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雲南行之巍山古城,是巍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巍山古城

如今的巍山古城巷道整嚴, 街道縱橫交錯。 古城內有25條街、18條巷, 總長約14公里。 從古城南門到文獻樓的中軸線(即今南詔街),

街寬8~10米, 路面用石條鑲砌, 古色古香。 古城裡還有一些較窄的巷道, 只能容下一人通過, 成為獨有的“一線天”景觀。

巍山歷史悠久, 古稱“蒙舍”“蒙化”。 早在漢武帝元封年間, 中央王朝即在此設立邪龍縣, 屬益州郡管轄。 唐朝初年蒙舍詔在今巍山一帶逐漸崛起,

並在唐朝的支持下吞併了洱海流域的其他五詔, 建立了顯赫一時的西南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 今巍山一帶在南詔時期為蒙舍賧;大理國前期延續南詔舊制, 後期又先後設置為蒙舍鎮、開南縣;元設蒙化州;明初因之, 中期改設蒙化府;清沿明制, 後期改為蒙化直隸廳;明國年間設蒙化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巍山縣。

巍山古城即今巍山縣城(南詔鎮), 是明清蒙化府(州、廳)的治所。 古城位於巍山盆地南部, 北距州府所在大理市54公里, 海拔1700米, 城西有紅河之源的陽瓜江, 四周群峰環繞, 古城面積約6平方公里。 巍山古城是巍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國務院第三批公佈)的核心區。

巍山古城始建於元代,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擴建為磚石城池。 據康熙《蒙化府志》載, 明蒙化府城“圍四裡三分, 計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 磚垛石牆, 垛頭一千二百七十七, 垛眼四百三十。 北門環以月城。 上建譙樓四座, 東忠武, 南迎薰, 西威遠, 北拱辰。 北樓三層, 高大可望一川。 是皆指揮范興董成。 備極堅固”, “城中馳道闊三丈。 池(護城河)深一丈, 闊三丈, 池內馳道闊三丈”。 清順治五年(1648年), 蒙化府城拱辰樓被改建為二層。 清明時期巍山古城以星拱樓(鐘鼓樓)為中心, 呈棋盤式格局。

民國年間, 主政者對蒙化縣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 先是拆除了拱辰樓前的月城及北城牆, 並在月城位置設置小公園。 同時, 拓寬拱辰樓四周, 新建一樓一底的鋪面, 從而形成了保留至今的四方格局。 北城牆的位置被拓為大街, 拱辰樓以東為新東街, 以西為新西街。 這樣明清以來以星拱樓為中心的古城格局被打破, 逐漸形成以拱辰樓為中心的格局。20世紀50年代,巍山古城的東、西、南3座城樓及城牆被拆毀,但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格局仍大致被保留了下來。

如今的巍山古城巷道整嚴,街道縱橫交錯。古城內有25條街、18條巷,總長約14公里。從古城南門到文獻樓的中軸線(即今南詔街),街寬8~10米,路面用石條鑲砌,古色古香。古城裡還有一些較窄的巷道,只能容下一人通過,成為獨有的“一線天”景觀。

巍山古城古建築遺存較多。拱辰樓、星拱樓、文廟、等覺寺、西寺、玉皇閣、東嶽宮、西竺庵、蕭宮祠、文昌書院、文華書院、南社學、北社學等一大批明清以來的古建築得以完整留存至今。古城的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大多為土木結構。沿街多設鋪面,特別是中軸線兩旁,都是清一色的老鋪面。走在古城的街上,仿佛回到了以前那個傳統的時代。“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的庭院建築在古城裡保留較多,著名的有柯家大院、劉家大院、施家大院、徐家大院等等。

巍山是名副其實的文獻名邦,明清以來這裡人文蔚起。明洪武年間城內即建蓋了文廟,弘治年間又增設書院。數百年來,巍山古城講學授課之風較為盛行。明清兩代,蒙化府(廳)共有進士23人,舉人220人,湧現了陳翼叔、張端亮、彭應古、彭翥等文化名人。

走進巍山古城,除了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到古城的古巷道、古建築、古人文,還能品嘗到豐富多彩的巍山小吃和美食,賞玩各種巍山傳統手工藝品。各式餌絲(扒肉餌絲、過江餌絲、小鍋餌絲、砂鍋餌絲、炸醬餌絲、鹵餌絲、炒餌絲、紅燒牛肉餌絲、炸醬牛肉餌絲、手工餌絲等)、米線、一根面、油粉、卷粉、餌塊、米糕、米涼蝦、炒豆、各式粑粑、各式蜜餞(橄欖蜜餞、大棗蜜餞、冬瓜蜜餞、槐果蜜餞等)、醬豆、巍山鹹菜等各種地方特色小吃都能在古城的街面上吃得到、買得到。古城的飯館也是有巍山自身的特色,除了一些本地的菜品外,全素席、回族席都是很有特色的。巍山古城的店鋪裡還有許多傳統手工藝品,草墩、各式竹編、布紮、紮染、老布鞋等等,品類齊全。

