算是最強大的輸出方式了,也足夠用了。

三、聲音

其實我上面也說了,就算是普通模式,MR1雖然並不是那種線條感很強的高冷機器,但聲音很乾淨,背景很黑,而對比自家的M1Pro也可以在解析力信息量上更勝一籌,整體聽起來泛音更為充足。當然了,我聽MR1基本上都會開啟高性能模式,在配合平衡口推耳機後,基本上可以算是達到了MR1最好聲的狀態,在高性能模式下,MR1並沒有想像中的那種增強低頻動態以及高頻亮度,聲音上反而會更為圓潤,而且擁有更高端密度,足夠毒到喜歡樂器和大動態的燒友,這顯然也是MR1的強項。

對比我手頭號稱同樣擁有飛秒振晶的AUNE M2S,MR1的高頻亮度反而會更為內斂,解析力和信息量我個人倒是認為MR1和X7MarkII以及AUNE M2S是同一個水準,不過MR1的聲音密度確實優秀,雖然說聲場上MR1聽起來是不如X7MarkII寬廣的,線條感也沒有X7MarkII那麼強,但是MR1的低頻層次感和解析力超越X7MarkII以及AUNE M2S不成問題的,就如上面說的,MR1簡直就是大動態和樂器殺手,相比之下,本來中頻密度已經非常優秀的AUNE M2S,MR1可以表現得更高密度,鋼琴弦樂的真實感也更為強烈。

在驅動力上,其實官方也給出了一個參數了,平衡驅動300歐的大耳機可以有148的不失真功率,基本上可以把拜亞動力T1推到作隨身用也完全沒問題。

MR1在平衡口下驅動拜亞動力T1的表現,對比台機歌詩德A20H平衡口驅動T1,MR1在高頻細節上是不如A20H的,整體解析力也要略低於A20H,但是低頻量感,下潛基本上都到了同一個水準,高增益模式下,MR1音量只去到50左右就能夠給T1非常大的聲壓的,而且由於A20H的中頻相對較為平淡,MR1的中頻密度甚至還要更飽滿一點。

四、關於拓展和配搭

雖然說MR1的主要定位還是旗艦國磚,但是僅僅作為一台隨身聽來用還是比較浪費的,畢竟在定位上,享聲就把MR1作為一台全功能的播放機來定位的,因此除了作為隨身聽,MR1還可以連接電腦直接XMOS非同步傳輸作為解碼耳放一體機使用,也可以讓MR1連接Wifi,並在手機上安裝8Player這類軟體直接把MR1當作播放機和媒體庫,實現比藍牙更強大的無線播放能力,直接用手機操控MR1的播放。

不過熟悉享聲的估計都清楚了,享聲在發燒產品的數位播放領域擁有極強的技術優勢,因此想要自己的MR1值回票價,把MR1作為數位轉盤使用其實也算是非常好的選擇,而且享聲也表示MR1的架構就是完全按照旗艦級轉盤設計的,參數上甚至比起D100還要低,因此不用就浪費了。

而我亦試了一下用MR1數位輸出到X20這台解碼,配搭Naim 5i2+雨後初晴的配搭,對比X20自帶的USB XMOS模組,差別其實還真比較明顯的,特別是在低頻上,MR1會更為清晰,中頻密度泛音亦更好,而連接電腦感覺還是有干擾的問題,個人認為如果家用的話,直接用MR1作為轉盤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而MR1配套的擴展塢體積確實是蠻大的,實現了MR1的兩種最強輸出,一個是XLR全平衡類比輸出,一個是HDMI介面的IIS數位信號,當然了,我的一個玩法就是,MR1捆綁擴展塢+ZORRO,實現全平衡的隨身+耳放組合,就是體積有點大,對於強迫症以及炸彈磚頭玩家而言可以一試,聲場更大高頻也更亮麗,但相對來說平衡性略弱,稍刺激,因此個人認為MR1的擴展塢XLR口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你配搭有源音箱以及耳放使用了,同時也讓MR1的性能能夠得到最強的發揮。

