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豆瓣日記: 結束為什麼這麼難?

本文作者“陳海賢”,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 我會遇到很多處於轉變期的人。 他們入學了、畢業了、結婚了、離婚了、工作了、離職了、外遇了、失戀了、換工作了、生病了或者康復了, 找到了一個夢想或者放棄了一個夢想, 零零總總。

他們所面臨的轉變, 有些是主動的, 有些是被動的, 有些積極, 有些消極, 有些蓄謀已久, 有些猝不及防。 但是, 當某個重要的生活事件出現在他們面前, 轉變忽然從和風細雨變成了電閃雷鳴, 他們總會在感慨世事無常的同時有些不知所措。

於是他們會問我:「怎麼才能儘快開始新的生活呢?」

威廉. 布裡奇斯在《轉變》中寫道, 轉變要經歷三個階段:結束——迷茫——重生。 大部分人都希望能直接跨過前兩個階段, 馬上開始新生活。 哪怕是積極的變化, 也總是包含著結束。 而結束總是讓人痛苦的, 因為結束裡包含了失去。 無論是失去一個身份、一種習慣、一段關係、還是一段時光, 失去讓人痛苦, 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在結束中失去了一部分舊的自我。

可是大部分處於轉變中的人, 對於結束的主題都茫然無知, 或者也不太感興趣。 他們理所當然地覺得, 一件事結束了, 那它就是結束了。 當務之急是重整旗鼓重新出發而不是回顧過去的時光。 很少有人去思索結束的含義, 更少有人會瞭解, 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無法完成轉變進入下一個階段,

是因為他們在「結束」這個階段就被卡住了。 他們既希望這件事快點結束, 也希望自己不用承擔結束的痛苦。

結束是艱難的。 我很喜歡的電影《情書》, 講的就是關於結束和開始的故事。 電影裡的女主角博子一直走不出未婚夫登山去世的陰影, 當她看到未婚夫的畢業冊上有地址, 忍不住偷偷照那個地址給未婚夫寫了封信。

收到回信, 她喜出望外, 並固執地想讓自己相信這就是她的未婚夫寄來的。 寄信的當然不是她過世的未婚夫, 而是另一個和他同名、又和她相貌相似的姑娘。 這是另一個關於結束的故事——她未婚夫正是因為在高中暗戀過這個女生, 才對她一見鍾情。

這樣的想法當然很幼稚。 可是, 她又怎麼捨得讓自己結束呢?哪怕自己身邊也有個不錯的男生在追求她, 哪怕理智早已知道了心裡的那點念想是一點點虛幻的希望, 可這點虛幻的希望畢竟還能用來對抗孤獨, 而承認了結束, 就是從心底承認自己已經永遠失去了所愛的人。

有個女士在知乎提了個問題, 大意是說, 「我的男朋友抽煙喝酒, 經常一個人玩網遊到深夜, 從來不跟我談未來, 有時候甚至還動手打我, 我覺得他不夠愛我, 但我們交往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我要不要離開他?」

下面有人簡潔明瞭地回答:「其實你知道答案,

只是你怕疼。 」

當我問她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悲傷時, 她說:「我在前男友那邊已經找不到感情的痕跡了。 如果我還悲傷著, 說明這段感情還在, 如果我也好了, 那這段感情就真的結束了。 」

另一個姑娘在我文章的評論區留言說:「失戀了。 但我卻不想迎接轉變, 不想從痛苦中走出來, 覺得轉變像是一種背叛, 哪怕痛苦也寧願留在過去。 」

但也有一些人在面對結束時的表現截然不同。 我認識的另一個姑娘, 在和相戀多年的戀人分手以後, 沒有休息過一天, 也從不在朋友面前談起自己的前男友, 只是更加努力地奮發工作, 5年以後, 她就升任了大區經理。

只是, 從失戀開始, 她再也沒有談過戀愛, 而且看起來, 她對戀愛這件事, 也沒啥興趣。

看起來,她的戀愛結束了,而且結束得乾脆俐落。但我覺得,在心裡,她也從未結束。

一件事在某個人的心裡是否結束,我自己的判斷標準有兩個:

第一個標準,欲望是否還在。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經歷了挫折,會給我們生活中事物的重要性重新排序。他們會更重視和家人的關係、更重視自己的自由,而相對看輕物質生活,他們的心態也會更平和。但如果一個人因為遭受挫折以後就不想賺錢、低調做人、累覺不愛了,我覺得這並不是結束。因為挫折成了一個痛點,而他以後所有的生活都為了努力繞開這個痛點。挫折在他的生活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而真正的結束,能夠把挫折轉化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標準,我覺得重生並不是從損失中長出來的。它是在新的情境中發現的新的自我和可能性。這種新的自我在原先的環境中可能被壓抑了,在經歷結束後,它開始萌芽生長。

