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秋季養生 燥為秋季主氣 衣食住行如何破

立秋後的仍殘留著夏季的高溫, 總是天晴少雨, 氣候乾燥, 此時人們易感受秋燥, 損害人體的津液。 那麼, 怎樣才能把握住秋季的節氣特點, 照顧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呢?

立秋剛過, 天氣以燥熱為主, 防暑仍是重點。 但是晝夜溫差加大, 要注意其變化。 同時。 肺主秋氣, 所以秋季要謹防肺燥。 飲食方面, 以潤燥養肺為宜。

《管子》雲:“秋者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句中“收”字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指時至金秋, 萬物成熟, 果實累累, 是收穫的季節:二指秋季幹樹落英, 萬花凋零, 是斂肅的季節。

中醫認為, 燥為秋季的主氣。 秋季天氣收斂,

其氣清肅。 氣候乾燥, 失于水分滋潤, 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景象。 燥氣太過, 傷人致病, 則為燥邪。

燥邪傷人, 多自口鼻而入, 首犯肺衛, 發為外燥病證。 初秋尚有夏末之餘熱, 久睛無雨, 秋陽以曝, 燥與熱合, 侵犯人體, 發為溫燥, 深秋近冬之寒氣與燥相合, 則發為涼燥。

秋季應以養陰潤燥為主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天人相應”的重要養生理念, 如“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在春季和夏季, 人們要養護自己的陽氣, 不要吃過於生冷的食物, 這樣在秋冬季節來臨時就可以抵禦嚴寒;而在秋冬季要滋養人體的陰液, 這樣才能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的呼吸由肺氣來支配, 鼻孔則是肺氣出入的地方, 而皮膚的潤澤可以反映津液的虛實。

同時, 按照五行屬性, 肺與秋季同屬於金, 所以在四季當中, 唯秋季最易損傷肺氣及津液。 所以, 秋季容易發生口幹、舌燥、目澀、鼻衄、乾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幹結等症狀。 因而防肺燥十分重要。

在中醫養生中, 不僅提倡“天人相應”, 更強調“形神共養”。 就是在順應自然氣候變化的同時, 也要注重精神、睡眠的休養。 如在秋季, 早晨太陽出來後就應當起床, 有助於人體陽氣的升發, 保持一天充沛的精神;而晚上應當早些休息, 避免外出沾染露水, 運動要注意以靜為主, 不宜做過多劇烈、發汗的運動, 同時要調養生息, 使自己心智平和, 不做妄想, 不發怒。 這樣也是順應秋季的養生方法。

秋季養生之衣食住行

雖然民間有“春捂秋凍”的說法。

但是對幹體質虛弱, 衛外功能減弱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兒童)不能盲目遵從, 要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另外, 對身體的不同部位要區別對待。 腹部、腳部、頸部和肩部一定要注意保暖。 上腹受涼易引起胃部不適, 下腹受冷易誘發女性痛經和月經不調。

秋季穿衣建議遵循“白露身不露, 寒露腳不露”的原則, 隨天氣變化逐漸增添衣物。 但添衣勿太多太快, 要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

此外, 立秋過後, 晝短夜長, 晝夜溫差也開始逐漸變大。 也許白天還是高溫酷日, 可到了夜裡卻會有絲絲涼風襲來。 所以要及時增減衣物, 以防止因晝夜溫差而引起的感冒等疾病。

秋季養生以“滋陰潤燥”為主,

因而在食物方面應以“養陰潤肺去燥”的食物為宜。 根據中醫學理論, 肺臟對應五色之白色。 因此, 秋季吃些白色食物可起到一定的潤肺作用。 比如:白蘿蔔、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蓮子等食物;此外, 還有芝麻、蜂蜜、荸薺、葡萄、梨、柿、鳳梨、香蕉、乳品等柔潤食物。

在藥膳調補中可加入諸如沙參、百合、麥冬、枸杞等滋陰潤燥之品。 同時, 立秋過後飲食上要盡可能少食用蔥、薑、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不宜多吃燒烤。 對於脾胃虛寒之人可多食白蓮、山藥、扁豆等。

值得—提的是, 立秋之後, 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有“貼秋膘”的習俗。 然而不同體質的人群適宜不同種類的滋補之品。 .

