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瀘州:千年商埠 千年繁華

千年古郡 文創江陽~川江文旅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專稿(03)

千年商埠, 千年繁華

官國柱

瀘州江陽, 歷史上的川南重鎮。

江陽瀘州, 川南重鎮商埠口岸。

“南定樓前碧草春, 荔枝林下少埃塵……青箬海商船舫集, 紅裝營妓管弦新。 多情莫悔登臨數, 良夜何妨秉燭頻。 ”~這是元代第一才子楊升庵 在瀘州期間, 身臨“城上人家水上城, 酒樓紅處一江明”寫下的, 為我們展現了500多年前瀘州作為商業名都的繁榮景象, 宛若一幅《清明上河圖》。

兩千多年來, 江陽不管怎麼更迭變故, 但商貿一直繁華至今。

長江沱江兩江那川流不息舟楫, 使江陽商埠從古至今都十分繁華。

瀘州商業的興旺與衰落, 其實, 是江陽商業的起起伏伏。

在老瀘州的歷史中, 商業一直是在江陽集中體現出來的。

秦始皇時期, 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 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

周代與春秋戰國時期, 瀘州北部為巴國地, 南部為夜郎界。

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 設置江陽郡成為“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

唐代農業發達, 瀘州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

宋代, 瀘州成為“西南會要”, 號稱“蜀南糧倉”。

元代, 准許釀酒、制鹽、制茶、分兵屯田, 修築馬道、橋樑, 開闢驛傳, 製造木船發展航運事業,

溝通物資交流, 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明朝, 瀘州進入全國33個較大的商業及手工業城市行列。

清代, 實行移民入川, 促進瀘州經濟、文化發展, 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民國時期, 瀘州開始有了現代工業, 經濟呈現繁榮。

從瀘州, 從瀘州核心江陽的歷史走向, 可以看出, 江陽一直商埠口岸。

瀘州初具了商埠口岸、要道的商貿通邊陲重鎮雛型。

江陽商貿走向繁榮, 有幾個重要階段和時期及節點。

第一個階段:奠定商貿基礎, 漢朝邊吏唐蒙推動。

這一階段, 有個重大事件發生, 那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 唐蒙劈南域, 瀘州成了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據點。

由此, 是從當時瀘州域內一美食美味產生的。

唐蒙, 漢武帝時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 主要負責南粵事務。 一日, 唐蒙在番禺城中參加宴會, 席上一道紅燒豬肉, 色香味俱佳, 特別鮮美 可口。 一打聽, 才知此菜是用蜀郡特產的香醬佐制而成。 其大為驚訝, 經多方打聽, 瞭解到枸醬是由夜郎道轉運到南越去的。

聯想到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許多問題, 於是, 上書漢武帝, 提出通夜郎以制南越的計畫。 這一發現在古代西南開發史上意義重要大、拉開了中國首次西部大開發的帳幕, 也使瀘州成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據點。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置犍為郡, 領江南朝劉宋、齊置東江陽郡。

第二個階段:確立商貿規模,盛唐程咬金功不可沒。

唐代,瀘州農業發達,軍事地位也更加重要。唐太宗時期,設都督府于瀘州,程知節(程咬金)、左難當等名將,先後出任“瀘州大都督”建置為10個羈縻州(後增加到14個),接受中央政權的羈縻統治。程咬金使用兩把斧頭的“三板斧”方式,大刀闊斧治理瀘州,非常有成效。程咬金立下不少功勞,封盧國公,在他管轄期間,促進了瀘州發展。

第三個階段:創造商貿繁榮,宋朝宋徽宗力主。

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二日,宋徽宗御筆下詔:瀘州西南要會。由此,瀘州江陽控制一路,邊閫之寄,付畀非輕,可升為節度,賜名瀘川軍。這份詔書,充分肯定了瀘州當時的政治、軍事地位,使瀘州這座“西南要會”之城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瀘州成為“西南會要”,號稱“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鹽業開始發展。進入了第一次經濟繁榮期的頂峰。不僅首次躍升為與成渝比肩的西南第三大城,也成為全國26個每年增收商稅10萬貫以上的州、郡之一。