而耳機配搭上,其實MR1可以駕馭的大耳機還蠻多的,除非耳機的聲音本身就是怪聲,在大耳機的最佳配搭上,MR1我只推薦兩個,就是森海塞爾的HD800S以及拜亞動力T1了,非常好聽,非常中正,聽大動態很爽,而且圓潤高解析力的高頻以及強大的低頻層次感,讓MR1聽大動態樂器非常爽。當然了,有錢也直接考慮一下hifiman的HE1000也可以,聲音可以比起號稱為直推設計的EditionX更好。對於耳塞的配搭,實話說MR1非常適合我手頭低頻爆棚的北斗星,同時令人意外的是也很RE400B這條耳塞很配,整體聽感很中正也很雜食,而我手頭像鐵三角CKR10這類耳機,雖然定位是旗艦,但實話說配搭MR1是很浪費了,基本上對於耳塞的配搭,聲音中性,高素質,MR1就可以給你更好的聲音。而有機會的話,估計我會用MR1試試DITA的Dream以及老人家銀黃鸝,看看聲音能夠去到哪裡。

五、寫在最後

MR1的定位,在如今競爭極其激烈的國磚市場上,算是不走尋常路的一款產品了,聲音上,MR1是完全符合自身定位的,聲音個性不算強烈但是勝在強大的驅動力以及聽感上的出色表現,對於耳機的配搭可以說完全沒有難度,而且擴展功能顯然是MR1最讓人感覺值回票價的地方,對於專業玩家而言,MR1無論臺式,PC以及隨身,多個地方都能兼顧上,而且並不是簡單的“兼顧”,而是確確實實做到了專業,做到了極強的輸出性能,這一點估計MR1優於其他國磚產品的地方了。

優點:

1:續航確實長,例如我用MR1推7單元的北斗星以及4單元定制TL4,就算在高性能模式下續航可以超過標稱的8小時,普通模式直接去到十一二小時去了,高增益下平衡推T1,6個小時以上也完全沒問題的,

2、聲音確實乾淨,高性能高增益模式下,推低阻的TL4也能毫無低噪,做到了真正的超級漆黑背景。

3、解析力高,聲音百搭,因為MR1本身的聲音素質就夠高了,而且比起自家曾經的旗艦Esther M1Pro,MR1的中頻密度以及動態都是全面提升,可以說聽什麼音樂都很過癮,而且MR1調音算算是很中正的,沒有各種的奇怪染色,因此不同模式下推不同耳機都不成問題。

4、推拜亞動力T1,HD800不成問題,算是隨身推旗艦大耳最簡單直接的好方案,平衡口更佳。

5、支持雙256G TF卡。

6、各種拓展功能,加上拓展包後就不單單是作為隨身國磚使用了,和官方定位一樣,適用於各種場景。數位輸出不輸專業數位轉盤。

缺點:

1:中間的轉盤實際上只是按鈕,而且手感上由於並不是金屬所以並不算特別順滑,雖然說習慣了就很好但是按下去的彈性仍然略生硬,個人倒是建議可以弄一個和山靈類似的旋轉轉盤,這樣就爽多了。

2、不帶套的話MR1很容易收集劃痕,雖說這也是鏡面產品的通病了,既提高了顏值也讓保養難度增加,不過MR1畢竟是一台9999元的機器了,如果不小心劃了太多傷疤在上面,絕對讓人傷心死,建議弄一個藍寶石玻璃版本,要不出廠貼膜也可以。

3、擴展塢的體積太大了。MR1音質最好的應該就是通過SAW_link線材進行線路XLR輸出,然後XLR到有源音箱、功放或者耳放了,但是對於極致玩法的隨身來說,這個是完全沒有考慮體積需求,例如我手頭有一款隨身的全平衡耳放ZORRO,全平衡出街聽歌的連接方式就是MR1—>SAW_link線—>擴展塢—>2條XLR線—>ZORRO—>耳機或耳塞,中間有3個大磚頭和3條線材,成為了一個大炸彈,地鐵可能都過不了。實話說如果MR1今後能夠有升級版本,直接帶平衡類比輸出,不需要擴展塢就好了。