我有位讀者,曾經有一段不成功的大學生涯,掛科、留級、父母陪讀、勉強畢業。畢業後,父母幫他找了個工作,可是他辭職了,因為他覺得沒有成就感。他總想通過出國讀書,讓自己的生活格盤重來。可是我總覺得,失敗的大學生活,並沒有在他心裡結束。他不希望、也不願意接受自己有一段作為差生的不成功的大學經歷。他想要一個光明的,深V反轉的結尾,強烈到寧可不開始新的生活,也不願意在心裡為這段經歷畫上一個句號。

我們的文化總是在鼓勵這種堅持。甚至盲目到沒來得及抬眼看看新的環境、新的變化。「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於是我們明明知道跌倒的地方就是個坑,也不願就地趴下,換個合適的地方重新開始。我們不願我們關於自我的舊的部分死去,卻不曾想到,如果不是這樣,新的自我也無從生長起來。對死去部分的哀悼,是結束,也正是重生的開始。

還是回到《情書》。故事的結尾,博子的新男友帶著她去了她未婚夫遇難的雪山。哪怕在山腳下,博子還拉著新男友的手不安地說「這太過分了,我們會驚擾到他的,我們要回去。」可是那個山上的早晨,當博子看著遠處聖潔又安寧的雪山,壓抑已久的悲傷終於痛快地釋放了出來,她跑向雪山,對著雪山一遍遍大喊「我很好,你還好嗎」,淚流滿面。

那一刻,她終於願意去直面逝去的悲傷。而她的新男友,就在雪山這邊,微笑地看著她。雪山那邊的結束,和雪山這邊的開始,生活在讓人心碎、又帶著奇怪安寧的悲傷中,滾滾向前。

按:本文首發《鏡相》。我的公號 happinessclass,幸福課,歡迎關注。

(全文完)

本文作者“陳海賢”,現居杭州,目前已發表了11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陳海賢”關注Ta。

也沒啥興趣。

看起來,她的戀愛結束了,而且結束得乾脆俐落。但我覺得,在心裡,她也從未結束。

一件事在某個人的心裡是否結束,我自己的判斷標準有兩個:

第一個標準,欲望是否還在。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經歷了挫折,會給我們生活中事物的重要性重新排序。他們會更重視和家人的關係、更重視自己的自由,而相對看輕物質生活,他們的心態也會更平和。但如果一個人因為遭受挫折以後就不想賺錢、低調做人、累覺不愛了,我覺得這並不是結束。因為挫折成了一個痛點,而他以後所有的生活都為了努力繞開這個痛點。挫折在他的生活中佔據了太重要的位置。而真正的結束,能夠把挫折轉化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標準,我覺得重生並不是從損失中長出來的。它是在新的情境中發現的新的自我和可能性。這種新的自我在原先的環境中可能被壓抑了,在經歷結束後,它開始萌芽生長。

我有位讀者,曾經有一段不成功的大學生涯,掛科、留級、父母陪讀、勉強畢業。畢業後,父母幫他找了個工作,可是他辭職了,因為他覺得沒有成就感。他總想通過出國讀書,讓自己的生活格盤重來。可是我總覺得,失敗的大學生活,並沒有在他心裡結束。他不希望、也不願意接受自己有一段作為差生的不成功的大學經歷。他想要一個光明的,深V反轉的結尾,強烈到寧可不開始新的生活,也不願意在心裡為這段經歷畫上一個句號。

我們的文化總是在鼓勵這種堅持。甚至盲目到沒來得及抬眼看看新的環境、新的變化。「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於是我們明明知道跌倒的地方就是個坑,也不願就地趴下,換個合適的地方重新開始。我們不願我們關於自我的舊的部分死去,卻不曾想到,如果不是這樣,新的自我也無從生長起來。對死去部分的哀悼,是結束,也正是重生的開始。

還是回到《情書》。故事的結尾,博子的新男友帶著她去了她未婚夫遇難的雪山。哪怕在山腳下,博子還拉著新男友的手不安地說「這太過分了,我們會驚擾到他的,我們要回去。」可是那個山上的早晨,當博子看著遠處聖潔又安寧的雪山,壓抑已久的悲傷終於痛快地釋放了出來,她跑向雪山,對著雪山一遍遍大喊「我很好,你還好嗎」,淚流滿面。

那一刻,她終於願意去直面逝去的悲傷。而她的新男友,就在雪山這邊,微笑地看著她。雪山那邊的結束,和雪山這邊的開始,生活在讓人心碎、又帶著奇怪安寧的悲傷中,滾滾向前。

按:本文首發《鏡相》。我的公號 happinessclass,幸福課,歡迎關注。

(全文完)

本文作者“陳海賢”,現居杭州,目前已發表了11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陳海賢”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