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最後的安排,從未設置“七十二疑塚”

西元208年,曹操召名醫華佗做他的私人醫生, 為其治療“頭風眩”之症。 華佗用針灸為他止痛, 卻始終找不到根治之法。 不久, 華佗不願再做私人醫生, 曹操一怒之下,將其處死。 從此, 他的“頭風眩”再也無人能治。

西元218年, 劉備率軍進攻曹操佔據的陝西重鎮漢中。 63歲的曹操擔心漢中失守, 於是拖著病體, 親自出征。 然而, 兩軍相持了一個多月, 曹操始終無法取勝。 最後,他意識到自己並無取勝的把握, 於是在西元219年秋放棄了漢中。 劉備大軍隨即進駐。 曹操親自指揮的最後一場大戰,就這樣黯然落幕了。

此時,曹操的“頭風眩”已十分嚴重。

據現代醫學專家考證, 此病即偏頭痛。 由於曹操事務繁多, “思慮過甚”, 加劇了病情。 他自知命不長久, 開始考慮後事。

據《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記載, 曹操一生娶了14位夫人, 生有25個兒子。 長子曹昂戰死沙場時, 曹操正值壯年, 並沒有認真考慮過繼承人問題。

後來, 他立卞夫人為正室。 卞夫人生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丕成為嫡長子。

據文獻記載,曹操有意識地考慮繼承人問題, 是在西元208年。 那時, 身居丞相的他已將北方平定。 但他那時已54歲, 漸入老境, 且時時受到病痛的折磨。 因此,他想把統一中國的重任, 託付給一個有才能的繼承者。 曹操最先看中的是曹沖。 曹沖機智、仁愛, 常能糾正父親“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帶來的弊病。 但不幸的是, 曹沖早亡。 曹丕後來常說:“若使倉舒(曹沖的字型大小)在,我亦無天下。 ”

曹沖死後, 諸多兒子當中, 只有曹植的才情真正打動了曹操。 但是, 曹丕長期以嫡長子身份參政, 與世族交結, 已形成一股相當龐大的勢力。 這引起了曹操的不快。

他擔心,曹丕將來受制於世族, 從而改變他的治國之道。 於是, 曹操特地為曹植聘請了一批謀士, 希望曹植能與曹丕相抗衡。

然而, 曹操的這一做法遭到了世族的強烈反對。 他的心腹謀臣賈詡也勸他改變主意。 西元217年, 曹操無奈地“放棄”了愛子曹植,正式確定曹丕的繼承人地位。

隨後,曹操進行了嚴密的政治安排。 他限制其他兒子的權勢, 尤其是曹植, 先後處死了曹植的妻子和親信楊修, 以此穩固曹丕的地位。 但在彌留之際, 他又打算改變主意。 據《三國志?任城王彰傳》記載, 西元220年, 曹操在洛陽病重, 急召當時駐守長安、諸子中最有武略的曹彰回來。 據推測, 他是想讓曹彰輔助曹植, 一文一武, 繼承他的事業。 但是, 曹彰還未趕到洛陽,

曹操就已撒手人寰。 隨即, 在世族重臣的操縱下,曹丕迅速繼任魏王。

早在去世前兩年, 曹操就頒佈了一道《終令》, 即遺囑, 安排身後之事:“古之葬者, 必居瘠薄之地。 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 因高為基, 不封不樹。 周禮, 塚人掌公墓之地, 凡諸侯居左右以前,

卿大夫居後, 漢制亦謂之陪陵。 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 宜陪壽陵, 其廣為兆域, 使足相容。 ”

在這份遺囑中, 曹操將自己的後事安排得十分詳盡:因敬仰戰國時的水利專家西門豹, 他希望自己的墓地與西門豹祠(位於今安陽市安豐鄉)比鄰;墓地要建在貧瘠的土地上, 地勢要高, 上面既不要封土, 也不要種樹, 不做任何標記;周圍還要留出足夠的空地, 好讓有功之臣死後葬在他身邊。

