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讓孩子做一棵開心的小樹

孩子是否具備開心的素質, 父母在遺傳和教育方面都有直接的責任。 樂觀、通達的積極態度, 都是在一次次現實的生活遭遇中建立的⋯⋯

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學習成績發愁, 那麼, 想像一下數年後, 孩子在中科院就讀博士的情景, 想像一下那時孩子的心情;如果你時常為經濟煩惱, 那麼, 想像一下有一天坐擁4億資產的感覺;如果你為自己沒有才華和成就而苦惱, 如果你覺得自己得到的社會認可太少, 那麼想像一下“才華橫溢”“成就卓著”“萬人仰望”的感覺⋯⋯

哈哈, 很爽吧。 大概很爽, 或許也不一定。 我們下面要講的就是那些假想變為現實之後的故事。

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走到今天是我的宿命, 我的性格使得我很難逃脫。 過於內向且偏執, 再加上常常的怯懦與隨波逐流, 都使得我太依靠自己的內心。 不再相信自己, 精神支柱的倒塌只有伴隨肉體的毀滅⋯⋯請在確信我死亡之後,

通知我家裡。 不用急著撥打120, 我姨媽姨夫都是醫生, 知道如何處理。 儘量低調處理, OK?!SORRY, 雖然上天想挽留我, 但我已經是箭在弦上了。 ”

對, 這是一份真實的遺書, 它的“作者”是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在讀博士生孟懿。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時多, 他從7樓縱身跳下。 孟懿是父母的獨生子, 是整個孟家唯一的男孩。 孟懿走了, 父親孟范武每日以淚洗面, 一隻眼睛已完全哭瞎了。

能夠考取中科院的博士不知是多少父母夢寐之事, 不知有多少父母還在對自己的孩子說“等你考上大學我就不管你了”, 可是做父母哪有這麼簡單呢?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幸福哪有這麼簡單呢?

考學只是人生的局部, 上學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孩子需要謀求全面的發展和幸福。 然而, 就是這麼容易理解的道理, 卻常常要通過血的教訓才能讓人們警醒, 甚至依然沒有警醒。

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故事。

2003年4月1日, 發生了一件全世界都以為是玩笑的事情, 天皇巨星、時代偶像張國榮在香港中環文華酒店墜樓身亡, 身後留下4億資產。 一時間街談巷議, 張友張迷不敢相信、相擁而泣, 香港電影節為之默哀一分鐘。

這帶給世人太多的震驚和思索, 至少人們借此認識到身家數億、功成名就、才華橫溢、萬人愛戴的人也可以不快樂。 張國榮出生在一個大家庭, 整個童年只有保姆能給他帶來些許心靈上的慰藉, 對愛的完美期望以及安全感的缺乏是他一生都沒有走出的陰影。

張國榮說:“沒有嘗夠天倫之樂, 是我一生的遺憾。 假若將來有小孩子, 一定會很疼, 一定會從小發掘小孩子的潛質及興趣, 我一定會。 ”

一個人首先要開心, 如果連開心都做不到, 那什麼也談不上了。 為什麼很多人擁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開心呢?其實, 開心與否更多時候不是與事情有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 快樂需要豁達的心胸、樂觀的心態和足夠的安全感。 不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於懷, 而能夠迅速地從委屈、傷痛中恢復;不為過去所累, 不為未來而憂, 活在當下;不為過多的欲望所累, 能夠自我悅納、自得其樂。 這怎麼是一個性格了得, 實為一種素質。

樂觀、通達的積極態度是在一次次現實的生活遭遇中建立的, 孩子的變化很多都在一念之間悄然進行,

父母需要一定教育素養才能勝任自己的角色。 痛心的是, 不懂教育的父母忽略了太多孩子內心的感受, 功利性地評價和期望孩子, 他們不是“第一任老師”, 而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障礙”。

孩子是否具備開心的素質, 父母在遺傳和教育方面都有直接的責任。 幼年時期, 親子之間是否能形成和諧的依戀、孩子對家庭的感覺是否足夠溫暖和包容, 影響到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是否具備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在遭遇委屈時, 父母能否用恰當的觀念給予疏導, 在挫敗面前是否及時得到父母的接納、安慰和鼓舞, 將影響到孩子看待生活的態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