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育兒視點:親愛的家長,不要一味讓孩子道歉!

魯迅在《拿來主義》當中提到對待外來事物的態度時, 提出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覺得這是經典當中的經典, 其實不光是對待外來事物, 對待上下五千年的教子育兒的理念與思想, 我們也應當要仔細咂摸, 絕不能拿來主義直接套用, 很多的東西也需要我們探尋到其中的精華, 同時把不適合這個時代或者我們孩子的東西摒棄掉。

對於3-6歲孩子來講, 是一個人個性形成的關鍵期, 成人在這個時期給到孩子的一些灌輸, 很可能對孩子未來為人處事的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那麼孩子做錯了事情要道歉, 這是自古以來, 我們教育子女一直沿襲的法則, 首先孩子做錯了事情要道歉, 從字面意思上來瞭解, 是沒有毛病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做錯了事情要道歉這句話放在3-6歲孩子身上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我們必須要充分瞭解3-6歲孩子的年齡以及心理發育特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強, 心智發展並不成熟, 並不能百分百的明辨是非, 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與自尊心, 我們應該充分的瞭解孩子, 學會適時的情景教育。 基於此, 我覺得有一點我們必須認真考慮,

那就是何為做錯事?很多時候兩個小朋友在一塊玩耍, 玩著玩著其中一個哭了起來, 委屈的訴說另外一個孩子欺負他, 那多數情況, 另外一個孩子的家長就會立刻把做錯事這頂帽子扣在孩子頭上, 不管是在事發現場還是回到家, 會不停的要求孩子道歉, 要意識到自己錯了, 但是在孩子看來他可能不會這樣想, 他的心裡想的可能是“明明剛才他想推我, 只不過我沒讓他推, 怎麼就是我的錯了呢?”,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瞭解事發的真實情況的時候, 切不可給孩子亂扣帽子, 要瞭解清楚事實真相, 科學的處理方式應該是, 假設並不是自己的孩子故意為之, 應該建議孩子跟自己一起去哄哄那個在哭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溝通和交往, 這樣孩子的內心會非常的高興, 因為他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被尊重了。

我們再來說說道歉, 很多家長把道歉當做了口頭禪, 孩子的行為稍稍有些偏離, 就開始讓孩子道歉。 廁所忘記沖, 要給媽媽道歉;吃飯的時候沒喊爸爸一塊,

要跟爸爸道歉;晚上睡覺因為興奮, 在屋裡吵鬧, 驚著隔壁奶奶了, 要跟奶奶道歉。 真的不知道哪裡來的這麼多必須道歉的理由, 其實很多事情你要求他道歉, 你會發現到下一次他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說你讓他道歉只是形式, 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讓他理解為什麼那樣做是不合理的(同樣不能動不動就說不對), 比如沒有沖廁所, 那好就牽著他的小手, 讓他一塊走到洗手間, 關上門, 讓他聞一聞有什麼味道, 然後告訴他假設所有人都這樣做, 那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結果, 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行為帶來的不利的後果, 假設他一次記不住, 那就再來第二次、第三次。

不要動不動就讓孩子道歉,否則的話這樣的一種固化的思維會讓孩子做事沒有魄力,做什麼都要退避三舍,生怕自己的行為會觸發那道被要求道歉的機關。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真的需要我們的教育帶有一點藝術性。教育本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不懂就要學,不懂孩子就要學會去瞭解孩子,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要知道最瞭解孩子的人應該是你。

不要動不動就讓孩子道歉,否則的話這樣的一種固化的思維會讓孩子做事沒有魄力,做什麼都要退避三舍,生怕自己的行為會觸發那道被要求道歉的機關。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真的需要我們的教育帶有一點藝術性。教育本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不懂就要學,不懂孩子就要學會去瞭解孩子,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要知道最瞭解孩子的人應該是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