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伯承的“金絲毛毯”

1947年, 劉伯承做進軍大別山的動員講話

1947年6月,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到了11月末, 已經是風雪交加、滴水成冰的季節了。 國民黨軍在追趕過程中遭受打擊後,

立即調整作戰部署, 調集33個旅對我軍進行全面圍攻。 大別山環境險惡、軍情如火, 劉伯承司令員的安危冷暖, 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 因為他與大軍征戰的成敗息息相關。 但是, 率領千軍萬馬進入大別山的劉伯承, 身邊只有一床棉被、一條褥子, 很難禦寒。 警衛員們看在眼裡, 急在心裡, 都在動腦筋想辦法。

因為初到大別山, 我軍是遠離後方作戰, 去哪裡能找到一床棉被?又到哪裡能買到一條毛毯?恰好, 警衛部隊參加當地群眾打土豪鬥爭, 分得了一條毛毯, 警衛員們高興得顧不上跟首長商量, 就把這條毛毯鋪在了劉伯承的床上。 劉伯承回來休息時, 一眼就看出多了一條毛毯, 問明瞭原委, 就把毛毯撤下來。

他嚴肅地對警衛員說:“既然是打土豪得來的, 那就是貧下中農的東西, 我們怎麼能夠妄取群眾的東西呢?”他堅持要警衛人員把東西送回去。 警衛人員明著把毛毯撤下來, 暗裡卻把它絮在一床夾被裡。

晚上上床休息的劉伯承, 雖然眼睛沒有看出破綻, 卻用手摸出來了。 他要警衛員當著他的面從夾被中把毛毯取出來, 否則他就不休息, 警衛員只好服從命令, 再不敢想別的招了。 劉伯承這才笑了笑對他們說:“咱們不是有‘金絲毛毯’嗎, 多鋪點不是很暖和嗎!”

提到“金絲毛毯”, 還有一段故事呢。 那是剛進入大別山不久, 當時鬥爭形勢十分緊張, 有些地方正呈拉鋸狀態。 只要我軍一走, 敵鄉保武裝便從山上下來, 所到之處, 群眾都被搶劫一空。

劉伯承多次強調, 不准驚擾群眾, 要愛護群眾的一草一木。 部隊吃的糧食是用銀圓買來的, 燒的柴草都要過秤付錢。 司令部有一位飼養員, 把剛剛稱過的稻草抱去喂馬, 由於抱得太多了, 身後掉了一些, 恰好被從屋子裡走出來的劉伯承看到了。 劉伯承走過去跟在飼養員身後, 一根一根地拾起, 然後追上那位粗心的飼養員, 把稻草交給他說:“稻草是農家寶, 牛要吃, 人要鋪, 灶要燒, 還肥田!牛吃起來賽細條掛麵, 人鋪起來像金絲毛毯!”飼養員笑著向劉伯承保證:“我再也不丟稻草了!”

所以, 劉伯承說鋪上“金絲毛毯”是舊話重提, 警衛員們當然知道這是指什麼, 大家立刻給他鋪上加了一些稻草。 此後, 劉伯承就這樣鋪著“金絲毛毯”,

在大別山度過了嚴寒的冬夜。 (來源|《黨史縱覽》 作者|李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