4、系統操作並不算特別有特點。雖然說對於追求音質的人來說,MR1的系統其實也已經完全夠用,比起Esther M1的系統也更為直觀和迅速,而且功能也更多了,況且像我這種連操作上反人類的乾隆盛QA350都用慣了的人,MR1甚至已經算是傻瓜式操作,但是用習慣了手機以及飛傲的X7MarkII後,實話說就有點上癮了,MR1操作起來顯然就顯得中規中矩了,不過作為主打音質和hifi擴展功能的旗艦國磚而言,這尿性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今後的MR2是一台安卓系統的頂級旗艦播放機,那就更好了。

二、外觀、功能和操作

簡短說完優缺點後,就放幾張我拍的圖,順便說說MR1的外觀、功能和操作。

在我如今手頭的三台播放機當中,MR1無疑是最大最長最厚,同時也是最重的,但是體積上也並非無法接受,畢竟重量上也半斤不到,和飛傲X7MarkII相比也就重了十來克而已。而外觀工藝上,個人倒是認為MR1和我之前用的凱音i5、樂彼L5Pro是同一個工藝,就連金屬邊框的材料手感都有點類似,磨砂+拋邊鈍化處理,而且MR1正反面的亞力克玻璃給人類似的質感,只不過MR1在設計上有自己的理解,例如音量選擇上,MR1沒有像L5Pro那樣單獨搞一個旋鈕出來,直接通過轉盤+側面按鈕+觸摸鍵實現了所有操作,但整體上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其實MR1最大的亮點就是位於上方的SAW_link介面了,在國產隨身播放機裡面可以說是獨一無二,雖然說一些國磚也會有同軸輸出,平衡耳機口等,但是擁有平衡類比輸出以及iis數位輸出的國磚估計也就MR1了。而MR1的LO口和同軸輸出口是一體的,想要用上MR1數位輸出只需要在系統設置就行,基本上對於所有的解碼是通用的,而用上擴展塢後的XLR輸出應該算是MR1的最強類比性能了。而就如上面說的,MR1應該是隨身聽裡面唯一能夠實現全平衡類比輸出的產品了,配搭ZORRO這類全平衡隨身耳放,實現真正的平衡推耳機。

用上擴展塢後的iis數位輸出據說聲音更好,不過我手頭也沒有相對應的解碼,因此這個功能就沒有嘗試了。而作為隨身播放機使用的話,高性能模式下MR1的平衡介面應該算是最強大的輸出方式了,也足夠用了。

三、聲音

其實我上面也說了,就算是普通模式,MR1雖然並不是那種線條感很強的高冷機器,但聲音很乾淨,背景很黑,而對比自家的M1Pro也可以在解析力信息量上更勝一籌,整體聽起來泛音更為充足。當然了,我聽MR1基本上都會開啟高性能模式,在配合平衡口推耳機後,基本上可以算是達到了MR1最好聲的狀態,在高性能模式下,MR1並沒有想像中的那種增強低頻動態以及高頻亮度,聲音上反而會更為圓潤,而且擁有更高端密度,足夠毒到喜歡樂器和大動態的燒友,這顯然也是MR1的強項。

對比我手頭號稱同樣擁有飛秒振晶的AUNE M2S,MR1的高頻亮度反而會更為內斂,解析力和信息量我個人倒是認為MR1和X7MarkII以及AUNE M2S是同一個水準,不過MR1的聲音密度確實優秀,雖然說聲場上MR1聽起來是不如X7MarkII寬廣的,線條感也沒有X7MarkII那麼強,但是MR1的低頻層次感和解析力超越X7MarkII以及AUNE M2S不成問題的,就如上面說的,MR1簡直就是大動態和樂器殺手,相比之下,本來中頻密度已經非常優秀的AUNE M2S,MR1可以表現得更高密度,鋼琴弦樂的真實感也更為強烈。