天生重慶,鐵打瀘州也是由此而來。

第四個階段:推動商貿發展,清朝時期川江興業。

明洪武二十三年(西元1390年)對於永寧河和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對於赤水河的疏鑿,進一步擴大了內地同滇黔之間的物資交流,大量的滇銅、黔鉛源源不斷地運到瀘州,裝滿一支又一支船隊,由江陽河道經重慶轉運出川。雲南貴州人民需要的糧食、食鹽和布帛等物資,也多由瀘州轉口運去。

這段時期,瀘州躋身全國33個“商賈輻湊處”之列,進入了發展的頂峰。

第五個階段:擴張商貿發展,四川總督丁寶楨。

光緒二十七年,四川總督丁寶楨改革鹽政,在瀘州設立四川鹽運總局,統一辦理川鹽發運事宜,徵收過境鹽稅。這不僅使瀘州地方財稅收入大大增加,也保證了舊有民間木船比以前有更多的貨物可運,從而使得木船運輸業進一步繁榮。萬里長江黃金水道上,輪船木船上下往來,更加熙熙攘攘。城中心東西走向主長街(即今日瀘州市江陽區迎暉路)上,高高聳立著3座青石牌坊,其中一座顏額大書“川南第一州”。瀘州再次崛起,成為川滇黔結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第六個階段:開拓商貿流通,傍靠民國重慶。

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四川省裁州撤府,由省直接轄縣。旋又恢復道制,重新在瀘州設置下川南道(後改名永寧道),管轄範圍包括今日瀘州、內江、自貢、宜賓、資陽5市(地)和樂山市的井研、馬邊等縣。1935年,蔣介石統一四川,實行新縣制,分全省為13個行政督察區,在瀘州設置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作為四川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下轄瀘縣、隆昌、富順、合江、納溪、古宋、敘永、古藺8縣,直到解放。這一時期,瀘州開始有了現代工業,在抗日戰爭前期和中期,作為大後方,瀘州經濟得到進一步繁榮。這一時期四川的四強是“成渝瀘萬(萬州)”。

第七個階段:提升商貿地位,解放建設時代。

解放後,直到50年代初期,瀘州城市的規模及其街市佈局,在全川乃至西南三省,都還是第一流的。當時的省級政府“川南人民行政公署”,1950年元月在自貢市組建成立不到一個月,便遷來瀘州。因為當時瀘州依然保有川南地區經濟、軍事和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理所當然地應當被選定為川南地區的政治中心。設立川南行政公署,轄樂自宜瀘樂川南五市。

1960年撤銷瀘州專區,瀘州才被降級,發展滯後。

第八個階段:迎來商貿機遇,進入直轄時期。

直到1983年重新建立地級市,仍然未止住下滑的趨勢,1983年建市後到1997年之間,瀘州由建市初期的四川並列第三城,經濟第五城,相繼被綿陽宜賓樂山超過,僅僅名列第八。從九十年代初自籌資金修建斷頭地方鐵路的尷尬來看,瀘州甚至一度在四川交通網絡中面臨徹底邊緣化的危機。直到1997年重慶直轄,瀘州的尷尬境地才獲得了轉機,但由於交通建設嚴重滯後,仍然舉步維艱。進入新千年,在長達40年的衰落後,才終於觸底回升。

第九個階段:千載難逢商機,改革開放時代。

宜瀘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和瀘州至貴州赤水(川黔第二高速公路)建設,瀘州高速公路網將往六個方向呈放射狀發散,加上高等級公路路網將更加完善。鐵路方面,修建中的隆百鐵路連接四川與貴州並延伸至廣西北海港,成為四川南下出海的南大門,重慶-昆明高速鐵路將把渝川滇三省連接起來,並和聯通貴州和兩廣的隆百鐵路在此交匯。

瀘州機場、瀘州港口的發展,重慶的直轄在十年後最終意外使得瀘州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得到了漸次恢復,把瀘州重新建設成為川黔滇渝四省市結合部旅遊、物流集散中心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再次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