巍山古城是一座雅致而又充滿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

兩輛汽車,一前一後,從大理州府所在地下關向巍山飛馳而去。公路兩旁,山巒蒼翠、農舍明亮、樹木蔥蘢、禾苗青鬱。這巍山盛產烤煙,故一路之上常見大片大片的煙田,那寬寬的煙葉,在高原的陽光下泛出時青時黃的光芒。煙田邊,農舍旁,聳立著高高大大的烤煙房,格外的醒目。

樹木蔥蘢、禾苗青郁、煙房聳立。

車行50餘公里,便進入了巍山縣城——蒙舍。蒙舍古城始建於元代,明洪武年間拓建為蒙化府和蒙化衛城。當地志書稱:“明代的巍山城如文印,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稱忠武,西稱威遠,南稱迎熏,北稱拱辰,城中央建文筆樓,似作印柄。”蒙舍城裡大多為清時期瓦頂木架結構的建築,底層一律是小店鋪,朱紅色的木門木窗,黑底燙金的招牌,馬具店、碑刻店、裁縫鋪、補鞋店、中醫堂、古董店、冥器鋪、雜貨店等等,一應俱全。而小店的主人,並不像其他地方的小商小販一般主動招徠客人,而是閒適地坐在獨具特色的小草墩上,看遊人時來時往,抬起頭報以一個熱情的微笑……

古城裡的新街道。

午餐是在一家頗為氣派的白族四合院裡吃的,這四合院與我們在大理周城吃飯時的那一家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把它當成紮染作坊,照壁也比那一家顯得更有文化——“詩禮傳家”四個大字的旁邊,鑲嵌著兩大兩小四塊書法,以真、草、隸、篆四體書寫,居然還寫得有些功底。

先擺龍門陣,喝茶聊天。

我們到達這家四合院時,巍山縣文化局一位長得高大、豐盈的女副局長已經在那裡等候多時了。

女副局長自我介紹:“小女子姓忽。”

“乖乖嚨的咚!美女局長居然與成吉思汗的孫子、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元世祖同姓呀!”我故作驚訝狀——其實,我知道,忽必烈應該姓孛兒只斤。

“是呀,是呀!”忽副局長說自己是白族人,並把身邊的一位比她還長得結實許多的中年女性介紹給我們:“這是我的姐姐,剛從美國回來探親。”

雲南藝術學院聲樂系畢業的忽副局長邊唱山歌邊敬酒。

這頓午餐很豐盛,吃的全是山珍,如名貴菌類松茸、雞樅,以及香菇、木耳之類,這對吃慣海味的我來說頗具吸引力。但我覺得,還是巍山的民族風味小吃“粑肉餌絲”更有特色:熱騰騰的一大碗餌絲端上桌,一眼望去黃白分明、紅黃相映,絲白而細,湯白而稠,不油不膩,清香可口。相傳,當年南詔王曾用它招待大唐使節,從此名聲大振,成為南詔故地飲食文化的一大品牌。

距我們吃飯的院子不遠,有一家面店,上書“一根面”三個大字。當我問及由來,能說會道的忽副局長侃侃而談:巍山一根面,又稱扯扯面、長壽麵,是傳統的民間小吃。過去一根面只有在過年、過節、過壽、辦喜事時才吃。巍山一根面的做工可講究了:首先是和麵。麵粉要用上好的,用60度的鹽水來和麵,和麵要力度適中並多搓揉,揉至麵團軟硬恰好,拉扯有絲時最佳。面和好後,要把大大的一團搓揉成細細的一根,把勻淨的面環繞在一個大盤子裡,還要不停的在面上擦上香油,防止面與面之間粘連。其次是醒面,就是在已經環繞在大盤子裡的一根面蓋上潮濕的紗布醒三小時,並準備好麵湯、佐料和“帽子”——一般是用當地的特產荷包豆、山筍、菌子與火腿絲和紅辣椒炒匯在一起。最後就是扯面。站在水已經煮沸的鍋邊,拉起盤內醒好的面頭,用均勻的速度和適中的力量將面扯成絲狀的麵條放入鍋中,煮3分鐘左右的時間,把面撈入碗中,舀入準備好的麵湯,加上“帽子”,一碗又細又滑,色、香、味俱全的一根面就擺在了你的面前。