在驅動力上,其實官方也給出了一個參數了,平衡驅動300歐的大耳機可以有148的不失真功率,基本上可以把拜亞動力T1推到作隨身用也完全沒問題。

MR1在平衡口下驅動拜亞動力T1的表現,對比台機歌詩德A20H平衡口驅動T1,MR1在高頻細節上是不如A20H的,整體解析力也要略低於A20H,但是低頻量感,下潛基本上都到了同一個水準,高增益模式下,MR1音量只去到50左右就能夠給T1非常大的聲壓的,而且由於A20H的中頻相對較為平淡,MR1的中頻密度甚至還要更飽滿一點。

四、關於拓展和配搭

雖然說MR1的主要定位還是旗艦國磚,但是僅僅作為一台隨身聽來用還是比較浪費的,畢竟在定位上,享聲就把MR1作為一台全功能的播放機來定位的,因此除了作為隨身聽,MR1還可以連接電腦直接XMOS非同步傳輸作為解碼耳放一體機使用,也可以讓MR1連接Wifi,並在手機上安裝8Player這類軟體直接把MR1當作播放機和媒體庫,實現比藍牙更強大的無線播放能力,直接用手機操控MR1的播放。

不過熟悉享聲的估計都清楚了,享聲在發燒產品的數位播放領域擁有極強的技術優勢,因此想要自己的MR1值回票價,把MR1作為數位轉盤使用其實也算是非常好的選擇,而且享聲也表示MR1的架構就是完全按照旗艦級轉盤設計的,參數上甚至比起D100還要低,因此不用就浪費了。

而我亦試了一下用MR1數位輸出到X20這台解碼,配搭Naim 5i2+雨後初晴的配搭,對比X20自帶的USB XMOS模組,差別其實還真比較明顯的,特別是在低頻上,MR1會更為清晰,中頻密度泛音亦更好,而連接電腦感覺還是有干擾的問題,個人認為如果家用的話,直接用MR1作為轉盤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而MR1配套的擴展塢體積確實是蠻大的,實現了MR1的兩種最強輸出,一個是XLR全平衡類比輸出,一個是HDMI介面的IIS數位信號,當然了,我的一個玩法就是,MR1捆綁擴展塢+ZORRO,實現全平衡的隨身+耳放組合,就是體積有點大,對於強迫症以及炸彈磚頭玩家而言可以一試,聲場更大高頻也更亮麗,但相對來說平衡性略弱,稍刺激,因此個人認為MR1的擴展塢XLR口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你配搭有源音箱以及耳放使用了,同時也讓MR1的性能能夠得到最強的發揮。

而耳機配搭上,其實MR1可以駕馭的大耳機還蠻多的,除非耳機的聲音本身就是怪聲,在大耳機的最佳配搭上,MR1我只推薦兩個,就是森海塞爾的HD800S以及拜亞動力T1了,非常好聽,非常中正,聽大動態很爽,而且圓潤高解析力的高頻以及強大的低頻層次感,讓MR1聽大動態樂器非常爽。當然了,有錢也直接考慮一下hifiman的HE1000也可以,聲音可以比起號稱為直推設計的EditionX更好。對於耳塞的配搭,實話說MR1非常適合我手頭低頻爆棚的北斗星,同時令人意外的是也很RE400B這條耳塞很配,整體聽感很中正也很雜食,而我手頭像鐵三角CKR10這類耳機,雖然定位是旗艦,但實話說配搭MR1是很浪費了,基本上對於耳塞的配搭,聲音中性,高素質,MR1就可以給你更好的聲音。而有機會的話,估計我會用MR1試試DITA的Dream以及老人家銀黃鸝,看看聲音能夠去到哪裡。

五、寫在最後

MR1的定位,在如今競爭極其激烈的國磚市場上,算是不走尋常路的一款產品了,聲音上,MR1是完全符合自身定位的,聲音個性不算強烈但是勝在強大的驅動力以及聽感上的出色表現,對於耳機的配搭可以說完全沒有難度,而且擴展功能顯然是MR1最讓人感覺值回票價的地方,對於專業玩家而言,MR1無論臺式,PC以及隨身,多個地方都能兼顧上,而且並不是簡單的“兼顧”,而是確確實實做到了專業,做到了極強的輸出性能,這一點估計MR1優於其他國磚產品的地方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