江陽,瀘州之核。

江陽,上千年的商貿起伏,都未改變川南商埠重鎮角色。

無論商貿平臺怎麼去搭建,江陽,旁依長江和沱江的獨具商埠優勢,以及這一方廣域民眾那固有的傳統商埠口岸,那是永遠壓陳在心裡的。

前不久,通過茜草組團規劃設計,就再次明確利用瀘州門戶區位、文化歷史資源與現代服務業的集聚,成為立足瀘州、面向川滇黔渝四省,幫助瀘州提升開放度與擴大知名度的一個嶄新的極具現代氣息的活力都會,集現代金融、會議會展、星級酒店、文化休閒、生態居住等功能於一體,重塑瀘州開放性商埠酒港城市形象。

這,便是江陽商埠港城的再次揚帆啟航。

正如這方民眾習慣了的:走,到水井溝逛街去。

水井溝,是瀘州江陽的,城市核心之膽。

因為,瀘州江陽上千年的城市核心之膽,只有一個。

千年古郡 文創江陽

川江文旅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主辦單位

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

中共瀘州市江陽區委宣傳部

瀘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

四川熙和行銷策劃有限公司

撰稿:官國柱/四川川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撰稿團隊:《瀘州新農村》雜誌

網路平臺支援:川南經濟網、川南線上

主編:官國柱

編輯:陳彬、陶小燕、易雪鷹、初旭

第二個階段:確立商貿規模,盛唐程咬金功不可沒。

唐代,瀘州農業發達,軍事地位也更加重要。唐太宗時期,設都督府于瀘州,程知節(程咬金)、左難當等名將,先後出任“瀘州大都督”建置為10個羈縻州(後增加到14個),接受中央政權的羈縻統治。程咬金使用兩把斧頭的“三板斧”方式,大刀闊斧治理瀘州,非常有成效。程咬金立下不少功勞,封盧國公,在他管轄期間,促進了瀘州發展。

第三個階段:創造商貿繁榮,宋朝宋徽宗力主。

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二日,宋徽宗御筆下詔:瀘州西南要會。由此,瀘州江陽控制一路,邊閫之寄,付畀非輕,可升為節度,賜名瀘川軍。這份詔書,充分肯定了瀘州當時的政治、軍事地位,使瀘州這座“西南要會”之城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瀘州成為“西南會要”,號稱“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鹽業開始發展。進入了第一次經濟繁榮期的頂峰。不僅首次躍升為與成渝比肩的西南第三大城,也成為全國26個每年增收商稅10萬貫以上的州、郡之一。

天生重慶,鐵打瀘州也是由此而來。

第四個階段:推動商貿發展,清朝時期川江興業。

明洪武二十三年(西元1390年)對於永寧河和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對於赤水河的疏鑿,進一步擴大了內地同滇黔之間的物資交流,大量的滇銅、黔鉛源源不斷地運到瀘州,裝滿一支又一支船隊,由江陽河道經重慶轉運出川。雲南貴州人民需要的糧食、食鹽和布帛等物資,也多由瀘州轉口運去。

這段時期,瀘州躋身全國33個“商賈輻湊處”之列,進入了發展的頂峰。

第五個階段:擴張商貿發展,四川總督丁寶楨。

光緒二十七年,四川總督丁寶楨改革鹽政,在瀘州設立四川鹽運總局,統一辦理川鹽發運事宜,徵收過境鹽稅。這不僅使瀘州地方財稅收入大大增加,也保證了舊有民間木船比以前有更多的貨物可運,從而使得木船運輸業進一步繁榮。萬里長江黃金水道上,輪船木船上下往來,更加熙熙攘攘。城中心東西走向主長街(即今日瀘州市江陽區迎暉路)上,高高聳立著3座青石牌坊,其中一座顏額大書“川南第一州”。瀘州再次崛起,成為川滇黔結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第六個階段:開拓商貿流通,傍靠民國重慶。