吃罷色、香、味俱佳的午餐,我們便驅車上國家級森林公園巍寶山。

巍山縣的名字就源于縣城東南的巍寶山,它是我國14個道教名山之一。1000多年前,南詔國的第一代國王細奴邏曾在此耕牧,後人便將其供奉在山上的土主廟裡。

進得氣勢宏偉的山門,便見一條整齊乾淨的青石路在山中蜿蜒著鋪展開來,道路的兩旁古樹參天,綿延數裡,可聞萬頃松濤;那明媚的高原陽光,透過層層的樹梢溫柔地照射下來,已然沒有了熱力,只剩下一絲溫情、一片清涼。

兩位道長踏著整齊乾淨的青石路瀟灑而來。

宮觀內霧氣裹著香氣盤旋繚繞。

20多座道教宮觀,依山就勢地散落在那密密的林間,空氣中氤氳著清新馥鬱的香氣。走到山腰的時候,太陽的光芒漸漸地隱匿,山中的霧氣開始在身邊升騰;而不遠處,依稀有悠揚動聽的樂聲縹緲傳來。

食街的黃昏,都是當地人在喝酒

家門口抽煙的老人

涼蝦不是蝦,只是形狀有點像,口感很嫩滑

鐘錶修理攤

老城門

集貿市場,賣土豆的大叔

賣豬肉的大叔

選雞妙法

要等的人還沒來

趕集的婦人

忘記叫什麼名字了

小巷裡盛開的梅花

新屋上樑

巍山是個值得一去再去的小城。

逐漸形成以拱辰樓為中心的格局。20世紀50年代,巍山古城的東、西、南3座城樓及城牆被拆毀,但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格局仍大致被保留了下來。

如今的巍山古城巷道整嚴,街道縱橫交錯。古城內有25條街、18條巷,總長約14公里。從古城南門到文獻樓的中軸線(即今南詔街),街寬8~10米,路面用石條鑲砌,古色古香。古城裡還有一些較窄的巷道,只能容下一人通過,成為獨有的“一線天”景觀。

巍山古城古建築遺存較多。拱辰樓、星拱樓、文廟、等覺寺、西寺、玉皇閣、東嶽宮、西竺庵、蕭宮祠、文昌書院、文華書院、南社學、北社學等一大批明清以來的古建築得以完整留存至今。古城的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大多為土木結構。沿街多設鋪面,特別是中軸線兩旁,都是清一色的老鋪面。走在古城的街上,仿佛回到了以前那個傳統的時代。“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的庭院建築在古城裡保留較多,著名的有柯家大院、劉家大院、施家大院、徐家大院等等。

巍山是名副其實的文獻名邦,明清以來這裡人文蔚起。明洪武年間城內即建蓋了文廟,弘治年間又增設書院。數百年來,巍山古城講學授課之風較為盛行。明清兩代,蒙化府(廳)共有進士23人,舉人220人,湧現了陳翼叔、張端亮、彭應古、彭翥等文化名人。

走進巍山古城,除了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到古城的古巷道、古建築、古人文,還能品嘗到豐富多彩的巍山小吃和美食,賞玩各種巍山傳統手工藝品。各式餌絲(扒肉餌絲、過江餌絲、小鍋餌絲、砂鍋餌絲、炸醬餌絲、鹵餌絲、炒餌絲、紅燒牛肉餌絲、炸醬牛肉餌絲、手工餌絲等)、米線、一根面、油粉、卷粉、餌塊、米糕、米涼蝦、炒豆、各式粑粑、各式蜜餞(橄欖蜜餞、大棗蜜餞、冬瓜蜜餞、槐果蜜餞等)、醬豆、巍山鹹菜等各種地方特色小吃都能在古城的街面上吃得到、買得到。古城的飯館也是有巍山自身的特色,除了一些本地的菜品外,全素席、回族席都是很有特色的。巍山古城的店鋪裡還有許多傳統手工藝品,草墩、各式竹編、布紮、紮染、老布鞋等等,品類齊全。

巍山古城是一座雅致而又充滿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

兩輛汽車,一前一後,從大理州府所在地下關向巍山飛馳而去。公路兩旁,山巒蒼翠、農舍明亮、樹木蔥蘢、禾苗青鬱。這巍山盛產烤煙,故一路之上常見大片大片的煙田,那寬寬的煙葉,在高原的陽光下泛出時青時黃的光芒。煙田邊,農舍旁,聳立著高高大大的烤煙房,格外的醒目。

樹木蔥蘢、禾苗青郁、煙房聳立。

車行50餘公里,便進入了巍山縣城——蒙舍。蒙舍古城始建於元代,明洪武年間拓建為蒙化府和蒙化衛城。當地志書稱:“明代的巍山城如文印,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稱忠武,西稱威遠,南稱迎熏,北稱拱辰,城中央建文筆樓,似作印柄。”蒙舍城裡大多為清時期瓦頂木架結構的建築,底層一律是小店鋪,朱紅色的木門木窗,黑底燙金的招牌,馬具店、碑刻店、裁縫鋪、補鞋店、中醫堂、古董店、冥器鋪、雜貨店等等,一應俱全。而小店的主人,並不像其他地方的小商小販一般主動招徠客人,而是閒適地坐在獨具特色的小草墩上,看遊人時來時往,抬起頭報以一個熱情的微笑……