西元220年, 曹操在臨終前, 又頒佈了《遺令》:“吾死之後, 持大服如存時勿遺。 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 葬畢便除服。 其將兵屯戍者, 皆不得離屯部, 有司各率乃職。 斂以時服, 葬於鄴之西岡, 上與西門豹祠相近, 無藏金玉珍寶。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 使著銅雀台, 善待之……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這份最後的交代,除了再次要求被葬在西門豹祠旁邊,還明確地要求“一切從簡”——給他穿平常的服裝下葬,不要陪葬金玉珍寶,文武百官不要大舉服喪……在《遺令》的最後,曹操還表達了對親人的依戀,希望家人日後常常登上墓地附近的銅雀台,眺望他的陵墓。

西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66歲。曹丕遵照遺囑,將父親的遺體安葬在他生前指定的位置。

從曹操頒佈的《終令》和《遺令》中可以看出,他從來沒想過要隱瞞自己陵墓的位置。

西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親征高句麗。途中,他拜謁了曹操墓,並親自作了一篇題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由此可見,那時,曹操墓的位置並非秘密。唐代中後期編纂的《元和郡縣誌》,也明確記載說,曹操的墓地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30裡處,與西門豹祠相距約15裡。這一記載,與2009年年底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到了宋代,史書上對曹操墓的記載,突然變得語焉不詳。後世有學者推測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曹操墓附近的彰河氾濫改道,把墓地給沖毀了,導致宋人無處尋覓。

與此同時,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塚”的說法開始出現。南宋地理專著《輿地紀勝》,首次採用這一說法:“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疑塚七十二。”此後,“七十二疑塚”逐漸被演繹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曹操為了防止後人盜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出殯時,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被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72座墓室內……

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七十二疑塚”發生的故事,越來越離奇。南宋和金對峙時,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漢自居,謾駡金朝是“奪權竊國的曹魏”。挨駡的金朝就乾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每年祭祀曹操。但當時,已無人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裡,金人於是將錯就錯,對72座疑塚統統祭奠一番。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在修改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時,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描寫。就這樣,傳說成了“遺命”,“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更加深入人心。

從晚清至民國,漳河兩岸的72座疑塚,大多被人盜掘過。但據專家考證,它們都是北魏、北齊時代的墓地,與曹操毫無關聯。

善待之……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這份最後的交代,除了再次要求被葬在西門豹祠旁邊,還明確地要求“一切從簡”——給他穿平常的服裝下葬,不要陪葬金玉珍寶,文武百官不要大舉服喪……在《遺令》的最後,曹操還表達了對親人的依戀,希望家人日後常常登上墓地附近的銅雀台,眺望他的陵墓。

西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66歲。曹丕遵照遺囑,將父親的遺體安葬在他生前指定的位置。

從曹操頒佈的《終令》和《遺令》中可以看出,他從來沒想過要隱瞞自己陵墓的位置。

西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親征高句麗。途中,他拜謁了曹操墓,並親自作了一篇題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由此可見,那時,曹操墓的位置並非秘密。唐代中後期編纂的《元和郡縣誌》,也明確記載說,曹操的墓地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30裡處,與西門豹祠相距約15裡。這一記載,與2009年年底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到了宋代,史書上對曹操墓的記載,突然變得語焉不詳。後世有學者推測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曹操墓附近的彰河氾濫改道,把墓地給沖毀了,導致宋人無處尋覓。

與此同時,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塚”的說法開始出現。南宋地理專著《輿地紀勝》,首次採用這一說法:“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疑塚七十二。”此後,“七十二疑塚”逐漸被演繹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曹操為了防止後人盜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出殯時,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被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72座墓室內……

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七十二疑塚”發生的故事,越來越離奇。南宋和金對峙時,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漢自居,謾駡金朝是“奪權竊國的曹魏”。挨駡的金朝就乾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每年祭祀曹操。但當時,已無人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裡,金人於是將錯就錯,對72座疑塚統統祭奠一番。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在修改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時,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描寫。就這樣,傳說成了“遺命”,“七十二疑塚”的說法更加深入人心。

從晚清至民國,漳河兩岸的72座疑塚,大多被人盜掘過。但據專家考證,它們都是北魏、北齊時代的墓地,與曹操毫無關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