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四川省裁州撤府,由省直接轄縣。旋又恢復道制,重新在瀘州設置下川南道(後改名永寧道),管轄範圍包括今日瀘州、內江、自貢、宜賓、資陽5市(地)和樂山市的井研、馬邊等縣。1935年,蔣介石統一四川,實行新縣制,分全省為13個行政督察區,在瀘州設置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作為四川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下轄瀘縣、隆昌、富順、合江、納溪、古宋、敘永、古藺8縣,直到解放。這一時期,瀘州開始有了現代工業,在抗日戰爭前期和中期,作為大後方,瀘州經濟得到進一步繁榮。這一時期四川的四強是“成渝瀘萬(萬州)”。

第七個階段:提升商貿地位,解放建設時代。

解放後,直到50年代初期,瀘州城市的規模及其街市佈局,在全川乃至西南三省,都還是第一流的。當時的省級政府“川南人民行政公署”,1950年元月在自貢市組建成立不到一個月,便遷來瀘州。因為當時瀘州依然保有川南地區經濟、軍事和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理所當然地應當被選定為川南地區的政治中心。設立川南行政公署,轄樂自宜瀘樂川南五市。

1960年撤銷瀘州專區,瀘州才被降級,發展滯後。

第八個階段:迎來商貿機遇,進入直轄時期。

直到1983年重新建立地級市,仍然未止住下滑的趨勢,1983年建市後到1997年之間,瀘州由建市初期的四川並列第三城,經濟第五城,相繼被綿陽宜賓樂山超過,僅僅名列第八。從九十年代初自籌資金修建斷頭地方鐵路的尷尬來看,瀘州甚至一度在四川交通網絡中面臨徹底邊緣化的危機。直到1997年重慶直轄,瀘州的尷尬境地才獲得了轉機,但由於交通建設嚴重滯後,仍然舉步維艱。進入新千年,在長達40年的衰落後,才終於觸底回升。

第九個階段:千載難逢商機,改革開放時代。

宜瀘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和瀘州至貴州赤水(川黔第二高速公路)建設,瀘州高速公路網將往六個方向呈放射狀發散,加上高等級公路路網將更加完善。鐵路方面,修建中的隆百鐵路連接四川與貴州並延伸至廣西北海港,成為四川南下出海的南大門,重慶-昆明高速鐵路將把渝川滇三省連接起來,並和聯通貴州和兩廣的隆百鐵路在此交匯。

瀘州機場、瀘州港口的發展,重慶的直轄在十年後最終意外使得瀘州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得到了漸次恢復,把瀘州重新建設成為川黔滇渝四省市結合部旅遊、物流集散中心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再次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

江陽,瀘州之核。

江陽,上千年的商貿起伏,都未改變川南商埠重鎮角色。

無論商貿平臺怎麼去搭建,江陽,旁依長江和沱江的獨具商埠優勢,以及這一方廣域民眾那固有的傳統商埠口岸,那是永遠壓陳在心裡的。

前不久,通過茜草組團規劃設計,就再次明確利用瀘州門戶區位、文化歷史資源與現代服務業的集聚,成為立足瀘州、面向川滇黔渝四省,幫助瀘州提升開放度與擴大知名度的一個嶄新的極具現代氣息的活力都會,集現代金融、會議會展、星級酒店、文化休閒、生態居住等功能於一體,重塑瀘州開放性商埠酒港城市形象。

這,便是江陽商埠港城的再次揚帆啟航。

正如這方民眾習慣了的:走,到水井溝逛街去。

水井溝,是瀘州江陽的,城市核心之膽。

因為,瀘州江陽上千年的城市核心之膽,只有一個。

千年古郡 文創江陽

川江文旅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主辦單位

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

中共瀘州市江陽區委宣傳部

瀘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

四川熙和行銷策劃有限公司

撰稿:官國柱/四川川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撰稿團隊:《瀘州新農村》雜誌

網路平臺支援:川南經濟網、川南線上

主編:官國柱

編輯:陳彬、陶小燕、易雪鷹、初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