陽虛者多見形寒怕冷, 手足不溫, 小便清長, 舌淡胖等症狀。

食補應以羊肉、韭菜等為主。 例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對陽氣虛的老年人比較適宜。

陰虛者多見潮熱盜汗, 手足心發熱, 口幹, 舌紅等症狀。 食補應以鵝肉、鴨肉、肉藕、銀耳、芹菜、菠菜、豬肝、芝麻等為主。

氣虛者見體倦乏力, 少氣懶言, 不思飲食, 舌淡苔薄白等症狀。 食補可選用山藥、魚類、黃豆、大棗、蓮子、桂圓等。

血虛者多見失眠健忘, 面色萎黃, 月經量少色淡, 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症狀。 食補可選用豬肉、雞肉、動物肝、紅棗、骨頭湯等。

秋季進補並非多多益善。 建議進補時從小量開始, 根據自己的感覺適量遞增, 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渾身舒服為合適。 但食療不能完全代替藥物治療, 如感到身體明顯不適, 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南方地區立秋過後天氣仍然以暑熱為主, 人體的脾胃功能相對較差,過早進補易引發上火、腹瀉等病症。因而南方地區的居民“秋補”最好選在深秋,天氣轉涼之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且不可盲目跟從。

《內經》有言,秋天作息時應“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深秋季節,氣候雖較寒冷,但也不能終日閉戶或夜間蒙頭睡覺,要養成開窗而居,露頭而睡的好習慣,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利減少呼吸道感染、頭暈、疲倦等症。

建議 睡眠時間以7到8小時為宜。夜半子時(23點至次日淩晨l點)為一天中陰氣最盛之時,因此應在子時以前入睡,以便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

秋高氣爽,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此時,要注意耐寒鍛煉,以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提高機體的抗寒、抗病力。

秋季的體育鍛煉宜選擇清晨空氣清新、環境安靜優美之所,尤以晨間林蔭道旁鍛煉為宜。鍛煉的強度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年老體弱者以打太極拳、慢跑、散步等輕型運動為宜。適度運動,以輕微出汗為宜。

防病

初秋保健應注意設“三防”——防中暑、腹瀉、過早進補。

立秋已過,但“秋老虎”帶來的高溫炎熱還將持續一個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雲淡,紫外線照射強度大,“中暑”的餘威仍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及時補水,不要等口乾舌燥時才喝水,運動後喝點淡鹽水,補充在運動過程中流失的鹽分;不宜空腹運動,因為空腹時易中暑;戶外活動中如果覺得不舒服應立即停止,並到陰涼處休息。

盛夏酷暑,人們胃口較差,脾胃功能減弱。進入初秋後,飲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瀉,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日常飲食需注意衛生,不宜大量進食大補或難消化類食物,加重腸胃負擔。少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淡水生魚片合較多寄生蟲,不提倡吃。小孩體質較弱,容易感染輪狀病毒,一旦出現高燒、腹瀉、脫水明顯等症狀,應及時送醫。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心態對健康至關重要。學會釋放壓力,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

人體的脾胃功能相對較差,過早進補易引發上火、腹瀉等病症。因而南方地區的居民“秋補”最好選在深秋,天氣轉涼之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且不可盲目跟從。

《內經》有言,秋天作息時應“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深秋季節,氣候雖較寒冷,但也不能終日閉戶或夜間蒙頭睡覺,要養成開窗而居,露頭而睡的好習慣,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利減少呼吸道感染、頭暈、疲倦等症。

建議 睡眠時間以7到8小時為宜。夜半子時(23點至次日淩晨l點)為一天中陰氣最盛之時,因此應在子時以前入睡,以便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

秋高氣爽,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此時,要注意耐寒鍛煉,以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提高機體的抗寒、抗病力。

秋季的體育鍛煉宜選擇清晨空氣清新、環境安靜優美之所,尤以晨間林蔭道旁鍛煉為宜。鍛煉的強度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年老體弱者以打太極拳、慢跑、散步等輕型運動為宜。適度運動,以輕微出汗為宜。

防病

初秋保健應注意設“三防”——防中暑、腹瀉、過早進補。

立秋已過,但“秋老虎”帶來的高溫炎熱還將持續一個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雲淡,紫外線照射強度大,“中暑”的餘威仍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及時補水,不要等口乾舌燥時才喝水,運動後喝點淡鹽水,補充在運動過程中流失的鹽分;不宜空腹運動,因為空腹時易中暑;戶外活動中如果覺得不舒服應立即停止,並到陰涼處休息。

盛夏酷暑,人們胃口較差,脾胃功能減弱。進入初秋後,飲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瀉,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日常飲食需注意衛生,不宜大量進食大補或難消化類食物,加重腸胃負擔。少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淡水生魚片合較多寄生蟲,不提倡吃。小孩體質較弱,容易感染輪狀病毒,一旦出現高燒、腹瀉、脫水明顯等症狀,應及時送醫。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心態對健康至關重要。學會釋放壓力,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