古城裡的新街道。

午餐是在一家頗為氣派的白族四合院裡吃的,這四合院與我們在大理周城吃飯時的那一家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把它當成紮染作坊,照壁也比那一家顯得更有文化——“詩禮傳家”四個大字的旁邊,鑲嵌著兩大兩小四塊書法,以真、草、隸、篆四體書寫,居然還寫得有些功底。

先擺龍門陣,喝茶聊天。

我們到達這家四合院時,巍山縣文化局一位長得高大、豐盈的女副局長已經在那裡等候多時了。

女副局長自我介紹:“小女子姓忽。”

“乖乖嚨的咚!美女局長居然與成吉思汗的孫子、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元世祖同姓呀!”我故作驚訝狀——其實,我知道,忽必烈應該姓孛兒只斤。

“是呀,是呀!”忽副局長說自己是白族人,並把身邊的一位比她還長得結實許多的中年女性介紹給我們:“這是我的姐姐,剛從美國回來探親。”

雲南藝術學院聲樂系畢業的忽副局長邊唱山歌邊敬酒。

這頓午餐很豐盛,吃的全是山珍,如名貴菌類松茸、雞樅,以及香菇、木耳之類,這對吃慣海味的我來說頗具吸引力。但我覺得,還是巍山的民族風味小吃“粑肉餌絲”更有特色:熱騰騰的一大碗餌絲端上桌,一眼望去黃白分明、紅黃相映,絲白而細,湯白而稠,不油不膩,清香可口。相傳,當年南詔王曾用它招待大唐使節,從此名聲大振,成為南詔故地飲食文化的一大品牌。

距我們吃飯的院子不遠,有一家面店,上書“一根面”三個大字。當我問及由來,能說會道的忽副局長侃侃而談:巍山一根面,又稱扯扯面、長壽麵,是傳統的民間小吃。過去一根面只有在過年、過節、過壽、辦喜事時才吃。巍山一根面的做工可講究了:首先是和麵。麵粉要用上好的,用60度的鹽水來和麵,和麵要力度適中並多搓揉,揉至麵團軟硬恰好,拉扯有絲時最佳。面和好後,要把大大的一團搓揉成細細的一根,把勻淨的面環繞在一個大盤子裡,還要不停的在面上擦上香油,防止面與面之間粘連。其次是醒面,就是在已經環繞在大盤子裡的一根面蓋上潮濕的紗布醒三小時,並準備好麵湯、佐料和“帽子”——一般是用當地的特產荷包豆、山筍、菌子與火腿絲和紅辣椒炒匯在一起。最後就是扯面。站在水已經煮沸的鍋邊,拉起盤內醒好的面頭,用均勻的速度和適中的力量將面扯成絲狀的麵條放入鍋中,煮3分鐘左右的時間,把面撈入碗中,舀入準備好的麵湯,加上“帽子”,一碗又細又滑,色、香、味俱全的一根面就擺在了你的面前。

吃罷色、香、味俱佳的午餐,我們便驅車上國家級森林公園巍寶山。

巍山縣的名字就源于縣城東南的巍寶山,它是我國14個道教名山之一。1000多年前,南詔國的第一代國王細奴邏曾在此耕牧,後人便將其供奉在山上的土主廟裡。

進得氣勢宏偉的山門,便見一條整齊乾淨的青石路在山中蜿蜒著鋪展開來,道路的兩旁古樹參天,綿延數裡,可聞萬頃松濤;那明媚的高原陽光,透過層層的樹梢溫柔地照射下來,已然沒有了熱力,只剩下一絲溫情、一片清涼。

兩位道長踏著整齊乾淨的青石路瀟灑而來。

宮觀內霧氣裹著香氣盤旋繚繞。

20多座道教宮觀,依山就勢地散落在那密密的林間,空氣中氤氳著清新馥鬱的香氣。走到山腰的時候,太陽的光芒漸漸地隱匿,山中的霧氣開始在身邊升騰;而不遠處,依稀有悠揚動聽的樂聲縹緲傳來。

食街的黃昏,都是當地人在喝酒

家門口抽煙的老人

涼蝦不是蝦,只是形狀有點像,口感很嫩滑

鐘錶修理攤

老城門

集貿市場,賣土豆的大叔

賣豬肉的大叔

選雞妙法

要等的人還沒來

趕集的婦人

忘記叫什麼名字了

小巷裡盛開的梅花

新屋上樑

巍山是個值得一去再去的小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